讲讲我所理解的历史中的鸿门宴,大家参考一下,看看是否有所不同

采蓝说历史 2025-04-15 06:32:51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大的饭局,没有之一。因为它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中“挖坑埋人”的代名词。

我们今天用“鸿门宴”去借喻那些惊险局,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从历史本身来讲,非要把“鸿门宴”打造成项羽当断不断、刘邦临机应变的标签,我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

话不多说,咱们还是从鸿门宴的本身来逐一分析吧!

刘邦在咸阳爽了一把之后,经过樊哙和张良的苦口婆心劝说,明白自己这是在刀尖上跳舞,所以还军灞上,并改过自新地与三秦百姓约法三章,继续打造自己人畜无害的人设。

但还是那句话,及时从女人堆里抽身出来的刘邦真的就此大彻大悟了吗?没这么容易,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永远不可能是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简单。他之所以与三秦百姓约法三章,是因为他想把整个关中真正当成自己的产业。对“自己人”好一点,以后管理起来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

这个时候,刘邦干了一件什么事呢?他要派人去堵死项羽和各国诸侯入关门户函谷关。因为项羽他们在逼降章邯兵团之后,入关的首选路线就是走豫西通道。

刘邦这一动作其实暴露了他当时在战略上依然是不够成熟的。虽然楚怀王熊心公开承诺过,谁先打进关中,关中就是谁的。白猫黑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尽管你刘邦先入关中有很大投机取巧的成分在里面,但毕竟是你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亲手终结秦朝的。所以,你要求兑现“怀王之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也是一个老江湖了,谁的利益承诺可以当真,谁的利益承诺可以只能听听而不能当真,这种事你不应该不清楚呀!楚怀王熊心他是真正的掌局者吗?他的承诺有效吗?能服众吗?

用今天的话来说,当时的刘邦还是有点分不清大小王。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了项羽那边,项羽和各路诸侯都是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秦军主力都是我们拼命打崩的,你刘邦就是一个摘桃子的投机分子,现在你捷足先登了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居然敢关门,连让我们入门参加的终极庆功宴的机会都不给?咱们已经打崩了一个“暴秦”,再把你当成又一个“暴秦”打崩也不是不可以。于是,项羽和各路诸侯便打算武装入关。

总之,希望大家记住,人重大利益上,道德感、是非观都是很容易模糊和降低的。啥规矩?啥体面?拥有绝对实力、成为最后成功者,就拥有最终解释权。

刘邦之所以出此昏招,其实也有别人教唆和自身短见两个方面的原因。刘邦占据了当时天下最为富饶的关中,这背后得牵涉到多少人的荣华富贵,所以有人就在刘邦面前煽风点火,说项羽招降章邯兵团的时候就把关中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了,要是让他们入关了,你就啥也得不到了,所以得赶紧派人把他们挡在关外;而刘邦本身觉得自己的所得实至名归(人在面对自身的既得利益时,一般都会这样认为的),再加上确实很少有人能做到忍痛割爱,所以就顺势答应了。

可是,刘邦限于利己思维后,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严重问题——项羽和各路诸侯会因为你不让他们入关,他们就会轻易放弃吗?你刘邦想关起门来过好日子,就真的守得住关中吗?且不说刘邦本人和项羽在军事素养上的天差地别,就纯粹聊聊双方的兵力差距吧!

当时项羽率领的诸侯盟军主要构成如下:

楚国代表团有项羽、英布、共敖的三路军;赵国代表团有张耳、申阳、司马卬的三路军;齐国代表团有田间、田安、田都的三路军;燕国代表团是臧荼军;魏国代表团是魏豹军;这些诸侯的部队经过这一路的招兵买马,总计已经有30万了。另外,当时投降的章邯兵团尚未被项羽坑杀,真要攻打关中,那20几万的降卒是最后的马前卒。

刘邦当时的兵力有多少呢?十万左右!他从砀县出发的时候就几千人,这一路各种收编,才迅速发展到如此规模的。十万对50万,这种神仙仗刘邦一辈子是想都不敢想的。关键是刘邦这10万兵力是基本上没怎么打过硬仗的,成分非常复杂。

所以说,刘邦当时真的跟项羽开火了,那几乎就是自寻死路。

随后我们来看看现实有多么打刘邦的脸?

刘邦派去守函谷关的将领在面对项羽的时候是啥态度?毕恭毕敬地叫项王!一个劲地解释,不是自己要跟项羽作对,而是刘邦下令不能给项羽放行。就这种硬度,这是下决心要对抗项羽的态度吗?

项羽随即霸气侧漏地表示,甭跟我解释这么多,你们不放行,我们就直接打进关中。

当时的天下第一雄关就这样轻轻松松地给项羽开门让路了。这要真打起来了,刘邦集团能有多大招架之功呢?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大军挺进骊邑鸿门坂(西安临潼东北)。

这个时候,刘邦帐下的左司马曹无伤立马偷偷地跑到项羽这里来告密了,把刘邦原本想占据关中称王、与刚刚投降的秦王子婴共治关中、还大肆搜刮藏私关中的金银财宝等详细小动作全给项羽说了。

曹无伤此举其实也算不得上什么告密,因为刘邦想割据关中,已经是路人皆知了。他这其实就是一种投其所好的政治投机,通过把公开的消息复述一遍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项王,您去打刘邦那个老六吧,把刘邦打倒了,我就是您的人了。熟悉吗?有些女孩子跟人说,我老公特别不是东西,你赶紧去收拾他,把收拾了我就可以全心全意地跟你在一起了,是不是一个味道?

项羽听后,立马召集各路诸侯会餐,决定第二天直接出兵消灭刘邦。

项羽这个决定无疑是顺应人心的,比如对各路诸侯来说,消灭刘邦无疑是能够使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但是在大家纷纷支持项羽的声音中,只有人老成精的范增的声音是最为深刻的,他说必须把刘邦弄死,因为刘邦之前一直比较贪财好色,现在突然之间转性了,跟关中人们搞约法三章这一套了,这种懂得克制自身欲望的人太可怕了。

所以说,很多东西是岁月的积淀才能形成的,比如范增这种一眼就能直击要害、看穿事情本质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刘邦的结局就改变不了了,因为项羽和各路诸侯睡一觉就要发兵攻打刘邦了,刘邦就算主动求饶、坦白从宽都没有反应时间和空间了嘛!

但是,没有意外的历史往往都是无趣的历史,黑天鹅事件立马发生了。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当年在混社会时犯事被通缉过,是张良收留了他,两人有生死交情,所以想找机会救张良一命,于是便连夜赶到张良的住处,向张良通报了项羽的决定,并劝张良赶紧逃命。

这个历史拐点的背后其实透露了大量的信息:第一、项羽、刘邦等等,成功之后才是王侯将相,成功之前都是社会动乱分子;第二、所谓的反秦义军首领和骨干其实都是一个圈子的人,就是以落魄贵族和无业游士为核心的一个小圈子,司马欣就救过项梁、张良又救过项伯、张良还刺杀过秦始皇、韩信先后跟过项羽和刘邦、但韩信跟项羽的手下大将钟离眜又是生死之交……一句话,贵圈真乱。第三、这件事的最大受害者是项伯。人家知恩图报想救张良一命有错吗?相反,张良利用了这份交情却成了正面的事情了。所以,历史很多时候是足以让人精神错乱的。

张良在接到项伯的报信之后,立马稳住了项伯,说自己是奉韩王之命送刘邦入关,如今要跑,也应该先跟刘邦打声招呼。咱不是对张良吹毛求疵哈,但这事就是张良做得不厚道。你张良就是利用了项伯的义气嘛!

项伯这个人头脑还是简单了点,觉得张良说得没毛病,便嘱咐张良快去快回。

结果,张良跑到刘邦那里,把事情原委都跟刘邦说了,吓得刘邦不知道如何是好。

张良为了让刘邦进一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杀人诛心地问刘邦,你自觉得能打得赢项羽吗?

刘邦尴尬地承认自己确实不是项羽的对手,并询问张良该如何是好?

张良终于向刘邦提出了“利用项伯求和”的计策。

把项伯当成了救命稻草的刘邦,立马把项伯请到了自己的大帐之内,高规格地接待了项伯,各种跟项伯攀交情、谈感情,一口一个大哥,还请求和项伯盟誓为儿女亲家(相当于订娃娃亲),最后赌咒发誓地让项伯一定要给项羽带个话,说自己是被小人中伤了,自从进入关中之后,老实本分得很,财产美女等等自己从来就没敢乱动。一切就等项羽入关来分配。

项伯是个直肠子的人,听完之后也觉得真的是大家误会了刘邦,便约刘邦第二天清早去项羽那里把问题解释清楚。自己先回去替刘邦打声招呼。

项伯回去之后,也把自己私自去了刘邦那里的事情跟项羽说了,并对项羽说,自己感觉刘邦胆小如鼠,压根不是敢乱来的人。虽然他抢了咱们的灭秦首功,比较让人恶心,但他也毕竟是灭秦功臣。咱们若是争功就互相开战,这会让天下人笑话的。刘邦也向我们表示了,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明天会主动过来认错,所以还是应该给他一次机会。杀了他,会让我们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的。

项伯这番话说错了吗?当然没错呀!人家是说得相当厚道的,反秦是外部矛盾,杀刘是内部矛盾,你项羽确实不能轻易挑起反秦义军的内部战争呀!

但项伯这种理解真就对吗?道德上正确,政治上错得离谱!跟讲道德的人谈道德,跟只谈政治的人只谈政治,这才是政治正确。刘邦摆明已经忽悠了大家嘛,不然他为什么派人到函谷关阻止项羽盟军入关呢?这是坐等项羽来主持工作的表现吗?一个迫于压力而不得不低头的人,内心之中永远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服从安排的。

项羽的政治水平比项伯还是要高一点的,所以当时未置可否,而是答复项伯,一切等明天再说。

第二天,天色方明,刘邦便带着自己的五名班子成员(萧何、樊哙、曹参、张良、夏侯婴)和一百骑兵来到了项羽的大营。到了门口,除了刘邦和张良外,所有人都被拦在营门外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给大家交代一下:第一个是刘邦过来赔礼道歉,是必须要带上自己的核心班子的,不然容易让对方认为你留有后手,会显得诚意不足的。而且,你带的安保人员也不能太多,否则事情就会变性了。第二个就是项羽只让刘邦和张良入营,这也是标准的职场操作,大场面之中永远都是不能让谁都可以入围的。

刘邦一见到项羽,立马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臣下和将军,一同起义,共诛暴秦,将军大功于河北,臣下则转战黄河以南,想不到先一步进入关中,跟将军在这里相见。没想到有人挑拨离间,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让将军对我产生误会。”

这是典型的场面话,就是刘邦在避重就轻。但项羽立马表现出了自己年轻的缺陷,居然为了会回复刘邦,把曹无伤这个污点证人给供出来了,说是因为曹无伤告密自己才会怀疑刘邦的。你应该拿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止你入关这事去拿捏刘邦嘛,又或者,你虚晃一枪,说自己刚入关中就有很多秦民找自己告状,揭露了刘邦和他手下在咸阳欺男霸女的罪行。让伶牙俐齿的刘邦想尽一切办法跟你解释嘛!

项羽把矛盾点转移到曹无伤身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战术失误,也是项羽太年轻的集中表现。因为这种回应有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刘邦完全可以说曹无伤是个小人就把之前的所有问题掩盖过去;比如刘邦回去之后就可以杀掉曹无伤去实现清理队伍的目的;比如其他人会觉得跟着你项羽混没有安全保障,以后不会暗中给你传递情报了……

项羽可能是有点瞧不起曹无伤这种吃里扒外的小人,但是确实太年轻,不知道世道之险恶。小人有时候比君子好用呀!

刘邦果不其然地宣布曹无伤是刻意造谣。然后,双方正式进入了宴会环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鸿门宴”开始了。

鸿门宴开始以后,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不停地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给项羽打暗号,要项羽早点动手杀了刘邦。可是,项羽没啥反应。项羽为啥对范增如此反应迟钝呢?其实跟项羽内心之中并不认可范增有很大关系,因为范增确实很多地方表现得就不像一个一心一意为了项家的人。

范增确实是个明白人,一看项羽不搭理他,便动用了自己的权力打算把生米煮成熟饭,安排项羽的族中兄弟项庄以舞剑助兴之名对刘邦来个先斩后奏。

其实,这里多说一句,当时20来岁的项庄也是个愣头青,刺杀对方政要这么大的事,你居然不要跟你哥项羽确认、请示一下?最后这事闹大了,怎么收场呢?所以,年轻人啦年轻人,多学会动脑子吧!

项庄舞剑助兴时,项伯这时立马反应过来了,说一个人的表演没意思,得两个人配合才有味道,也拔出宝剑去参与舞剑表演了。实际上就是在保护刘邦。

一见场面随时都可能失控,张良找个理由中途离场,去帐外找到刘邦手下第一猛男樊哙,说局面对刘邦不利,要樊哙赶紧去救场。

樊哙确实很猛,居然直接蛮横地闯入了项羽的军帐。这个时候,项羽如果真的有心诛杀刘邦等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擅闯军营,这放到哪里都是死罪吗。再给你刘邦戴个军心不良的帽子,你刘邦怎么解释?

但项羽对猛男一向是比较感兴趣的,不光没有追责樊哙,还饶有兴趣地跟樊哙互动起来了。赐酒赐生猪腿,以此来检验樊哙是不是真的猛士。项羽呀,你这不是在招兵买马呀!樊哙是不是真的猛士跟你有啥关系呢?人家是“有夫之妇”了!得不到的人,你去撩他干啥呢?

樊哙,其实跟后世的张飞等人一样,都是被标签化严重的人。人家真的不是什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实际上是有勇有谋的。别的不说,在咸阳宫力劝刘邦不要贪图享乐,这就不说一般糙汉子该有的觉悟和见识。所以,樊哙趁着酒劲就给项羽将军了,说刘邦是灭秦功臣,是完全遵守“怀王之约”的,而且对项羽也一直心存敬畏,进关后就老实驻军灞上等候项羽来主持工作,怎么现在项羽听信小人挑拨要诛杀刘邦呢?这不是跟暴秦一个德性吗?

事情发展至此,其实项羽已经没有杀刘邦的机会了。因为有些事情一旦挑明,你就没法装疯卖傻、将错就错了。你项羽以什么名义去杀刘邦呢?

而且,大家仔细去注意樊哙的这番话。人家是明确抬出了最高领袖楚怀王熊心来给刘邦站台的,你项羽总不能公开说刘邦奉怀王之命行事是错的吧?与此同时,樊哙也是敲打了其他诸侯,项羽今日杀了有功的刘邦,明日会不会拿你们开刀呢?

据载,项羽听了樊哙的话之后,愣了好一阵子,最后只能先安排樊哙入座。

樊哙突然闯入而打断项庄、项伯的舞剑之后,宴会被迫暂停。刘邦便赶紧请假如厕,让樊哙跟着自己照看一下,结果被樊哙劝说赶紧开溜。

张良也找借口溜出来了,刘邦让张良留在项羽军中拖延时间,然后带着樊哙、夏侯婴等人不辞而别了。

估计刘邦差不多到家了,张良便跟项羽告罪,说刘邦喝多了,扛不住了,委托自己向大家告别,并拿出一对玉璧送给了项羽,一对玉斗送给了范增。这手段、这心思,大家多琢磨琢磨吧,公开送礼有这么送的吗?这不是明显要让项羽跟范增起矛盾吗?

张良告辞之后,范增直接把刘邦的那对玉斗当场摔个粉碎,对项羽恨恨而道:“将来与你夺天下的,一定是这个刘邦,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范增这一番话,成了项羽千古招黑的证据材料。但是大家稍微动点脑筋去想一想,就当时那情况,刘邦真的跑回灞上就安全了吗?项羽真要想打他,随便找个理由去打他不是很简单吗?这不就是回到了鸿门宴之前的局势了吗?

所以,“鸿门宴”真的不是后世演绎的那个样子,本质上,是通过这么一个插曲表达了项羽当时不想杀甚至不能杀刘邦的思想。

咱们有些人为了体现自己有先见之明,所以什么事情都可以张口就来。因为刘邦最后反杀了项羽,所以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就如何如何,但是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有些人杀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有些人杀人必须要名正言顺,为什么呢?

项羽和刘邦其实都是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和社会,应不应该去批判刘邦的不择手段,这个可以酌情考虑;但是大家觉得就因为项羽最后失败了就可以任意去攻击项羽,这应该吗?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啥我们很多人在“笑贫不笑娼”的价值旋涡之中,一辈子都出不来呢?这就是以你之矛攻你之盾的问题,你不是认为只要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可以不择手段吗?那好,你会是那个万里挑一的强者吗?当别人需要你献祭的时候,什么可以限制他们的暴行呢?

请大家永远记住,历史对于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鸿门宴”事件之中,刘邦有啥高光表现了?咋就有那么多人去捧臭脚呢?刘邦不是从头到尾就在作死吗?大家不能因为刘邦各种作但最后没有死,所以就认为都要学刘邦那种作呀!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鸿门宴中,项羽有没有过失呢?有!过失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于他很年轻,不太了解人性之丑恶,对于有些人就是该你做初一我就做十五,啥听你解释,我就是不听任何解释要把你刘邦给干掉。这样的项羽离成功自然是更近一步!但是,我们的历史之中如果都是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吧!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