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放水!财政赤字猛增,2025能否实现经济复苏?

桐桐看趣事 2025-01-24 00:19:46

近来,“经济回暖”“刺激增长” 成了热议的词汇。

一个名为 “放水” 的经济手段被频繁提及。什么是放水?它是否等同于印钱?2025 年我国经济又将在这一策略下走向何方?这一连串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走向,更与我们每个人的钱包息息相关。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什么是放水,放水等同于印钱?

“放水”,从经济层面解读,核心要义在于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印钱”行为,主要借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大途径来达成。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负责制定与实施,核心目标在于精准调控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

常见的操作手段包括降低利率,以此鼓励借贷、刺激投资与消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增多;以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金融资产,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

财政政策则由政府主导推进,主要通过非货币手段实现货币的市场投放。

例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与个人的负担,释放更多可支配资金用于市场活动;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2025年我国会进行大规模货币放水吗?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自去年起我国已开启货币放水进程,并且今年放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方面,赤字率计划从3%提升至4%(这里的比例是指占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比重)。

若以GDP总量为130万亿元计算,财政赤字规模将达到5.2万亿元。这些资金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规划的项目逐步投放市场,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将同步加码。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需从以往的稳健基调转向适度宽松。1月4日,央行已宣布将视市场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去年已放水,为何未见明显效果?

去年10月之前,主要依赖货币政策发力刺激经济,但成效欠佳。银行利率降低后,因市场缺乏优质投资渠道,民众还是更愿意把钱存进银行。结果货币在银行体系里空转,无法流入实体经济,也就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自去年10月起,政策重点转向财政政策,一系列举措接连落地。像300城的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万亿支持地方化债、降低房产交易税,还有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都已实施。

但这些政策从落地到显著起效需要时间,现在还处于观察阶段。预计今年政府会出台更多财政政策,放水力度很可能超过去年。

今年大规模放水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放水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核心成因,是特定时期货币供给远超商品产出,过多货币追逐稀缺商品,打破市场供求平衡,致使物价持续普涨。

具体而言,在货币政策方面,即便央行采取如降低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放水措施,向市场释放大量资金。

但倘若银行因风险管控、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将资金留在银行体系内,未使其流入实体经济参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市场上货币与商品的供需关系就不会改变,通胀便难以发生。

从财政政策来说,假设政府通过减税降费、增加财政支出向民众注入资金。

要是民众因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或因消费场景有限,迅速把新增资金存入银行,而未转化为实际消费,未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同样不会引发通胀。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货币的投放量,更取决于市场的活跃度与民众的消费、投资意愿。只有当民众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愿意积极消费与投资,通胀率才有可能上升。

若通胀率上升,我们的财富是否会缩水?

当通胀率上升时,货币的确会面临贬值压力。不过,通胀率上升并非全然是负面信号。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一定程度的通胀上升有可能是经济向好的表现。

此时企业盈利空间扩大,百姓就业机会增多,营商环境与就业形势均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利大于弊。反之,如果经济持续收缩,即便货币表面上未贬值,但企业经营困难、盈利微薄,百姓就业无门,整体经济陷入停滞,民众生活质量也将随之下降。

回顾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物价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百姓工资也未见增长,经济陷入长达三十年的停滞期,这便是“失去的三十年”的典型案例。

今年大规模放水后,经济是否会好转?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国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货币放水。一次是在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另一次是在2014-2015年,旨在扭转经济增速放缓、楼市低迷的局面。这两次放水举措均对经济起到了显著的刺激作用。

此次放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过去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如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通缩困境。

当前,政府已全面实施各项政策,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复苏。但最终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政策能否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文本来源@宋鸿兵观天下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4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