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八宝山的美国女作家:一生无子女,曾希望刘思齐送做她的女儿

碧水青山画里行 2024-12-17 16:52:16

中国革命是伟大的,无数中华英雄儿女甘愿为其赴汤蹈火。同时,中国革命也是极具魅力的,许多外国友人也都加入其中,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有这样一位美国女记者,她被中国革命深深吸引,然后研究、探索几十年,直到临终时仍旧念念不忘。

她甚至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可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在那儿,我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片土地上了。”

她对中国的革命、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人民全都爱得深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求家人把她安葬在中国上。可她将爱全部给了中国,自己却始终孑然一身,无儿无女。

这位美国女记者就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乡村的一个小农场里,兄弟姐妹5人,父母只是普通工人,收入非常微薄。

所以,在史沫特莱12岁之前,一家七口就挤在只有两间居室的小木屋生活。孩子的哭闹声、父母狂躁的吼骂声、因饥饿肚子发出的叫声,是史沫特莱幼年的习以为常的小事。

生活虽然不易,但史沫特莱却从不垂头丧气,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进入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并在这里开始接触新闻编撰,这为她后来成为一名记者打下了基础。

史沫特莱有过两段感情,她与第一任丈夫厄恩斯特?布伦丁于1912年结婚,然而只维持了4年,两人就因政治不同而友好分手。

1917年,史沫特莱独身来到纽约,与印度人维连德拉纳什·查托帕迪亚雅同居,但这段感情最终也以分手告终。

之后的史沫特莱一直孑然一身,因为在她心里,婚姻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

史沫特莱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开始于1928年。

在踏入中国东北的土地之前,尽管史沫特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当她亲眼看到东北民不聊生的景象时,心灵和精神上仍然受到了不小的震撼和冲击。

之后,史沫特莱踏遍了中国山河,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和革命志士,她被中国人民面对黑暗和压迫顽强反抗的精神所动容。

或许是被打动,史沫特莱头一次产生了拥有一个中国血脉的想法。

1930年,史沫特莱去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董秋斯家中拜访,忽见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正坐在床上玩耍。史沫特莱心中顿生爱意,上前与之玩闹起来。

这时,一个妇女从外面走了进来,经董秋斯介绍,史沫特莱才知这正是女孩的母亲张文秋,女孩的名字叫刘思齐。

史沫特莱用嘴亲了亲刘思齐可爱的脸蛋,夸赞道:“这孩子漂亮极了,可爱极了,我真是喜欢她。”

接着,史沫特莱就唐突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她问张文秋是否可以把刘思齐送给她当女儿,将来让她带走抚养。

张文秋连连摆手,对史沫特莱解释说:“我也只有这一个孩子,舍不得给你。”当时张文秋刚刚失去丈夫,刘思齐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史沫特莱没有强人所难,之后再见到张文秋也没有提过要孩子的事,不过每次见到刘思齐,她都要亲了又亲,表达自己的喜爱。

西安事变后,史沫特莱正式接到中共领导人的邀请访问延安,从此开启了她人生另一个传奇篇章。

当时延安之所以称之为“圣地”,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共中央的驻地,还因为它是战乱中唯一一片“净土”,那里百姓安居乐业、军民和谐。

在延安,史沫特莱彻底爱上了中国,1941年回国后,她就进行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演讲,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史沫特莱也被美国列为监察对象,她最后的日子几乎是严密的人身监控和政治迫害中度过的。

1951年,在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后,她的骨灰被运回中国,葬在了八宝山烈士公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