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米外的狙击,让世界分裂的美国英雄

狗叔影视 2025-04-18 12:40:03

「当日,天气有些阴冷,我透过手中的狙击步枪瞄准镜,仔细观察着这个伊拉克小镇。五十码开外,一个女人打开了门……」

这段内容并不来自于知乎盐选,而是来源于一名「海豹」:克里斯·凯尔。

克里斯·凯尔是美国知名的伊战英雄,驻伊十年,一共狙击了255名敌军。最富传奇的经历是,2008年,他在萨德尔城外执行任务,曾在2100码外狙击了一名武装分子。

2100码,基本上就是2公里了,确实很远。

2009年,为挽救婚姻,凯尔选择退役。

之后基于他的个人经历,2012年1月,克里斯·凯尔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美国狙击手:美国军事史上最致命狙击手的自传》。

嗯嗯,就跟书名一样,这本书是克里斯·凯尔退伍后根据真实经历,将自己完整的服役经历,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笔法生动详实地呈现出来。

该书一上架就备受欢迎,曾连续37周常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然后,「东木先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将这本书影像化。

这就是2014年《美国狙击手》这部电影的起源。

《美国狙击手》曾入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6项提名,而且在票房表现上也不错,可评价层面却褒贬不一,即便10年后的今天,去刷下豆瓣,也是众说纷纭。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OK,如今,中美之间事件不断,站在这个割裂的世界时间线下,我们一起回溯下这部电影。

01. 牛仔

东木先生本身就是个「老牛仔」,他所导演的电影作品无不带有着明显的牛仔风格,或者说,他一直致力于借助电影这个平台,研究「牛仔精神」在时代下的变化与现实意义。

可惜,如今的时代没人喜欢看西部牛仔了,所谓牛仔精神也已经变迁为了正义爆棚,勇于牺牲,维护主流价值观的层面。

这时候你再看《美国狙击手》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一方面,克里斯·凯尔就是德州人,嗯嗯,不是山东德州,是美国德克萨斯州。

那里盛产牛仔。

而且,克里斯他爸从小就灌输了一种价值观,世界上的人分羊、狼、牧羊犬,分别对应了弱者、掠食者和保护者的形象。

于是,克里斯就顺应地成为了「牧羊犬」,因为只有这个才是男人的正道,既体现出男性的力量和责任,也是西部牛仔的精神传承。

这一价值观根深蒂固地植入在克里斯的精神世界中,从而在911后坚定了他的军旅意志。

另一方面,则是在从军过程中所发生的。

正如克里斯自己所述:“我的职责是保护他们(陆战队员)”。

于是,他默默地呈现出「保护者」的身份,并完成了经典美国梦在当代的重现——如何从默默无闻的牛仔变身为家喻户晓的美军第一神狙手。

02. 矛盾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如果想要看到各种战斗场面的话,《美国狙击手》其实还挺无趣的。

没有那种你想象的大规模战斗,突突突。

东木老先生将这部电影拍的其实挺沉静、枯燥,更多地是通过克制的镜头表现一个克里斯面对国家责任、战争使命时的心理过程。

因为他既是「牧羊犬」,其实也是「掠食者」。

这一点给了观众极大的心理负担。

一开始就是克里斯面对一对母子的状况,他们要炸了美军。

克里斯确实迟疑、不忍,也纠结,但相对于队友,不得不扣下扳机。

这种情况并不唯一。

面对伊拉克平民父子的死亡,克里斯无能为力。

看着小男娃颤颤巍巍地拿起了火箭筒,此时画面静音,透过瞄准镜,克里斯一再祈祷。

好在小男娃放下了武器,我们也跟着克里斯长舒一口气。

正是在这种杀敌和保护队友的交替下,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带来多大的变化?

显然,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克里斯的生活。

他无法融入家庭,尽管媳妇是自己谋下的,强大的责任感让他屡次返回战场,可愧对家庭。

战争的确会完成人的异化。克里斯换上了PTSD,略有好转后...

虽然这个好转的转折非常生硬,他把精力投入到对其他战友的心理恢复中。

然而,一个寻常的午后,在妻子的注视中,克里斯去辅导一个同样的退役老兵,却在没回来。

他能够从残酷的战争中幸免,可殒命于老兵的枪口之下。

影片没有还原那个过程,片尾短短一行字道出了克里斯的死因。

结尾呈现了他的真实葬礼,细雨蒙蒙,军人死去。

一个保护者最终被他所保护的人所杀害,的确令人唏嘘。

03. 争议

很多人说《美国狙击手》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是的,是很美国。

当然,这并不是东木的意思,其实在原著里就已经渗透了的。

既然是一部自传文学作品,必然带有了作者,也就是克里斯的微观政治倾向。

通过克里斯对自身经历的叙述,他已经成为了「保护者」的形象,而这种形象背后所倡导或者导向的必然是符合,或者说捍卫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英雄形象,而这种构建其实巧妙地隐藏了克里斯对伊拉克战争的认可。

但你要问伊拉克人民认可吗?这不在克里斯的思考范围之内。

对于这种倾向,东木也在刻意避免,规避「爱国主义」、「反思战争」的战争题材的必要论调,所以他尽可能克制而含蓄的进行输出。

即便如此,本片在如今这个复杂的时代,其争议也无可避免。

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文艺载体符合国家倡导或文化需要,那自然是要被推崇的。

《美国狙击手》正巧是这么个作品。

《美国狙击手》是一个瞄准镜视角下的故事,也给了战争题材一个既像亲历,又像旁观的另类角度。

这里没有黑白与好赖,有的只是无尽的心理折磨。

如今的地球,战火依旧,每天其实都在危险边缘。

也正是如此,才更显和平的宝贵,那么,对于地球,人类的古老家园,何时才能够: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