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评分逆势上涨的灾难片,为什么今天更值得关注?

狗叔影视 2025-03-30 11:51:12

过去几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增产。

中国人懂中国人,果真还是手里要有粮,心里才不慌。

看到这,突然让大胡子想到了13年前,以及那一年的电影。

之前就有提到过2012年,除了傻乐呵的《泰囧》,还有一出《光阴似箭,万箭穿心》。

当然,也有那部让人看了就饿肚子,悲苦到心底的《一九四二》。

起初,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并没有人在意,甚至各种声音并起,差评颇多,豆瓣评分7.2。

网民们沉浸在「天国王朝,世界大同」的美梦之中。

十余年后的现如今,随着世界局势的每况愈下,大家也逐渐看懂了这部电影。

于是,《一九四二》的评分不降反升地上涨到了8.2。

那么,这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01.

1990年。

32岁的刘震云被钱钢邀请去整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史料。

不认识钱钢的请自行检索。

为了掌握各种资料,刘震云又是跑图书馆,又是去河南的延津采访。

采访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后代大多都表示已经遗忘了那场饿死人的饥荒。

这让刘震云很吃惊,他认为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遗忘。

因为在他所掌握的资料里,显然这饥荒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还涉及到了政治与战争。

经过一番整理与重塑,在集合了各家之言和史料特征后,最终,刘震云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温故一九四二》。

不过,悲剧的是,刘震云发表小说的时间有些「不合时宜」。

因为那一年是1993。

1993年,在中国文坛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一年。

《白鹿原》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秘史」得以重见天日。

而《废都》的问世,则引发了轩然大波,批判与围剿纷至沓来。

这两部作品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火力」,没有人关注到还有一部名叫《温故一九四二》的中篇调查体小说发表了。

不过,说没有人似乎有些偏颇,至少冯小刚看到了。

他很快就向刘透露了想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然而,被婉拒。

毕竟,1994年的冯小刚在国内电影界可没什么特别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恐怕也支撑不起这么一部沉重的历史题材。

也可能因为这个「刺激」到了冯小刚同志。

后面他努力刷存在感,快速通过贺岁片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国人心中的贺岁一哥。

2000年,刘震云终于把《温故一九四二》的电影改编权放心地交给了冯小刚。

冯导立即着手,分别于2002年、2004年进行立项,但都没能通过。

原因是:「反映人性恶,消极」。

继续磨本子吧,还能咋办?

这一磨,又磨了7年。

2011年的时候,终于通过了《一九四二》的立项。

只不过电影需要在一些方面做出调整:

第一,拍摄时要把握住 1942 年摆在我们国家首位的应该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第二,表现民族灾难,也要刻画人性的温暖,释放出善意;

第三,影片的结局应该给人以希望;

第四,不要夸大美国记者在救灾上作用,准确把握好宗教问题在影片中的尺度;

第五,减少血腥场面的描写和拍摄。

原本小说中那些对国民政府的讽刺被逐渐稀释了,代之以民众各种无奈、悲苦与苍凉际遇。

最后,2012年11月,《一九四二》上映。

虽然在当年,本片名列票房第四,但相对于2.1亿元的投资,电影只获得3.72亿的票房收益,可以说是很失败。

毕竟对当时的观众而言,进影院是要放松的,看这么一个历史苦难故事,实在是一种过于压抑和沉重的体验。

好在人们没有忘记这部电影,也使得其在十余年后,在日渐疲软,愈发媚俗的电影市场中变得特立独行起来。

现在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信仰崩塌、社会公序崩溃以及政权公信力缺失」的1942年。

02.

「一九四二年,我的家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

一个本不该逃荒的地主——范殿元为了保全身家,拖家带口地汇入逃荒大流之中,在避灾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亲人和财产,最后变成了真正的灾民。

老范失去了一切,「陕西有活路,但我没有活路」。

于是,他拖着残破的身躯和心灵原路折返,想要在临死前离家近一些,可老天爷给了他新的希望,老范捡到了一个小女孩,最后迎着阳光继续走了下去。

整部电影采用两条主线,两条支线的叙事方式来铺陈故事。

一条主线聚焦老范的逃荒之路,直至他们被灾难所吞噬。

另一条主线围绕国民政府,从政府到军队对灾难、灾民的忽略与漠视。

此外,又夹杂了两条支线来增强故事的解读性:

一个是安西满的信仰崩塌;

一个是白修德的呼吁失败。

不过,整部影片核心还是以老范为切入点,在限定角度下以全知全能的方式,把这场悲剧克制地呈现了出来——天灾+人祸,一如冯导所言:它(《温故一九四二》)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这段历史,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的民族性,思考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为了表现出不忘历史,整部影片塑造了真实的氛围。

马斯洛的理论咱们都懂,然而,真要摆在面前的时候,饥饿会让人类重回野兽,所谓的道德、自尊在它面前不值一提。

星星是老范的闺女,接受了新思想,知书达理,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她不想逃荒,甚至于想把生命放在前线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她终归是逃荒了,还要带上她的猫。

也正是在这路途上,她逐渐认识到什么是生存,什么是饥饿。

一步步开始走向饥饿的深渊。

不仅煮了猫,还被拴住用一块饼干就套走了亲一口。

这放以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想必星星自己也想不到。

但当拴住想要更进一步的时候,星星还是拒绝了,她还恪守着自己的原则。

此时的星星还是花枝口中「人一喝墨水,就是喂不熟的狗」的知识分子,底线还在。

其实在拴住看来,这才是星星,她是高贵的。

可惜,高贵也顶不住饥饿。

大年三十,团圆之日,星星把自己卖了。

甚至于,为了把自己卖出去,原本的读书识字成为了自己的价码。

她是自豪的,可她又是低贱的,「爷,我愿意,是我吃得太饱,蹲不下去」。

二十年后,有人在宝鸡见到了星星。

可星星再也不愿回到延津。

作为一个宝鸡上马营人,曾经的我们是不说西府话的,从来都是河南话,历史由来于此。

上述也只是星星而已。

对老范、拴住、花枝、瞎鹿而言,他们也见证并经历了这一路——一条生命价值卑微极点,面对死亡已然麻木的求生之路。

《一九四二》让人看到了悲,也感受到了灾难中人的绝望与无助,体验生命的脆弱和顽强。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搅动灵魂的记忆,「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03.

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 年,河南成为了「真空地带」。

一方面,旱灾+蝗虫,另一方面鬼子进入河南。

蒋鼎文还在继续催逼粮草,国民政府暂缓救济,要把河南这片地「让出去」。

老百姓要么原地等死,要么逃荒求生。

而鬼子也很机灵,显然发现了国民政府的这种「良苦用心」。他们暂缓了进攻。

蒋介石他们的原本想要用空间换时间,让鬼子接管占领区的百姓。鬼子自然不干,这要接了,不是等着让国联给压力。

上层不清楚底层的疾苦。

于是,片中安排了整整一条线来观察国民政府的反应。

他们住在豪华的官邸里,要么举办酒会,要么在重庆欢迎来宾。

白修德的奔走,换不来一国同胞的关注,即便是《大公报》的报道想要做点什么,也被勒令停刊。

于是,百姓们只得自生自灭,甚至出现了「河南战役的几个星期里,大约有5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了械」的场景,也使得结尾处那段「六年之后,蒋介石失去大陆,退据台湾」更具有讽刺与玩味。

「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变成了蚂蚱」,最终「蚂蚱」这种最低贱卑微的生命,汇聚起来,便能瓦解掉不为人民服务的国民政府。

04.

老范家被洗劫一空,安西满骑着自行车出现。

他用废弃的木条绑了个十字架开始各种宣传主的伟大,之所以范东家造次横祸,就是因为不信主。

此时的安西满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但他相比普通百姓,心中有着坚定地信念。

结果呢?他也走上了逃荒之路,也就见到了主所不能见的人间惨剧。

鬼子轰炸结束,小姑娘肚子上的鲜血汩汩而出,安西满想要做些什么,他用棉布袍子堵不住,拿出《圣经》也挡不住,想必安西满是绝望的,信了这么久的主,结果连一个小姑娘的命都救不下来。

他放弃了,看着炸弹坠下,准备赴死。

是瞎鹿跑了过来,把他救了下来,被炸碎的《圣经》残页四处飘散。

上帝没能做到的,是一个普通人(瞎鹿)做到了。

最后,安西满开始质疑宗教,质疑自己笃定的信仰。

在这场苦难之中,宗教也已失效。

有趣的是,安西满的信念已经被埋葬,而蒋介石的信仰才刚刚开始。

当他听到实际死亡人数的时候,他不知道了。

只见他放下礼帽,在教堂里开始忏悔。

然而,此时此刻,是否为时已晚?

当底层人民都懂得的道理,在上层这里显现的时候,成为了靠宗教洗礼的伪善外表。

而这仅仅是《一九四二》诸多镜头语言中的九牛一毛。

从星星的书,到战区巡回法庭的旗帜,从蒋介石的大氅到烈士遗骨子女组成的童子军,冯导用他的方式对历史的过往表达出了自己的价值诉求,也是「新历史主义」下的视角了。

80多年后,这段历史有些遥远,许多人对苦难的记忆也愈发模糊。

好在还有《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用克制、平实的镜头对那段历史给予悼慰,同时也启示身处当代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历史记忆,都是不可忘记也不能不面对的过往。

1949年8月5日,漂亮国发布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主要叙述了从《望厦条约》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中美关系。

白皮书的主要意图是为其在中国的失败找借口,然后希冀在中国重新找个利益代理人。

对这白皮书,教员在同年8月14日便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动本质,并且清晰的阐明了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

而这篇文章的主旨,跨越时代,在今天似乎又有了新的意义。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