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怀希望走出监狱的男人,一位坚守小旅馆的女店主,一群疾病缠身的病患,当他们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话说,在医院边上的那条小巷里,有一家旧旅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总有个字亮不起来,就如同住在里面的人们,生命也像是随时会熄灭的灯泡。
然而,就是在这个看似破旧不堪的小旅馆里,一群与死神赛跑的人们,书写着生命最后的温度。
欢迎来到——来福大酒店。
01.
大胡子是在出差去大理的飞机上偶然看到的这部电影。
各种颠簸,总是打断影片播放,各种断断续续,飞机降落了,电影才过了一半儿。
虽然不知道影片叫什么,但好在看到黄轩和柳岩,这才找到这部作品。
《来福大酒店》上映于2024年,讲述了一个前科犯与一群病患相遇的故事。
李清让服刑十年后重获自由,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踏出监狱大门。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父亲以他为耻避而不见,再就业屡屡碰壁,一句「无犯罪记录证明」便将他拒之门外。
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因情绪激动突发心脏病住院,需要15万手术费,而他一无所有。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李清让遇到了地产商王达基,接受了一个诱人的提议:
卧底进入「来福大酒店」,配合拆迁计划,就能获得手术费。
就这样,他带着阴谋走进了这家医院附近的小旅馆,遇到了泼辣大气的老板马小琳。
来福大酒店是一家特殊的旅馆,被称为「病友之家」,住着各种因治病而来、负担不起高昂住宿费的病患及其家属。
条件不咋地,但胜在价格便宜,距离医院方便。在这里,李清让结识了一群形形色色的病友:
患尿毒症7年的傅老;
患老年痴呆却记得儿子童年玩具的爱梅;
为了妈妈倾家荡产的毛会计;
不好好吃饭却总爱耍剑的「座山雕」,以及等待配型担心化疗后掉发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02.
《来福大酒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生死话题的沉重,却通过「举重若轻」的手法,展现出人在极端困境下依然闪烁的光芒。
影片不刻意消费苦难,而是以李清让的视角,通过一系列黑色幽默和生活化的细节,让观众走进这些边缘人物的世界。
他们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却又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可能性。
傅老患病七年,却依然热情好客;
毛会计倾家荡产只为治好妈妈的病,因为「有妈妈在,自己就永远是个孩子」;
马小琳自己就曾是癌症患者,在上一任店主离世后决定继续经营这家对病患意义非凡的旅馆。
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小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陪伴,成了抵抗绝望最有力的武器。
正如影片所暗示的,「来福」不仅是旅馆的名字,更是「Life」的谐音——无论生命看起来多么脆弱不堪,来福酒店里的他们都在认真地活着。
当然,李清让最初只是为了钱而来,为了治好父亲,不惜与王达基合谋破坏旅馆生意。但随着与病友们的朝夕相处,他逐渐被这种守望相助的力量所感染,内心发生了深刻变化。
影片巧妙地通过一组平行蒙太奇展现了他内心的变化:
在拆迁公司那边,气氛越发黑暗、烟雾弥漫;而在来福大酒店,画面则越发明亮和干净。
这正象征着李清让性格中的两面在逐渐分离,开始了内心的天人交战。
在黄轩的塑造下,李清让是一个多层次的角色,既有「一身匪气」,也有在监狱里形成的应激反应,更有一颗「热心肠」。
从最初的冷漠自私,到后来真诚地帮助病友取药、照顾病患,再到最后为保护旅馆不惜以身犯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归属感。
03.
《来福大酒店》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故事,更是对生老病死的深刻思考。
导演刘博文在影片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死观:「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他通过镜头告诉我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终点,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活在当下的每分每秒。
那些影片中的「影像」作为关键道具,与「手表」(走与不走)一起,构成了对时间和生命的隐喻。
老傅珍藏的录像带里,是他年轻时的戏曲片段,是他父母日常生活的平凡瞬间,却让他老泪纵横地说:「爸妈,我想你们了」。
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时刻,构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而李清让父亲的手表,从一开始到最后,承载着浓重的象征意义——「就算再不走字,一天也能对两回」。
这对的两回,一是李清让走进来福大酒店,二是他守护了这个家。
时间可以停滞,但人心的温度永不消逝。
此外,影片更为珍贵的价值在于,它像当年的《我不是药神》,揭开了社会一角,将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的两类群体:
一类是因身份被排斥的人,如李清让这样的前科犯;
一类是因身体状况被排斥的人,癌症等重症患者。
但正是这相似的处境,让他们找到了彼此,成为了彼此的依靠。
影片没有将这些边缘人物简单地刻画成需要同情的对象,而是赋予他们尊严和活力。
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互相帮助、取暖、加油打气,将生活的艰难变成可以共同承担的重量。
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死亡,而是主动地拥抱生活中的每一天。
「沙漠里长不出虚弱的草」,正如导演所说,在看似恶劣的环境里迸发出的生命力,要比温室里的花强烈得多。
《来福大酒店》中的人物,正是这样在逆境中开出的顽强花朵。
04.
豆瓣上,本片评分不过6.9,评价也一般。怎么说呢,对得起这个分数。
电影选题不错,故事本身也可以将就看下去,关注了现实中往往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可惜就是:
情节过于套路化;
全片发挥不稳定,没有走出该有的现实主义底气,风格上,试图以轻喜剧风格平衡沉重主题,但两者融合生硬。主题上,有了既要、又要、也要的纠结感,试图探讨多个社会问题,叙事重心分散,未能深入探讨任何一方的困境,倒不如「一条道走到黑」。
黄轩和柳岩的出演,作为角色缺少一定的成长弧光,动机矛盾,抉择突兀,也未能平衡好现实主义与戏剧化。
还是很可惜的。
不过,绕是如此,也要庆幸还有这样的影片在探索,再尝试,在让我们看到更多「隐秘的角落」。
最后,这么说吧,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些际遇让我们被缝缝补补,同时,也能缝补他人,在互相扶持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来福大酒店》给了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启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光明终将到来。
大胡子送祝福:
愿你人生尽兴,热烈鲜活。
无论世界多么破碎,都能在缝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来福,属于自己的Life。
PS:我们老了,柳岩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