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比什凯克干活,想到了前苏联,然后又想到了二战,以及这部短剧。
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国有着深刻的联系,也催生了在战后文艺作品的繁荣。这类作品往往带有着显著的本土视角,以及战争条件下人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
比如,反映一战的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及同名电影。
而反映二战的作品更是繁多。
不过,经过常年浸染之后,我们似乎更喜欢在战胜国的视角来看待那段过往。
就好比《拯救大兵瑞恩》或者《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等美式作品。
诚然,这些影视本身的质量确实过硬,可难免也会被一部分人扣上某种「帽子」。
站在政治历史叙事的角度,往往此类作品的「话语权」被战胜国所把持,逃脱不了「胜利者」的姿态或气息。
那此时,就更显战败国作品的「弥足珍贵」。
噢,对了,我说的不是日本的那些。
但是,如果从个体角度来看,其实——所有的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
OK,那么今天就继续追一部来自于德国作品《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是德国电视二台耗资1400万欧元精心制作的3集270分钟迷你剧。
在国内的口碑也不错,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6。
既然是德剧,自然选择了从战败者的视角出发,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导演名叫菲利普·卡德尔巴赫,一位出生在法兰克福的「雅利安人」。
其核心制作团队也是一群德国人。其中,一位制作人的父亲当年还是纳粹军官。
虽然名字叫《我们的父辈》,但如果看德语,就发现错了。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这才是原本的名字,翻译过来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之所以是这样,追完本剧就知道,战争中不仅只是男人的事情,女性在其中的比重也不可忽视。
而「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会更为贴切。
对此,剧组主创表示,拍摄这部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要促进代际间的沟通理解,纳粹覆灭已近80年,现在是儿孙辈与战争幸存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后机会。
为了还原与重述,主创走访了大量当事人,考察了真实史料。
剧中所刻画的正是德国最后一批二战亲历者,他们便是「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但需要补充个体的声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来重述那段历史。
02.故事开始于1941年,威尔汉姆、弗里德汉姆是一对兄弟,除了他们俩之外,还有夏莉、格雷塔、维克多。虽然彼此家境、性格各不相同,但成长之中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如今,威尔汉姆已经是纳粹少尉,弟弟也开始从军。
夏莉年纪虽小,但一心为第三帝国,刚刚成为军队护士。
格雷塔和维克多是一对恋人,前者表演出众,梦想成为明星,而后者是一个犹太人。
分别即将到来,他们在酒馆中做着最后的庆贺。
可以说,这5个年轻人基本涵盖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绝大部分群体。
尽管故事以威尔汉姆的口吻进行叙述,其实,是从战败国的5个年轻人的视角为出发点,一点一滴地剖析这场战争背后德国年轻人的经历,并借助他们,展现出巨变之下,德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批判与反思。
#威尔汉姆
威尔汉姆是典型的德国军人,忠诚、不苟,总是身先士卒。他无比地相信元首。
可即便如此,在战争中,他发现了些不同,并逐渐产生了怀疑。
突击队长杀掉了一个犹太小姑娘,威尔汉姆表示不满,战争是军人的事情,为什么要对一个小姑娘动手?
因为「我们在进行一场战争,以元首的名义的新战争」。
当他的连队需要支援时,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传令兵的一句话:「西西里岛都快要失守了,你们的任务仍然是夺取这条街」。
可,西西里岛都要失守了,为了半条街我们的人都得送命?
威尔汉姆很绝望,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于是,渐渐地他感悟,并反省道:刚参军那会,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这种怀疑日渐扎根,再一次从昏厥中醒来,威尔汉姆选择逃避。
让这些无聊又毫无意义的战斗见鬼去吧。
他成了逃兵。
可在时代洪流中,谁能独善其身?
威尔汉姆被抓了回来,继续丢在战争的绞肉机里。
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
不幸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丢失了很多。
#弗里德汉姆
弟弟弗里德汉姆「内心戏分很足」。
这倒不是说他腹黑男什么的,而是变化很显著。
起初,他是个「乖宝宝」,是个热爱哲学的好学生,可并不为父亲所喜爱。
父亲希望二儿子能像老大一样,成为德国的骄傲。
弗里德汉姆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屠夫,所以与强力的哥哥相比,显得很软弱。
甚至于,他对战争的厌恶已经到了「不惜消灭自己人」的程度。
于是,他被狠狠地揍了一顿,哥哥不得不冷眼旁观,希望这场冲突能够「点醒」弟弟。
成功了吗?哥哥没成功。
还是战争教会了弟弟。
在地雷事件后,弗里德汉姆因为战争开始变成麻木而冷血。
新兵介绍?可拉倒吧,「过四个星期,如果还活着,再来告诉我你的姓名」。
排雷不畅?让苏联农民走过去排雷。
不仅如此,他还要给新兵演示补枪,干掉逃跑的波兰小孩,拉动绞刑架等等。
他一开始就知道,并告诉给了哥哥:「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可他没有办法逃离,于是,在临近结束的时候,给了德国年轻人「最后一课」。
当他看见执拗的童子军选择放下武器,举手投降时,他终于合上了眼睛。
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战争马上结束,不再会有无辜的人为此送命。
#夏莉
夏莉是5人中年纪最小的小姑娘,一直倾慕威尔汉姆,迟迟没有表白。
同时,她也是很天真,是诸多被「成功洗脑」的德国青年之一,心心念着第三帝国能够万古长青,代表德国女性同胞参加战地救护,完全是出于崇高的志愿,对元首意志的贯彻。
可以一来到前线,幼小的心灵就在破败与血腥中被击打地粉碎。
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她出卖了莉莉亚,又出于人道,又试图通知莉莉亚逃走。
在苏军已经迫近的紧急关头,夏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坚持不肯丢下俄国护士桑亚,正是为了补偿对莉莉亚的亏欠。
可她面临什么?如狼似虎的苏军。
原来这场烂怂战争,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所谓的第三帝国更是玩笑。
夏莉学会了抽烟,可尼古丁带不走她的烦恼与悲伤。
#格雷塔
格雷塔没有走到前线,她一直在后方。
出于对维克多的爱,她中了德国军官的计谋。
虽然她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明星,灯光闪耀,光环一身,可只有她自己知道,一切不过是个泡影。
当她用坚定的口吻说出「我们不会赢的」的时候,一切就以注定。
而此时,格雷塔也不再在意。
面对着枪口,一个虚化的主观镜头,这是格雷塔最后的目之所及。
#维克多
维克多是个犹太人,在水晶之夜之后,他就很清楚将来会是什么。
所以,维克多一直哭哭劝诫家庭。
然而,失败了。
他失去了女友,家庭,和一切,经历了那个时期犹太人要经历的那些。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波兰女娃,随后在波兰游击队之中侥幸存活下来。
可不幸的是,这是波兰游击队,犹太人、俄国人、德国人都一样讨厌。
03.虽然相对于各种经费充足的战争大作而言,《我们的父辈》都是小场面。
可即便如此,本片也很精致,能够将我们高效又沉浸地带入到德国人的视角。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这就是战争,作品里通过5个年轻人花了4年时间才懂得的东西,用无数人的生命传达出的真相,原来就是这么荒诞。
可要怎么面对战争?
弗里德汉姆说:「如何面对战争中的恐惧?不要把自己当成人,只要把自己当成牲畜就行了」。
所以他遇到了狼。
可那只狼只是上上下下嗅了嗅,便转头离开。
原来此时的他早已在战争的扭曲异化之下,成了狼的同类,自己口头中所谓的「牲畜」。
《我们的父辈》没有太多关注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将所有的视点集中在这5个人身上,聚焦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
这既是一种当今战争题材作品常态的母题表达,也规避了可能被战胜国斥为不正确面对历史,不尊重战胜国人民群众的巨大生命损失等反向问题。
所谓人民群众不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吗?
临近尾声,活下来的威尔汉姆、夏莉、维克多回到了曾经欢聚的小酒馆。
死者已死,而生者也面目全非。
威尔汉姆的坚定信念、夏莉的天真单纯、维克多的至真感情,全部葬送在了这场战争中。
消逝的人,消逝的四年与青春,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悲凉与疲惫,像一颗颗跳跃的弹壳在心中弹跳。
而在他们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德国年轻人, 以及所有深陷这场战争中的人。
好在主创还是清醒的,借助影视作品重审这段历史,不仅是客观地正视了自身「战败者」的身份,也让德国人出走,来面对未来,拥抱和平。
而所有长眠在二战中的人们,如同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在《乌鸦》中所写的那样:
一败涂地的战争,
将他们交付给了,
树林深处的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