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反内卷”成为了第一个出圈的关键词。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早在去年7月的高层会议上,就已经首次提出要防止内卷式的恶性竞争。
而到了去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这也是在为很多企业无序扩张、过剩且低质量的产能画上句号,引导各产业回归到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轨道上来。
汽车行业内卷只有输家没有赢家
汽车产业自然也成为了需要反内卷的典型。或许我们都快遗忘了,就在去年初的时候,整个汽车行业还沉浸在汽车出口超越日本、荣登世界第一的喜悦之中,业内人士也满怀憧憬地探讨着汽车是否能够接力房地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形势的反转实在太快。仅仅在一年之内,全球就有十几家车企陷入困境,倒下、裁员、利润暴跌以及业务收缩等情况相继出现。
从市场表现来看,存在一种极为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汽车销量渗透率快速增长,市场看似很火热;另一方面,却好像突然遇到分水岭,许多企业每况愈下。
价格战成为了锁住整个行业的枷锁,车主刚刚提车,就发现车辆价格被击穿,而大量的车企销量低迷,连月销1万辆的及格线都难以达到。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有5%,甚至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没有足够的利润,企业拿什么去投入创新呢?没有创新,又何谈未来的发展呢?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压力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层层传递。到了年底,供应商没有等来货款,却等来了降价通知,经销商和4S店也接连退出市场。
部分车企的账期已经超过了250天,在这种生存压力下,供应商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裁员,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卷”到连汽车的安全隐患都不管不顾了,消费者的信任也面临着严重的透支。
在这场内卷的漩涡中,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可最终却都沦为了输家。
盈利的车企更应该做好榜样继续创新
今年的第一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站在了中国up讲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魏建军造车已经35年,历经了数轮行业周期的起伏,他所代表的是汽车行业里务实派、企业家长期主义的声音。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来之不易,从曾经荆棘满途、举国之力造一辆车,到如今无需再用市场换技术,这是大半个世纪几代人不懈求索的成果。魏建军提出要“稳”,这里的“稳”并非是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要跳出内卷的陷阱,重新探寻制胜的道路。
在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汽车产业从0做到了100,将产品的价格卷到了“白菜价”,这确实展现了我们强大的制造能力。
但如今进入下半场,在AI智能化无人驾驶汽车的赛道上,我们能否从100重新归零,再次实现从0到1的突破呢?在未知的领域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关键。
这种创新必然要付出极高的成本,需要有敢于试错的勇气,并且要构建一套前所未有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协作机制。国内极少数能够长期盈利的车企,包括去年一炮而红的小米SU7,它们的负责人都应该有着这样的底气去建设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群,打造一棵不断创新的科技树。
结语
我们的汽车市场内卷到如今这一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竞争的激烈促使企业不断降低价格以获取市场份额,却忽略了利润的保障。
而且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低质量的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筛选和淘汰。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咱们的汽车企业应该意识到,2025年需要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再也不要抱着“我不好过你也别好过”的心态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只有这样,汽车产业才能真正摆脱内卷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重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