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贵阳西望山广建寺庙;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亡命贵州,逃入西望山,最终心灰意冷,隐身寺庙,留下一块众说纷纭的“盟誓碑”。
清顺治十年(1653),即南明永历七年,四川高僧语嵩和尚携八大弟子深入西望山,筚路蓝缕,农禅并举,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西山八庙。
一、华严寺与薄刀岭
01.华严寺
华严寺创建于明朝,为寂受和尚所建。
根据华严寺徹颖和尚碑文记载:“大明辛酉年五月”,可以明确创建时间为明朝;至于具体时间,现已无考了。
明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在西望山创建“木皮庵”;清顺治十年(1653),语嵩和尚进入西望山,对木皮庵进行了改建,就是如今的凤池寺了。
语嵩和尚为破山禅师再传弟子,心有故国情怀,与南明众多遗臣交往甚密,西望山由此声名远播。
为解决建寺费用问题,语嵩从四川请来纸匠,利用西望山盛产的竹子,办起了造纸厂,纸张优良,被喻为“小宣纸”。
于是,以木皮庵为中心,语嵩及弟子在西望山方圆百里广建寺庙,最终形成了西山八庙著名丛林。
位于西望山西麓山脚下的华严寺,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早已破败,语嵩及弟子对其进行了重建。
清雍正、嘉庆年间,语嵩后代弟子对华严寺再次进行大规模重修,最终形成了上中下三大殿的庞大建筑群。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战乱,华严寺被毁;光绪年间,僧人园柏重建华严寺;上世纪60年代,三大殿及附属建筑全部被毁,如今仅存西厢房一座。
开车进入田竹坪组,村中公路右侧(靠山一侧)不远处,可以醒目看到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银杏树左后侧就是华严寺遗址处了。

古银杏树
银杏树树龄已达700多年,粗壮树干不断长出新枝;树脚下,是徹颖和尚的墓塔。
徹颖墓塔比较有特色,下半部是仿木结构楼阁塔样式,上半部却又是覆钵式塔状,如今新建的僧塔很少看到这种二合一的塔式。

徹颖和尚墓塔
徹颖墓塔实际上为清咸丰七年(1857)重建;正是因为这次重建,在墓塔上记录了原碑中“大明辛酉年五月”字样,从而明确了在语嵩重建华严寺前,华严寺就早已存在。
如果古银杏树是华严寺僧人栽下的话,徹颖墓中碑文“大明辛酉年五月”就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果真如此的话,华严寺就是西望山最早的寺院了。
从银杏树继续往前走,就来到华严寺三大殿遗址,三大殿占地面积庞大,依次上升,木制建筑虽早已不存,但巨大规整条石构成的石质屋基仍然清晰完整,让人不难想象当初寺院规模的宏大。
三大殿的后面,就是西望山西麓薄刀岭了。

三大殿遗址
上中两殿中轴线上,均有整块巨石构成的神龛,巨石上的雕刻大气、精美。

中殿石质神龛

上殿石质神龛
中殿的右上角,遗存一个和尚墓塔,墓塔的地室已被掏空,中间蓄有池水,不知深浅。

和尚墓塔
中殿右侧,就是唯一遗存的木制建筑——西厢房了。
厢房已经成为危楼,我还是进去看了下,发现右侧房屋为厨房,左侧房间为住房,看来以前有人在此居住,或许这就是西厢房得以保存的原因了。
厢房内有一块石雕龙形石柱,非常漂亮,与我在下殿发现了另一根,刚好是一对。

西厢房内石柱

下殿散落的石柱
三大殿中还有其他一些散落的石质构件,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上殿的后面,是一条水泥小道,沿着水泥小道往右侧前行。

沿着水泥小道前行
转过一片杉木树后,就可以看到华严寺墓园大门了。

华严寺墓园
大门为石质半圆形拱门,岁月沧桑,门外侧的弧线已经有点变形,拱门上侧的门额及石块已经掉了下来散落一地。

华严寺墓园门
进入门内,园门内侧保存完好,弧线呈流线型半圆形,工艺很精美。门后就是华严寺僧人墓群了。

墓园门内

僧人墓群
园内内侧两边还有一幅对联,不过已经无法完整读出。

墓园门内侧
墓园中一块巨石掉在地上,上刻“夢裏禅關”四个大字,是墓园的门额石。
佛教讲“轮回”,去世不过是脱掉了一身皮囊,人死而灵魂不灭,犹如入梦,门额石上刻的“梦里禅关”四个大字,正是体现了这层意思。

“夢裏禅關”
从后面看,墓园呈圆形,面积约100多平米。

墓园整体视图
02.薄刀岭
继续上行,走完水泥地后,就看到了由条石筑就的古道了。这条古道通往西望山凤池寺,为语嵩及弟子所开辟。

古道
半山腰上,古道内侧为悬崖巨石,崖上为桂诗成所题“佛香湾”三字。

半山悬崖

“佛香湾”
桂诗成为贵阳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1930年时任息烽县xian长,喜欢考史觅古,是民国时期贵阳名士,西望山中众多崖刻中,桂诗成题字最多。
沿着古道上行,进入一片松树林后,往左侧沿着土路继续上行,登顶后就到达了薄刀岭。

沿着古道上行

由此转为土路
薄刀岭位于西望山西麓,山岭两侧为万丈悬崖,宽不过一尺左右,异常险峻,这就是薄刀岭得名的原因了。
不过走在岭上非常安全,因为两侧为茂密的山竹和灌木,滑下去也会被挡住的。

薄刀岭

薄刀岭
从薄刀岭上往下望,田竹坪正位于薄刀岭所形成的弧线内,这就是桂诗成将此地叫为“佛香湾”的原因了。

下方就是田竹坪组
继续前行,山上有几块巨石,成为来往僧人休息之所,石上有桂诗成所刻的“龙脊”两字。

休息之石

“龙脊”
据说桂诗成邀请任可澄游玩薄刀岭,桂诗成将此段命名为“佛香湾”,而任可澄则命名为“龙脊”。
于是,桂诗成在起点处刻下“龙脊”,在终点处刻下“佛香湾”,两点之间不算很长,约一刻钟路程。
继续往前走,不久就进入林中小道,改为下行。
通过地图查看,此地离凤池寺还有4.5公里(不一定准),此时已是17:00,我就没有往凤池寺方向前行了。
回到“龙脊”处,四周烟雾朦胧,宛若仙境,山下田竹坪组方向已完全无法看清,按照习惯,我在此静坐10分钟,然后下山。

回望来路
二、毗卢寺与盟誓碑
01.毗卢寺
水西安氏土司主要占据贵州西北部,以鸭池河为界,称为“水西”;但安氏在鸭池河以东也据有部分地域,主要集中于今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称为“水外六目”。
在西望山西北隅九龙山,安氏在此修建了家祠。
明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献祠为寺,这就是毗卢寺的起源了。后来,语嵩弟子对毗卢寺进行了重建。
安国亨为水西土司中汉文化掌握最好的,如今贵州多处还遗留有他的崖刻,如修文阳明洞、开阳安家洞等。
安国亨献祠为寺的举动,既是表明自己一心仰慕汉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表明自己其实和汉人无异),同时又用此举来安化水外六目之民。
“毗卢”为梵语音译,本意是佛光普照;“毗卢”也用作“毗卢遮那”的简称,是释迦牟尼法身佛,有的寺院大雄宝殿中供奉横三世佛,其中一个就是法身佛。
以“毗卢寺”作为寺院名称,全国普遍都有,有的寺院还建有专门的“毗卢殿”。
遗憾的是,如今的毗卢寺也只剩下遗址了。
遗址的最外侧,一堵高大条石筑就的堡坎,显示着毗卢寺曾经的辉煌。

九龙山

毗卢寺遗址
公路外侧还遗留一个石狮,从造型来看,应该是明朝时期的作品。
石狮被敲得已经面目全非,说明是被人从毗卢寺抛弃至此,我试图寻找另一个石狮,但没有找到。

遗存的石狮
我是2022年春节去毗卢寺一游的,虽然是春节,但那天天气大雾,灰暗色基调让人心情惆怅,不时有人来古树下放鞭炮烧纸钱,看来当地人到此祭祀的传统还在延续。

古树下祭祀
02.盟誓碑
让毗卢寺名声大噪的,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盟誓碑”。
据任可澄考证得出结论:盟誓碑是建文帝逃到贵州之后,和追随大臣的盟誓之约。
任可澄:贵州普定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清朝末年宣统与人组建宪/政预备会,推崇“立宪”,与张百麟组织的自治学社针锋相对;1920年,贵州发生“民九之变”,任可澄被推为临时sheng长;后来几经沉浮,最终心灰意冷,致力于编撰《贵州通志》;1946年病逝于昆明。
明洪武元年(1368),朱标被立为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标病逝,时年37岁;朱元璋爱物及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允炆即皇帝位,时年22岁,次年改元“建文”。
建文元年(1399),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人鼓动之下,决意削藩;最终,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多年镇守北平,处于与北元作战第一线,本来就不甘心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侄子朱允炆,现在又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入京城,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有传言说,朱允炆通过地道逃脱,改换僧装,流亡各地。
从传统来看,朱棣无疑属于“篡位”,为显示自己的“正当性”,朱棣居然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在死之前,又暗自安排大臣将自己死后的庙号议定为“太宗”,表示自己是传承于明太祖朱元璋。
不过让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嘉靖皇帝居然将朱棣庙号改为“成祖”,虽然享受了“万世不祧”待遇,但庙号为“祖”,相当于是重新打了一遍天下,其实和“篡位”无疑了。
至于朱允炆,有种说法是自焚于宫内,但民间多有其流落各地的传说。贵州各大寺庙中,这种说法更是比比皆是。
据说,朱允炆在赵宜光、谢孔发等忠臣保护之下,一路向西逃亡到贵州,躲避于西望山。
明永乐五年(1407),此时朱允炆已逃亡5年之久,眼见复位无望,又面临着朱棣手下追杀,于是与大臣盟誓决不相负,赵宜光、谢孔发等忠臣眷属就地隐居,朱允炆则归隐西望山了。
任可澄结合当地的传说,对盟誓碑进行考证,言:“是碑所言,安知非从亡诸人,秘密集会于兹土,共矢衔石移山之志,故为指天誓日之词。又姑以万古丛林云云,逃侦者之目。”
任可澄的理由有二:一是碑首有“日月”两字,合为“明”字;二是认为“万古丛林”其实隐指大明江山。
世界各民族都有“日月”崇拜,即使佛教中,药师佛的左右协持正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由此得出“日月”为明朝的“明”,过于牵强。
位于观山湖区的灵永寺,正殿屋檐正枋雕刻“二龙戏珠”,左右雕刻有“日月”二字,可见,寺院中有“日月”两字,其实普遍。
至于“万古丛林”四字,就更简单了,“万古”意思同字面,“丛林”其实就是寺院的另一种称呼而已。
更加让人怀疑的是,盟誓碑上刻有“永乐五年正月”字样,朱允炆既然认为朱棣“篡位”,怎么会用他的年号呢?
可能任可澄也觉得理由牵强,所以用“安知非从亡诸人”之语,意思是“怎么知道不是跟随逃亡的那些人”。

盟誓碑

盟誓碑

盟誓碑
对于朱允炆是否逃亡到贵州,是否在此与大臣盟誓,我也无法判断。
不过,令人难以索解的是,盟誓碑上“永乐五年正月盟誓”中“盟誓”二字,究竟是何含义,谁和谁盟誓,盟誓的又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或许任可澄也是因此,才大胆提出盟誓碑可能是朱允炆与大臣盟誓之碑的观点吧。
三、报恩寺与烈士墓
01.报恩寺
报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南明永历七年(1653),语嵩对报恩寺进行了重建。
导航到达终点后,如果继续驱车前往,公路终点是一片果园,不好调头;我就此停车,前方数百米远处有两个古树,就是报恩寺遗址了。

公路尽头
到达古树后,前面一颗古树曾被雷击,根部也被烧了一个大孔,不过依然顽强的活着。
两树之间,就是进入报恩寺四进院落的入口处了,四进大院的石质堡坎保存完好,巨大条石规整划一,甚是沧桑。

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
在二进院落的台阶处,我看到了一头石狮,它的同伴我却没有找到。石狮的附近,还有一个柱础,侧面雕刻人物图案,很漂亮。

石狮

柱础

柱础
进入三进院落,发现了十多个柱础,有些柱础上雕刻万字符,正是此处原为寺院的证明。

很多柱础

万字符
四进院落的台阶两侧,刻有许多精美的石刻。

精美石刻

精美石刻

精美石刻
02.红军墓
1935年3月,红一方面军经鹿窝向贵阳挺进;攻打渡口攀岩牺牲及因病掉队被杀害的11名战士,散葬于各处。1967年,集中迁葬于报恩寺遗址。

红军墓
四进院落中,遗留报恩寺一根石柱,侧面为精美的花卉石刻,让人感觉是一束永远敬奉烈士的花卉。

花卉石刻
烈士墓台阶的两侧,是遗存的一对石狮,从造型来看,属于明朝石狮无疑。

石狮

石狮
拾阶而上,走到红军墓前,我一一读出碑文,心中平静至极,这是我到烈士陵园时常有的心态,什么也不会去想,仿佛时间已停止。

红军墓

红军墓
按照习惯,我点燃了三支烟,放在墓前敬献;然后静坐,直至香烟全部熄灭。
回望来路,两棵古树俨然已成红军墓的守卫;树的外侧是老窝村沟头组,沟头组的外侧,是乌江蓄水形成的湖水,风景也很美,不过天色已暗,我已没有时间再去游玩。

回望沟头组方向
四、后记
西山八庙是指西望山最有名的八座寺庙,版本不一,不过无论哪个版本,华严寺、毗卢寺、报恩寺都是位列八庙。
西望山因语嵩和尚而闻名西南,被誉为“南来佛教第一山”;西望山方圆百里,寺庙其实远不止八庙而已。
我前后共去西望山觅古4次,即使如此,还有一些寺院遗址、摩崖石刻没有寻访到,以后有机会,再去重游吧。
西山八庙中的凤池寺、塔院寺、瞿昙寺,以及有关语嵩和尚的事迹,我在《南明挽歌:明朝遗臣钱邦芑》中有所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我的主页查看。
三维空间的历史景点,如果加上时间维度,就有了“时间透视”感觉,游玩时境由心生,就会产生“格式塔质”,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体验。
游玩这些历史遗迹,如果知悉遗迹后面的历史故事,就会好玩得多。
这就是我写历史人文景点旅游随笔时,喜欢写景点背后历史的原因。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华严寺/薄刀岭:贵阳市息烽县鹿窝镇大石头村田竹坪组。
02.毗卢寺/盟誓碑:贵阳市息烽县鹿窝镇三友村麻窝田组。
03.报恩寺/红军墓:贵阳市息烽县鹿窝镇老窝村沟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