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新兴产业难免政策、资源、市场等重重挑战,区域之间围绕战新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破局速度与力度的较量。
镐京笔记近期聚焦陕西商业航天,从生态协同、金融赋能、应用场景等维度推出系列调研文章,谈发展现状,也谈破局建议,敬请关注。
到2030年,陕西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要突破1000亿元,规上企业数量突破200家——这是官方去年提出的目标。
坦白讲,时间紧,任务急,需要突破的困题比较多。
拿金融赋能来讲,商业航天“三高一长”(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一般的资本望而却步。而迫切需要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全周期资本,又去哪里找呢?所以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解决得好不好,快不快,关乎陕西商业航天发展大局。
直接说结论,信托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三分类”之后的信托,业务重心从房地产和基建逐步转向实体经济中的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业态。信托机构的优势在于金融牌照齐全,横跨实业、货币和资本市场。这样就有一个好处,可以像拼乐高一样,把金融工具一块块嵌入企业成长的全周期。
镐京笔记近期调研发现,北京、江苏等地的部分信托机构和商业航天企业,已开始“双向奔赴”。陕西加快推进信托与商业航天的互动,意义重大,亦大有可为!关键是,如何加快推进,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论?
先说“机会”
你信得过我,就把财产交给我管,我帮你生出更多价值——这就是信托诞生的初衷。
金融“大市场”中,信托公司大概是货架最全的“万能超市”。
由于法律赋予的财产权属分离与风险隔离机制,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可承载股权、不动产、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多元化的财产类型,并通过专业化管理实现跨周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
因此,信托业务不仅横跨货币、资本市场,还可以参与实业投资,机构还能通过灵活的工具组合,搭建起跨市场、跨行业、跨工具的综合性金融工具,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财产管理服务。
此外,信托机构“受人之托”打点财富的同时,也会将自己赚到的钱进行打点,即以自有资金开展对外投资。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客户若有特殊需求,信托也能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拿航天产业来说,火箭发动机的一次试车耗资数千万,卫星组网需十年磨一剑,传统金融机构“短平快”式的短期逐利性,往往难以有这种“马拉松式”的陪伴与投入。

而信托破局的关键,在于“把复杂的事拆简单”。正如开篇中的比喻,它像拼乐高一样,把金融工具一块块嵌入企业成长的全周期。
陕国投战略规划部徐一宁博士向镐京笔记表示:“以卫星公司为例,早期可通过特定信托产品实现对知识产权成果的风险隔离与价值变现,促进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初创期可获得信托机构的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等支持,拓宽融资渠道;进入成长期,信托则可更加深入企业的实际业务层面,寻找长期资金开展信托贷款、对专利等标的进行资产证券化、以服务信托产品盘活数据资产;甚至,企业家的个人、家族财富也可交予信托计划打点……”
因此,无论是企业经营中的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资产服务,还是在企业家财富传承等领域,信托都能做支撑。
对于航天产业底子较好的陕西,以信托工具破局科教优势转化产业优势、产业资本期限错配、长期陪伴缺失难题,或是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同时也能够带来充满想象力的机会空间。
再谈“问题”
陕西航天产业覆盖火箭与卫星研发制造、发射运营、应用服务等全链条周期,硬科技底色鲜明。
但眼下来看,信托工具在本土航天领域的应用,还面临诸多问题。
镐京笔记与业内人士交流和企业调研后发现,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从信托业务“三分类”角度来讲,转型创新的多元金融工具,理论上可以为航天企业提供全周期、多场景服务,满足企业多类型的需求,但就陕西现实情况来看,创新信托产品供给与企业需求还存在着巨大鸿沟。
陕西本地航天产业中,多数单位都是军工系出身,市场化融资需求相对较少,对于信托在内的各类金融支持工具的市场认知普遍不足。商业航天领域,不管是做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还是卫星发射运营的本地企业,大多订单的市场化率不高,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较难评估企业盈利可持续性与市场前景,从而影响了对投资价值的研判。

如此一来,本地信托机构投资航天产业的动力,必然会受到抑制。
其二,不单是航天领域,其实很多行业的本地企业家,都对信托产品存在认知上的局限。
徐一宁亦坦言:“哪怕是财富达到一定量级的本地企业家,大多将信托理解为‘高净值人士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而不是服务于企业经营与个人财产管理的法律架构。”
其三,航天产业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也抑制了信托工具作用的发挥。
具体到陕西航天产业链来说,上游研发制造能力强,但下游卫星应用场景分散,未形成面对政务部门、商业企业甚至是终端用户层面的成套产品体系。而信托公司又缺乏整合航天产业链资源的抓手,难以构建多元信托服务产品体系的闭环。
然后是“方法论”
业内权威人士指出,目前金融对于航天产业的支持重点还是向头部企业倾斜,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投融资机构的关注度还是不够高。但航天产业链条与回报周期都比较长,需要的恰恰是陪伴型资本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在此背景下,信托机构和航天产业“双向奔赴”的案例逐渐增多。
譬如,国投泰康信托投资江苏天兵科技,完善其商业航天投资版图;中信信托旗下股权投资平台已在航空航天多个关键细分赛道押注;中航信托将数据信托制度应用于航空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据要素及数据资产管理……
聚焦陕西信托力量赋能航天产业方面,亦现“星星之火”。
镐京笔记注意到,某本土信托机构联合地方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支持航天产业;设立“慈善信托+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产业基金”业务模式,为空天产业提供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长周期金融支持。
努力值得肯定,但要进一步破局,还需多维驱动。

首先,借鉴外地“耐心资本引导基金”经验,鼓励相关商业航天产业基金吸引信托资金以LP形式参与,构建起“财政+信托”资金为主的耐心资本池。
其次,推动信托架构适配商业航天数据资产化,由政府单位、航天企业、信托公司共建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将遥感影像、卫星轨道等非涉密数据纳入信托财产范围,以信托制度优势换取数据资源活化空间。
最后,再说回信托机构的专属优势,“金融超市”要从多元产品供给出发,针对航天产业链各环节需求,精准匹配产业痛点,塑造市场对信托“法律+金融”双核功能的认知,串联起航天产业研发、制造与应用全过程。
徐一宁设想道,“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更加丰富、企业经营发展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多元、资本市场投资结构更加完善,企业家们对信托的观念从理财产品转变为了财产管理架构,那这个行业应该会捕捉到很多新的业务机遇。”
(文中采访对象所述仅为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其所属单位立场。)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