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被批评挺多的。但还是能看,毕竟有故事,还有众多美女俊男。就是看着看着就总感觉有些失望,主要原因是编剧有些急躁,所以导致有些设计显得刻意,有些情节比较粗糙,有些剧情比较费解。

回想那些非常受欢迎的剧,比如《知否》、《甄嬛》都很重视细节。剧情一环扣一款,人物也是言之有物。为了刻画人物的个性,也需要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真实感受,让人物自己通过言行和剧情表现,不能强行急躁。相比之下,《国色芳华》这一点就好得多,也难怪更受好评。

刚开始,为了设置悬念,郦娘子带着四个女儿一个准媳妇,路途遥远从洛阳投奔嫁到范家的二女儿。二女儿故意不开门,晚上去找去说原因,是怕自己嫉妒之名影响几位妹妹婚嫁。开场确实吸引人了,但二娘说出原因立刻就感觉有些没意思了。剧情的问题可以有一万种方法处理,非要集体在范家大门口表演,悬念设置的有些虎头蛇尾。
二娘成为悍妇的理由开始还存在,就是丈夫不上进还花心。但演完了二娘,就该演其他人了,编剧就让范良翰失去了这个特点。他看起成了最实诚的丈夫。所以编故事其实不容易,要把很多人物的故事配合起来,此起彼伏,还要预先埋下伏笔,前后呼应。

三娘结婚,就算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感情升华,柴安的流眼泪还是也有些牵强,反而成婚草草就了结了。三娘对柴安,一直都有些过于蛮横霸道了。
一直对立,且帮人刚帮了她,稍微听到一点谣言,就把他母亲心爱的玉梳摔碎,还当面泼一盆水。姑且理解成自恃美貌姿色,以及柴安不断忍耐的态度导致的吧。女人总是能够敏锐准确的感觉到一个男人是否对她好,但却显不出女主的品性好了。
三娘故事里最好看的是情节是,得知马车撞了柴安,三娘很着急要出去。原来这是姐妹们骗她的,就是想让她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里。她兴高采烈的开门见柴安,没想到两个人又争执起来。因为柴安终究觉得郦家就是势力想攀高枝,儿自己娘不喜欢郦娘子也是可以原谅的人之常情。

三娘伤心决绝的关门,再打开看到柴安已走了。这个细节就很深刻。三娘说,再好恩爱的夫妻感情,也抵挡不住磋磨,一边是他含辛茹苦的寡母,他只能为难,最后夫妻情也就淡了。
所以,好的故事不仅需要矛盾冲突,更需要需要伏笔和曲折,再加上人物注重刻画细节和感情,塑造出有爱有恨的个性就出彩了。

剧中人物多,线索就多,如果编剧急躁,那很多时候可能剧情就比较费解。费解的剧情会让观众困扰心累,乐趣也就少了。有不同的故事,但似乎又单一了些,统统都是丈夫怕老婆。夫妻相处中,这个“怕”字其实本是尊敬和爱护,如果演的直白,只能当做搞笑剧看,档次就上不去了。

大娘和杜仰熙的感情,还有些看点,因为更慢一些,更符合人性。大娘因为性格和婚姻,是不求爱情,只求安稳日子的状态,所以愿意代嫁,只要嫁给清白人就足以。她可以自己作画,女工,操持家务事,已经非常充实。

虽说杜仰熙是探花,娶二婚妇不太可能,但他们是在放榜前结婚的,且是他母亲应允的,而他明显又很孝顺。古代男人,娶妻这件事,说是看重,但也不看重,因为一直都可以再娶吧,反正不如礼义仁智信那些与个人和家族有关的事看重。
他是新婚后爱,因为两个人真的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诗词书画。文化人最珍惜知音,因为知音难觅。大娘又真的很漂亮,贤惠,能干。所以杜探花真情流露,对大娘寿华说“还望姐姐疼我,往后我也多疼姐姐”。这个撒娇,让寿华脸红心跳。

杜探花也很有个性,一改往常剧里认死理的书呆子形象,不仅长得好看,有真才实学,还机智灵活,有谋略,识时务。他拒绝富商的婚配,怕被暗地害死,故意明面上得罪他,这样人人都知道他们的过节,对方也就不敢把事做绝了。
尤其是假装休妻一事,更显谋算深厚。他让寿华参与计划,能测试寿华是否与严子美有染,同时还能展示自己的心机,震慑寿华一生忠诚。自扇巴掌,即能消除寿华的心中的不平,还能显得自己保护妻子。整个计划让郦家人看到自己收拾恶人的能力和智谋,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可惜他再聪明,寿华也能一眼看透。虽然配合他,但事成之后,也揭穿了他的心思,还用和离表达了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更可惜编剧又开始着急了,让杜探花不断求助,装可怜,其实就算要表现出完全被拿捏的样子,不露骨会更好看。编剧也不容易,人物多,故事多,悬念多,计中计,可能就是太复杂,才需要更多的心平气和,慢工出细活。
总的说,这剧没有追着不放的欲望。空了可以看,毕竟每个人都有故事,轻松快乐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