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海宜平的沉浮之路,权力棋局中的人性抉择

看剧看人生 2025-03-04 08:49:35

一、观念交锋,权力认知

吏部尚书海宜平临死前,在狱中见到元少城,他说,你终于单独来见我了。可见他是很想见到元少城的。

海宜平从出场到死去,情绪一直很稳定。这说明他的内心是平和的,即使从高位落马,他也依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路。人都需要被认同,也需要被理解。所以,他期待见到元少城,向他倾诉。

他与元少城深交于官银失窃案,认可他的智商和能力。但直到元少城瞒着叶平安,把他贪污的暗账本拿回来的时候,他才开始把元少城当作亲信门生。

他才敢说,有时候为了更大的事,牺牲一些百姓的利益是必须的。元少城当然假装理解和赞同,虽然他根本不认可这个说法。

人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刻,在监牢里,他说的就是他想的。他说,我见过太多励精图治者,提出的政策虽好,但推行下去就变味儿了。太多人,欺上瞒下。正身易,守身难。没有奴,哪来的主。难道除了礼伍王谢,以后就不会再有孙杨赵元吗?

海宜平出身是三代世家子弟。他表面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暗中却陷害忠良,勾结权贵,谋取私利。

他曾对叶平安说,为什么揪着御史暗不放,他为百姓做的好事,岂止十件百件。他认为,即使没有他去依附权贵,也会有其他人,若是他在高位,百姓还能得到些许好处。

元少城给他的回答是,就算只得这一隅之安,我便求这一隅,只得十年之幸,我便护这十年。只要我不为了权势鱼肉百姓,那就少一个贪官污吏。他坚信自己要做一个不畏权贵、为百姓谋福祉、公正清廉之人。

当然海公也是不信服的。所以他留给元少城的话是,你所求者,来日,必成你之牢笼。

这些交谈,表明海宜平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深思熟虑并且始终坚信的。他的言行,反映了他对社会阶层结构的一种认知,体现了他的权力观和价值观。

他把权利阶层看作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即不相信公道和真理,也不相信人类变革的力量,同时他又把功成名就看作是人生最高目标,所以注定了他必然会选择效忠于特权人物。

二、会审风云,过往浮现

回想他罪行暴露,三司会审。先是拒不承认,自信没有关键证据,就无法定罪。当年他毁了余乾送的两本书,伪造了灭口函。现在却说那两本书被盗。

直到叶平安说,令堂清楚余乾赠送了你哪些书函,家中是否有失窃。难道你还要她高龄上堂对质吗?他才不再辩驳。可见也是个孝子,却不知别人失去亲人的痛。

然后他说要坦白,说自己是一步错,步步错。说自己并不是贪图钱财、美色或者有施虐的怪癖。

当年担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去通泉县是为了考察当地官员的政绩和财税。他发现了县尉杜梁搜刮贪污的不法行为。

杜梁还诱拐女子,囚禁于废宅,拉拢贿赂官员。当时杜梁故意让他撞见其他官员同流合污。他担心成为众矢之的,不得已接受了杜梁的利益交换。

此后杜梁又要求升调入京,他以为只要进京,就和他没关系了。没想到余乾来到通泉县,坚持追查杜梁诱拐女子等罪行。

为免自己贪污行贿被曝光,他利用余乾赠予的珍贵书画伪造了灭口信,亲手交给杜梁,致使余乾及全家被斩首。

他这套说辞,再考虑他的家庭出身,还是挺有欺骗性的。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单清白的年轻人,面对要挟,一时软弱,被一而再的拖进了泥潭。

这很容易让人陷入思考,替他思考到底该怎么立身处世。遇到威逼利诱,不想同流合污,还想自保,有没有活路?

即使他完全不提自己与盐案的关系,只提了礼宗旭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官盐转售之权,且交代的御史案涉案名单里没有一位在朝高官。依然会让人觉得他可能就是迫于无奈才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为保家人被逼自尽。

三、家庭溯源,人性抉择

但经过回顾剧情,才意识到,海宜平根本没有被威胁的困扰,这一切都是他内心的主动选择。

海宜平的母亲是一位养尊处优,心地善良,是非分明的老夫人。余乾冤案多少年过去了,她说起来还满是遗憾当年救不了他。可见,海宜平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积极正面的。

猜想他年轻时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正义青年,才能和同样志向兴趣的余乾和孙曦正成为好朋友,互相赠送书籍。他才有机会得到余乾那么多字迹,最后拼凑伪造成害死他全家的书信证据。

海家三代世家,其实并非世家。就像康平王说的,帝王百年,世家千年。海宜平也只是出身稍好,但依然无所依傍。那个时期,家世和举荐基本上是唯一升迁的途径。海宜平想要阶层跃升,需得立大功,而非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就能实现。

当年看到好友余乾刚正不阿,海宜平劝过他不要深究,水太深,那些人惹不起。他深信特权阶层是不可撼动的,不仅怕余乾揭发内幕,牵连自己,内心更愿意结成党派,得到提携。所以,他亲自下手陷害,连犹豫都没有。余乾却直到临死,还在狱中写求助信,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友情和陷害放在一起,如此令人心痛的故事,从未见海宜平纠结回忆。唯一一次他母亲提起余乾,他蹙眉,说其他,岔过去,可见他是一个心狠自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软弱的好人,若是被逼迫做出错事,哪怕做了,也会自责。就像当年御史案三司会审的官员卢维一样,因为儿子被胁迫判了冤案,自责愧疚,虽不能坚持正义,但也不会继续作恶。海宜平时却是一直追随者康平王步步高升的。

康平王到狱中见他,说若非当年派他去见杜梁,想要他手里的盐务,也不会和他扯上关系,这是替自己受过。海宜平很理智,说伍家拿到官盐是必须做的,他赞同官盐对于皇权争斗格局的重要性。

可见当年,他是心甘情愿追随康平王的,只是让杜梁以为他是被拉拢的。要说无奈,那就是当时需要他以身入局和杜梁绑架。

康平王说了保他家人,他便明白需要他做什么。整个过程,两个人都很理智,没有暗藏心机,因为每一步都是他们公认正确的,是为谋大局的必由之路。

四、特权之下,百态人生

于乾坚守正义,触碰特权,赢了可得清官盛名,输了惨遭灭门。每一次坚守正义都有凶险,因为不触碰到杜梁,海宜平和康平王,可能也会碰到其它位高权重的利益集团。但若他对上告者视而不见,明哲保身。可能以后案情被揭开,他也是渎职或包庇之罪。

海宜平为了权利地位,进入利益接团,效忠康平王,赢了可以得到更高权利财富,输了就丢了性命。卢维选择妥协,然后辞官,虽然良心不安,倒是儿孙满堂。当年康平王团伙没有追杀他是幸运,后来叶平安等人也只期待他的线索和证词同样幸运。

康平王妃的一句话令人回味。她对康平王说,真后悔当年进宫替你求情。御史案,其实圣上一早就知道是冤案。没有惩罚这一群人,只因为她对叶平安说过的那句话,急病用猛药,缓病用轻药。

圣上借着户部账房起火,直接罢免户部尚书,借着海宜平认罪,推行科举制度是猛药。暗中命令元少城从杜梁案切入,给叶平安掌心使令牌,默许其假死隐退是轻药。康平王谋反,一群人操碎了心,励俊死忠,叶平安用计,最后她说并不是自己救了圣上,是圣上告诉她伍家以烟花为信号。

海宜平不是被康平王逼死的,也不是被官场黑暗逼死的。他死于自己的野心。康平王也同样,他自刎前说,说做不了天子,活着就没有意义。

分析海宜平十八年前后的言行和生活,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选择自己的路,承担选择的结果。同时学会观察细微言行,分辨他人的性格品性,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亲密爱人。

人贵在自知,一定要形成一套自洽的人生观。单纯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若要扬名立万,必须至死不渝。若想随遇而安,那大概不能成就大事。

在那样的特权社会,无论想要改变命运,还是安稳度日都很艰难。即使不求权利富贵,普通百姓连盐也吃不起,邙沟的人因为祖上犯罪天生就是贱奴。我们何其有幸,能做个每日有盐吃的快乐普通人。

​​​​

0 阅读:3

看剧看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