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别让姥姥带娃”,宝妈给出3个理由,戳中无数人心窝

哎呦喂育儿 2025-02-22 17:24:36

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我发现自己身边,越来越多姐妹有了孩子后,会让自己的妈妈来帮忙带娃。

毕竟自己的亲妈,和婆婆还是有区别的。

只是,让自己的亲妈帮忙带娃,就真和想象中那么顺利和谐吗?

最近我看到一些人的分享,反倒改变了我对姥姥带娃的看法。

新手妈妈小敏有次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今天女儿第一次喊姥姥,我妈抱着孩子哭得发抖。可当她转头对我说‘你小时候也是这么喊我的’时,我突然崩溃了——原来我们祖孙三代,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亏欠。”

这条动态很快就引发其他朋友的点赞和评论,另外一位宝妈的留言,也让我陷入深思:“我花了十年才懂,让亲妈带娃,是往三代人心里扎刺。”

所以,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亲妈帮忙带娃,我想了想,和这3个理由有关:

1、过度补偿心理:爱的枷锁比缺位更沉重

姥姥带娃的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自我救赎。

当年那个因工作缺席女儿童年的母亲,如今捧着外孙像捧着赎罪的圣杯。

她不允许孩子磕碰,因为那是女儿小时候摔过的伤口在隐隐作痛;她坚持用三十年前的育儿方式,因为那是她唯一能补偿的“完美方案”。

这种过度补偿心理,让育儿变成新旧观念的角斗场。

年轻妈妈的科学育儿指南,撞上姥姥“我女儿就是这么养大的”的执念,最终受伤的往往是孩子。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从今天起,试着在客厅挂上“育儿分工表”,用不同颜色区分妈妈和姥姥的职责范围。

给姥姥划定“安全区”(如喂饭、穿衣),妈妈负责“成长区”(如早教、规矩建立)。

每周召开家庭会议时,重点强调“我们都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爱孩子”。

2、三代人的情感债务:越亲密越疼痛

姥姥带娃最残酷的真相是:这份付出永远无法“银货两讫”。

当姥姥凌晨三点抱着发烧的外孙来回踱步,她看到的不是怀里的孩子,而是三十年前独自值夜班时发烧的女儿;

当女儿给母亲转账带娃辛苦费时,老人颤抖的手不是在推辞红包,是在抵挡“亲子关系明码标价”的刺痛。

这种情感债务的循环,让母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接不住,又放不下。

可以的话,每月设定“无责任日”,当天姥姥不带娃、不谈育儿,母女俩去美容院或逛菜市场。

重要的是重建“母女”身份,暂时忘记“孩子姥姥”和“孩子妈妈”的角色。

在超市挑拣蔬菜时,试着说“妈,你爱吃的茼蒿很新鲜”,而不是“宝宝辅食该加茼蒿了”。

3、自我价值的黑洞:被偷走的人生四季

最令人心碎的,是三代女性共同坠入的“存在危机”。

姥姥在带娃中重温母亲身份,却弄丢了跳广场舞的姐妹、老年大学的课友;

妈妈在职场和育儿间疲于奔命,既当不好员工也做不了“完美妈妈”;

就连年幼的女宝,都在观察中形成扭曲的认知:原来女人的价值就是不断为下一代牺牲。

这种代际传递的自我剥夺,比任何教育缺失都可怕。

担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妨给姥姥报名社区旗袍队,给自己报夜间烘焙课。

当大家各自找到育儿之外的生命支点,那些在厨房较劲的时光,反而会成为温暖的背景音。

写在结尾: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足够好的母亲,是60分的妈妈。”

60分的姥姥,60分的妈妈,留出40分的空间让三代人都能呼吸。

愿所有姥姥带娃的家庭,都能找到这样的平衡:

姥姥跳完广场舞回家,看见女儿正笨拙地给孩子换尿布;妈妈加班回来,发现孩子吃着不太完美的辅食却笑得开心。

这或许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

毕竟,真正的爱从不是完美无缺的付出,而是彼此留白的成全。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0 阅读:2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