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父女一起吃粉,大学女儿只付自己的钱,留下父亲独自一人

哎呦喂育儿 2025-02-25 17:22:34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网上晒到一位爸爸吐槽女儿吃饭不帮他付钱,甚是扎心。

“女儿头也不回地走了,桌上那碗粉还剩半口汤,我一口都咽不下去……”

那天他感冒,上午先去医院打吊针,搞定一切后,刚好到了中午,便问女儿吃饭了没。

女儿说吃了,于是他就特地赶过去,也给自己点一碗面吃。

由于女儿先吃,便决定先回家拿东西,临走前,只问老板自己吃了多少钱,完全没提到爸爸正在吃的面,连句“爸你慢慢吃”都没留下。

这一切,全被爸爸看在眼里。

更扎心的是,当他在微信里问女儿“你就只付了自己的钱?”时,收到的竟是女儿嬉笑的回复:“哈哈,你是不是没付钱被老板拦了?”

女儿并不是没钱,过年收过好几千,自己还给了她500。

可结果女儿全程只顾着自己,不问他身体怎样,更没想过帮他付钱……这一切,让他这个做爸爸的,心里特别不好受,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真的都是白养了”。

评论区炸出无数父母的共鸣:

“我家孩子连我生日都记不住,却记得清游戏皮肤价格”“上个月住院,儿子来探病第一句话是‘妈,我生活费不够了’”……

这些孩子,真的是天生冷血吗?还是我们亲手养出了“白眼狼”?

1、当爱变成单行道: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有多伤人

有次在社区服务中心,我见过一位母亲蹲在走廊抹眼泪。

她每天五点起床给高三儿子做三菜一汤,前天因为发烧少炒了个菜,儿子直接把饭盒摔在地上:“天天就这几个破菜,我同学家都是四荤两素!”

更揪心的是某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他风雨无阻接女儿放学十二年,去年女儿考上重点高中后,突然要求他在校门口两百米外停车:“你开破出租太丢人了,别让同学看见。”

类似的场景、故事,屡见不鲜。

很多父母在拼命“给”,孩子在习惯“拿”。

当早餐的温度变成理所应当的闹钟,当学费的转账记录取代了生日贺卡,孩子早已把父母的付出默认为“义务劳动”。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得好:“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会把世界当成自动贩卖机——投进去的硬币,必须立刻吐出汽水。”

更让人心寒的是,长期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满足,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即便看到父母为难,也不会主动关心。

他们就像在温室中被过度呵护的花朵,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与付出。

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这种自私自利的本性可能会愈发凸显,甚至让他们在面对社会的残忍冲击时,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之举。

2、为什么越宠爱的孩子,越不懂心疼你?

为何那些在生活中被我们视作掌上明珠、倾尽心血呵护的孩子,却往往在成长后对父母显得冷漠无情?

根源往往在于父母错误的“爱法”。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于“全面”,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娱乐,事事包办,无微不至。

这种“照顾”像一把无形的“安全锁”,锁住了孩子自主探索与自我成长的能力。

孩子们习惯了“坐享其成”,对父母的汗水与付出习以为常,甚至视作理所当然。

他们只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却很少思考背后的艰辛。

另外,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拼命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时光,或为孩子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然而,无节制的物质付出,如同无底洞,吞噬着孩子对生活的“真实感知”。

他们容易迷失在物质的漩涡里,被“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感所迷惑,忽略了亲情与付出的真正意义。

3、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给爱“留白”

当过度溺爱让孩子与感恩背道而驰,作为父母,我们都渴望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更是我们表达爱的另一种方式。

以下几种方法,简单易行,却能在家庭生活中悄然种下感恩的种子。

1)适时“放手”,让孩子“吃些生活的苦”

适当的放手和挫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不易以及父母付出的价值。

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参与家务,像帮忙洗碗、扫地等。

2)用心“记账”,用细节让孩子“见微知著”。

除了言语上,我们可以用“记账”的方式记录家人对彼此付出。每个月月末,一家人一起查看。

这简单的行为让孩子看到亲情的温度,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

3)用心讲述故事,“用情感传递情感” 受限于生活条件,我们没有条件让孩子详细记录家人的付出。

但父母可以用心给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从他们如何为了家庭辛苦工作,到如何在无数个夜晚为孩子盖好被子。

这些真实细腻,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写在结尾: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那个在面店头也不回的背影,何尝不是对天下父母的警醒?

当我们学会把“我来”换成“你来”,把“别管了”改成“需要我吗”,或许就能打破“付出-冷漠”的死循环。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最好的爱,是让孩子看见你的疲惫,而不是藏起伤口继续微笑;最深的亲情,从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双向奔赴的牵挂。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0 阅读:0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