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法定婚龄降至18岁,生不出孩子的中国女人,让专家操碎了心

哎呦喂育儿 2025-02-28 17:21:13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最近,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提交的《人口数量预测与政策建议》中,一句“建议法定婚龄下调至18岁”引发舆论海啸。

提案初衷直指人口结构危机:通过释放青年生育潜能,对冲即将到来的“超低生育模式”。

然而网友的评论却炸了锅:

“18岁的高三学生,自己还是伸手要钱的孩子,拿什么养孩子?”“专家是活在人均985、年薪百万的平行世界吗?”

这场争论撕开了残酷的真相:

当专家们用数学模型计算生育率时,普通家庭正在用房贷计算器、奶粉价格表和补习班账单丈量生活。

1、18岁的肩膀,扛不起“成家立业”四座山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高三女孩的经历,真是痛心。

母亲收下26万彩礼,逼她嫁给邻村包工头的儿子:“读大学四年要花十万,不如早点结婚生娃回本。”

婚后半年,18岁的她挺着孕肚在网上哭诉:“老公刷爆我的信用卡买游戏装备,婆婆说我矫情,连产检钱都要我娘家出。”

视频下,两万条评论写满相似的故事。

未成年婚姻的破裂率高达67%(中国青年婚姻质量报告2023),经济依赖、心智不成熟、抗压能力弱,让“少年夫妻”成了悲剧代名词。

现实远比数据更锋利。

18岁青年平均月收入不足3000元(国家统计局2023),而一线城市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成本超百万。

当专家谈论“释放生育潜能”时,普通家庭看到的是:

高三教室里刷题的孩子,连报考哪个专业都要咨询父母;

城中村出租屋里,外卖骑手攥着妊娠检查单发愁下月房租;

工厂流水线上,00后妈妈边背奶边算夜班补贴。

婚姻不是数学题,把法定年龄调低不等于把生存能力调高。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早婚是农业文明的遗产,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完整的社会化人格。”

2、年轻人不生孩子的真相:三座大山压垮生育信仰

此前,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王中求一针见血讲到这样的问题:

“当代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根源,不是自私,而是清醒。

因为对自己前途的未知,对人生看得更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把握。”

这三个痛点,像三把铁锁,死死扣住了生育意愿的大门。

第一把锁:对自己未来的未知。

这代年轻人活在“不确定”的漩涡里:

今天还在互联网大厂加班,明天可能被AI取代;

刚凑够县城首付,房企暴雷让楼盘烂尾;

考公上岸以为端稳了铁饭碗,绩效改革又让奖金缩水一半。

当生存的根基都在摇晃,谁敢轻易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世上?

第二把锁:对人生看得更透。

老一辈说“养儿防老”,年轻人算的是“养儿致贫”。

他们见过母亲为供孩子读书打三份工累出尿毒症,见过表哥表姐为学区房假离婚,见过新闻报道有年轻妈妈产后抑郁抱着孩子要跳楼。

社交媒体把婚姻育儿的千疮百孔撕开给人看,年轻人早就明白:爱情可以冲动,但生育必须冷静。

第三把锁: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把握。

从怀孕那一刻起,焦虑就开始了:

喝进口奶粉还是国产的?上公立幼儿园还是国际双语?中考分流落到50%怎么办?补习班一年烧掉全家旅游预算,青春期叛逆可能让二十年心血打水漂。

当教育变成一场倾家荡产的赌博,普通人自然选择“不下注”。

这三座大山背后,是一代人用血泪换来的生存智慧。

他们不是不想生,而是算清了这笔账:自己尚且活得踉踉跄跄,又拿什么给孩子遮风挡雨?

3、普通父母的心声:降婚龄不如减负担

大多数像我们这样,忙碌于工作,努力平衡家庭的普通家庭父母,比专家更懂人间疾苦。

在大家看来,与其想方设法催大家生,还不如:

第一,房价打个折,比婚龄降十岁都管用。

专家总说“年轻人要奋斗”,可北上广深房价不吃这一套。

我朋友儿子硕士毕业五年,工资涨到一万二,但隔壁老王家60平的房子挂牌680万。他苦笑着说:“我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客厅,拿什么给孩子当婴儿床?”

第二,教育少折腾,家长才敢生。

现在养孩子像搞军事竞赛:幼儿园学编程,小学考KET,初中卷竞赛,高中拼综评。

学校减负,校外机构加码;中考分流,家长砸钱保底。

专家总建议“多生几个”,可我们接孩子放学时,连校门口煎饼摊大妈都提醒:“你家娃报奥数班了吗?再不报就来不及了!”

第三,女人生孩子,社会得兜底。

我闺蜜单位女同事怀孕,领导马上把她的项目分给男同事,奖金直接砍半。

企业怕亏钱,医院产检排队三小时,公办托儿所摇号比中彩票还难。

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让18岁姑娘结婚生子,不是把她们往火坑里推吗?

说到底,老百姓要的不是政策数字的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什么时候年轻人不再为“生得起养不起”发愁,才敢放心大胆地拥抱婚姻和家庭。

写在结尾:

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不婚不育的选择,何尝不是对这个时代的定价?

愿未来的某一天,高三学子不必在“刷题”和“结婚”之间被迫选择,年轻夫妻不必为房贷和奶粉钱彻夜难眠,每一位母亲走进产房时,都知道门外有托起新生命的坚实臂膀。

到那时,中国家庭的欢声笑语,才是对人口问题最好的回答。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0 阅读:8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