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妈 (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跑着跑着不小心摔了,哇的一声嗷嗷大哭。
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泪眼婆娑的看着远处焦急赶来的大人。
他奶奶赶过来,赶紧把他抱起来,一边拍打身上的泥土,一边说“都怪这个地,把我们宝宝摔疼了,打它打它”。
孩子跟着跺了土地几脚,哭声也慢慢止住了。
而旁边那个走路歪歪扭扭的2岁孩子,摔倒后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迅速爬了起来。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前者居多。
不少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在孩子摔跤后都会第一时间把孩子抱起来,哄哭,甚至把摔倒的责任推给泥土、石头、桌子等等一切不会说话的阻碍物。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只会害了孩子。
心疼孩子没错,但是过度保护、过度养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你。
你投入的也变得更多,慢慢的,越养越艰难。
只有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独立出来,养孩子才会越来越轻松!
就拿最常见,每个家长又都会经历的事来说说吧——陪孩子学走路。
孩子刚能站立,跃跃欲试走路时,家长通常会架着宝宝的咯吱窝,弯着腰一步步跟着孩子挪动。
不是说,这样做孩子学不会走路。
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宝宝,家长弯着腰不舒服不说,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比如:
很可能会出现习惯性踮脚走,从而养成错误的走路习惯;
家长的手相当于孩子的“拐杖”,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自走的自信;
妨碍宝宝安全意识的建立等等。
此外,学步车,或学步带,也同样会限制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给宝宝带来伤害。
儿科医生@雨露就曾对家长帮孩子学走路这件事,从专业的角度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认为:
宝宝在9个月到18个月之间开始行走都是正常的,让孩子多趴、多爬,学会走路时水到渠成的事。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明白这点,喜欢揠苗助长,恨不得孩子马上就能健步如飞。
等孩子学会走路了,又担心磕着碰着,把孩子保护得好好的。
结果呢,可能到六岁摔跤了都要依赖大人扶,只会哭;还比不上人家一个两岁的娃。
再长大一点,说不定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来找你?
等你感到心力交瘁的时候,再怪罪孩子“这么大一个人了,这么不让人省心,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怕”的时候,已经晚了。
孩子的独立、勇敢,早在你替他日日夜夜的操心中消失殆尽。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了她在陪女儿上幼儿外教游戏课时所见之事,不禁疑惑“家长为何要如此着急?”
上游戏课前,外教要和孩子们来一个暖场互动——音乐舞蹈。
起初小朋友们被单独要求连着坐在一排小板凳上,家长则坐在一侧的观众席,观看等待。
外教老师放着音乐喊着口号跳动起来,小朋友虽然听不大懂口号,但也有模有样的跟着扭动起来。
虽然慢半拍,跳的也不标准,但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互动。
可是,慢慢的有部分家长就不淡定了,直接跑到自家孩子身后去,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跳怎么转。
甚至,说着说着上手抓住孩子的胳膊,跟着外教的动作来挥舞,随着外教的口令一会儿把宝宝拽起来,一会儿把宝宝按下去,动作急促又突兀。
反观,那些父母不加干涉,自己随意挥舞开心笑着的孩子,他们虽然学得很慢,但慢慢能融入到游戏的氛围中去,越玩越开心。
他们的父母感到很欣慰,自己的孩子进步这么快。
而那些被操控的孩子脸上茫然中有丝焦急,没了父母的帮助,有点不知所措,站在那里向父母求助,他们的父母更理所当然的认为:你看,你不帮他不行。
为什么,同样是小孩,别人家的小孩一个人能行,你家的却不可以?
因为,你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你把自己的孩子想得太弱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一次不会,但下次或下下次就会了;父母的小心翼翼、着急帮忙,只会让孩子慢慢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和乐趣。
龙应台曾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你可以帮孩子一时,却帮不了一世。
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与你渐行渐远。
当初,你认为孩子还小,想保护他,想帮助他,想让他避免走弯路;却不知这些你替他避开的弯路,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未来的某一处等着他,那时只会比现在更艰难。
而你,早已不在他身边,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孩子该怎么办?
你想过没有,除了把孩子圈起来外,试着放手,孩子一样可以走稳。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长大吧,你只需站在旁边引导他,指点他就好了。
舍得放手,让孩子去摸索,去尝试,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才不会让你失望,也更省心。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限制管束的爱,而是懂得适时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