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必看的6分钟奥斯卡动画片:爱孩子,就要舍得逼孩子成长

大果小果妈妈 2019-09-26 07:30:27

点击右上角关注“大果小果妈妈”,每天分享育儿干货内容,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文 | 大果小果妈妈

豆瓣评分9.3分的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鹬》,是皮克斯动画耗时三年的暖心之作。虽然只有短短的6分钟,全程没有一句旁白,但却是一部值得父母和孩子必看的经典之作。

饥饿的小矶鹬(念鹬(yu)第四声),在灌木丛里,张大嘴巴等待着鹬妈妈哺食归来。

然而,鹬妈妈却不打算一直这么做,而是希望小家伙自己去沙滩上觅食。

小家伙内心的恐惧让它拒绝觅食,但看到其他鹬都在都在浪花涌动的沙滩上凭借着技巧觅食的时候,它开始尝试,开始经历失败,再次尝试,再次失败……

经历过失败的小矶鹬,最终成长为鹬群中的觅食小能手。

从嗷嗷待哺到独自觅食,从惧怕风浪到征服大海,这就是一个小矶鹬的成长史,更是鹬妈妈对小矶鹬的爱。

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

对于父母而言,与其让孩子在羽翼下成长,不如让他自己长出羽毛,独自面对这世上的风浪。

对于孩子而言,勇敢的走出舒适区,去挑战未知的东西,这才是成长。

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所谓深远,莫过于逼迫孩子成长,使其有独挡风雨的勇气和能力。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的成长

去年,上海丁阿婆起诉海龟硕士儿子的故事,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

82岁高龄的丁阿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医疗费要花2000多,还要养活自己和48岁的儿子大卫。

儿子大卫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从小就是母亲的骄傲,但他2012年毕业归国后,就没有再工作过,一直靠丁阿婆养活。

丁阿婆苦劝儿子出去工作遭到拒绝,深感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只得上法院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以此来逼迫儿子出去工作。

但儿子仍然拒绝跨出家门,并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律师说,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面对这样的局面,丁阿婆无奈撤诉。

懊悔不已的她抹着眼泪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48岁,有手有脚,学历也不低,但却一直在啃老,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巨婴,倘若母亲走了,他该如何自处?

无独有偶,河南省罗山县一名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村民们都说,杨锁不是饿死的,他是懒死的。

从小父母就对他十分疼爱,出门从来没走过路,8岁时出门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农活,“你到一边玩着吧,别累着了”。

杨锁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仍然舍不得他干活,直到自己疾病缠身,身体扛不住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反遭到儿子的暴打。

无奈,身患疾病,却还要照顾连学习都嫌累,退学在家无所事事的儿子。“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一个当地的的村民说。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没人照顾一日三餐,懒到了极点的他,宁愿饿死、冻死,也不肯动一根手指头。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年仅23岁的杨锁,就把自己活活饿死了。

和那个海归硕士一样,也是被“从小样样现成的”,养成看巨婴。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巨婴就是成年婴儿,身体和年龄上是大人了,但心理与内在,还处在吃奶婴儿期。

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的他们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只能说,娇惯就是毁灭,溺爱就是诛杀。

父母在儿时替孩子扛下的一切,将来生活会以十倍百倍的重击奉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要独自面对更苦更难以承受的下半生。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却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否则就是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狠心“逼迫”孩子成长,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5月13日,央视报道了一条让亿万网友为之动容的新闻。

11岁盲童女孩高雅,患有先天性失明,可她的妈妈,依然选择让孩子独自行走去上学。

上学路上,有96级台阶,368米路程,孩子需要用导盲棍数千次地敲打路面,15分钟的路程,一步步摸索前进。

她不知道,妈妈每次都偷偷地跟在她身后,非常小心地不让她发现……

过马路时替她挡车流;迷路后看她尝试十来次依然走不出困境时找人来帮忙;回家后再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询问女儿路上发什么了什么事,然后再教她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时该如何做……

你会不会也在想,这样多麻烦,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护送女儿去上学?

高雅妈妈面对网友的疑问如是说:“我不希望她发现我一直跟着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真正自信、独立。”

妈妈永远是你的眼睛,但是有些路需要自己走;妈妈永远都会保护你,但你必须自己成长起来。

湖北武汉,一公园内,一位单亲妈妈每天都带着瘦小的儿子在公园做平板支撑。

这一举动换来围观群众纷纷指责:“太狠心了,孩子现在还小,你对他太严格了!”

事情发酵后,记者采访了解到:

这位母亲叫陈金枝,她儿子在1岁半注射疫苗后,发生了意外,患上了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导致肌肉萎缩,左半身偏瘫。

四处求医无果,医生说完全康复的几率太小了,只能做康复训练延缓病情恶化。

于是,陈金枝为了防止儿子病情恶化,开始每天强逼儿子做平板支撑,风雨无阻,现如今孩子已经三岁了。

面对别人的指责,她含泪告诉记者:“孩子不这么练就废了,现在让他哭就是为了让他长大不哭”。

她深知:只有心狠一点,儿子的身体才会好一点;只有心狠一点,儿子才有身体康复的奇迹;只有心狠一点,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才会顺畅一些。

所以,为了孩子,她只能当个狠心的妈。

有句话说: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经历,其实都是在模拟未来的场景,他独自面对、处理的事情越多,将来的适应能力自然越强。

我们对孩子狠心,是为了让孩子强大起来,因为只有这样,孩子在将来才有勇气和能力应对生活的难题。

“逼迫”有方法,孩子成长快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我们逼迫孩子的目的,同样不是为了把孩子逼上顶峰,而是希望他在跌倒后也能泰然自若地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次倔强的站起来。

1. 逼迫不等于打压,而是舍得让孩子吃苦

经常被打压的孩子,只会自卑,只会逃避,只会被打垮,只有得到父母认可和肯定的孩子,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我们逼迫孩子成长,不是说靠打压来驱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奋起拼搏,而是在生活中不要事事包办,舍得放手,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头,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张振鹏认为:

吃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加油站,是孩子踏上人生的光明大道的必须。

所以,父母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要学着做一回“狠心”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体验一下生活的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坚强意志,陶冶他的高尚情操,丰富他的人生阅历。

2. 不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努力

经常被轻易满足的孩子,会渐渐缺乏等待的耐心和自我努力的意识。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年龄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证明: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后来表现得更出色。

所以,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不一定要马上给予满足,最好让孩子通过某种努力才能得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抵抗更多的诱惑而坚持把事情做完。

这样的孩子,日后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者。

3. 鼓励指导但少帮忙,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武志红《巨婴儿》中谈到养育孩子有三个阶段:

6个月,是共生期,我称为一个人的阶段,婴儿觉得和妈妈一体。

6个月到3岁,是分离与个性化期,两个人的阶段,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3岁后,是俄狄浦斯期,三个人的阶段,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中间还有我们共同拥有的另一个人。

也就是说,孩子在半岁后,自我意识开始启蒙,到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父母事事包办,孩子依赖惯了,即便身体上成年,但心理上依然是巨婴,离不开父母。

如果,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尽量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孩子鼓励、指导和帮助,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以及独自面对苦难的能力。

正如,马云在诠释中国教育时所说:

“如果现在的父母继续着以前的爱护教育,舍不得让孩子去体验,去动手实践。30年后,孩子极大可能找不到工作。因为在未来,机器人将取代很多科技和劳动。如果孩子没有相应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将无法在那个时代去竞争。”

没有尝试跌倒后自己爬起来过的孩子,永远割舍不掉对别人的依赖。

李嘉诚曾说: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想要孩子成长,想要孩子变强,父母只能当个“狠心”的爹妈。

0 阅读:4

大果小果妈妈

简介: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解决爸妈育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