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事故掀起的疾风骤雨,仍在席卷着小米汽车!
最新上险量数据显示,3月31日-4月6日,小米汽车销量为0.5万辆,排名下降3位至21名,创下了近两个月以来小米汽车最低周销量。

图源:微博@东方财经
人们心知肚明,这是“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完整首周数据。
窥探下跌的原因,直接挂钩的或许就是事故影响,即便最终的原因还未出炉,但舆论重拳、智驾安全等质疑都压得小米汽车喘不过气。
值得一提的是,4月6日恰逢小米成立15周年庆典,这份销量“大礼”估计让所有人当天都过得很拧巴。
两天前,雷军亮相北京小米总部,视频中的雷总肉眼可见的憔悴,与往日的神采奕奕相比,差别巨大。
小米汽车从撼动全网到背上若干质疑,只用了短短数日,如今销量的下滑称得上是对其的一次大考,毕竟舆论危机有动摇根基的可能。
如何从泥沼中突围,雷军和小米汽车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近一段时间,“事故原因”成了悬在小米头顶的一朵疑云。
在靴子尚未落地,真相还没大白的那一刻,一切讨论就还有可延展的空间。
如果你质疑为什么一个尚不明朗的真相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或许你对互联网的双刃剑特性还没有清晰感知。
赫克托·麦克唐纳有句名言:“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身处后真相时代,被各类信息拉扯是不得已的常态!
而后真相的“后”,就是指真实与否已经降低到了次要位置,不同的人群只选择相信符合他们各自偏好的信息。
即便SU7爆燃事件尚未盖棺定论,但网友们已经将其抽筋剥骨赤裸裸的摆在了眼前,在心里记下了一本账,何况有关智驾技术与车企宣传的确存在矛盾点。
需要明确的是,SU7风波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的小米SU7 Ultra就因为车主超速问题频繁登上热搜,引发人们对如何限制新能源性能车的讨论。

图源:微博热搜话题
彼时这种不信任的情绪就在积累蔓延,但工具的好与坏的确取决于使用的人,所以舆论并未对小米汽车形成太大影响。
但这一次结结实实的拷问砸在了小米汽车脸上,事关所有车主的安全没有人会再忽视。
所以销量端的下降摆明了消费者的态度,当事故将“智能”与“安全”的对立暴露于公众视野中时,人们会迅速要脚投票。
我担心的是,类似的风波是否会持续波及小米汽车销量,换言之,挽回当前困局的那个关键手段何时会出现。
从小米汽车上市那天起,一系列的纪录就紧追其身后,如单月交付量突破2.9万辆、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2万辆、上市首年累计交付超 21.5 万辆等。
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新势力友商眼馋的存在。
但如今,这匹黑马慢下了脚步,又回到了那个为销量提心吊胆的时候。
更要命的是,下一代小米YU7正处于上市前夕,本次风波如果影响到其他车型想必是小米最不愿看到的。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目前只有等到事件结果出炉,同时苦练内功,用踏踏实实的技术功底重新赢回用户的信任。

如若没有这场事故,小米15周年之际应该会是鞭炮齐鸣的局面,人们不会吝啬对小米汽车送上热烈的掌声。
但如今更值得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小米用互联网速度改造传统行业的野心,与制造业厚重规律之间的碰撞。
还记得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提到小米自创立至今12年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实践、丰富“互联网+制造”,推动商业社会的效率革命,以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转效率。
这柄尚方宝剑,让小米无往而不利,从手机到家电,再到汽车都被颠覆了个遍。
雷军还分享过小米成功的七字诀方法论:“专注、极致、口碑、快”,细看小米汽车的成长路径,传统车企平均研发周期5年,小米仅用3年;BOM成本比同配置竞品低18%,售价却低30%;用户参与设计的功能点占比67%,远超行业5%的平均值。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这种降维打击让传统车企一度喘不过气,但这一次SU7的悲剧事故让人们重新审视起了小米的效率逻辑。
的确,这一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让用户参与其中,依托庞大粉丝群体和社交媒体互动,降低营销成本并增强用户粘性,还可以压缩制造成本,以高性价比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但短板同样明显,安全问题就是绕不过去的坎,毕竟有时候为了追逐效率,可能会忽视了某些方面的跟进,从而留下隐患。
这样的案例不是没有,新势力车企早期频繁因电池热失控、逆变器故障、软件缺陷召回汽车就是最好说明。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起事故的出现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话怎么理解?
小米 SU7事故的爆发与应对,是观察互联网思维造车模式转型的典型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场危机或许是其互联网造车范式走向成熟的起点。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危机会倒逼行业革命,如从“用户需求导向”到“安全需求导向”的认知升级,同时平衡好创新速度与安全问题,还警示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或许是小米作为互联网企业入局汽车领域,同时附带泼天流量的使命所在。

SU7事故,让雷军社交平台以往的节奏被打乱,也让这个最懂用户的企业家开始变得“沉默”。
两天前的那场亮相,一众网友直呼心态雷军,看起来:“憔悴了,没有之前那种快乐的感觉了”。

图源:微博@赵璞
其实在如今这种情况之下,雷总亮相包含的意味有很多。
其中有一条就是为公司员工、市场以及米粉们提振信心,同样向市场释放出一切安好的信号,避免恐慌情绪出现。
这一点从马云的“归隐商业哲学”中可见一斑,虽人不在江湖,可每次现身都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寓言。
不但仍然笼罩在流量的聚光灯下,还不断向市场透露出新的信号,从提振信心到战略转向,这位退休人士用行动证明:在商业江湖,真正的隐身不是消失,而是让自己成为那个“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永远等待”的传说。
当然,网友们更加疑惑的是雷总何时找回曾经那个在网上意气风发的自己,毕竟事故前还是樱花男大,和消费者打的火热,一举一动都是营销话题。
雷军作为小米的核心IP,其个人形象与品牌高度绑定,“沉默”相当于少了一个重要的品宣窗口。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沉默可能促使小米调整策略,减少对雷军个人流量的依赖,转而强化团队协作和产品核心价值。
毕竟雷军此前通过高频社交媒体互动和“宠粉”人设推动小米汽车的流量营销,但事故暴露了过度依赖个人IP的风险。
在雷军沉默期间,小米高管接连发声,试图稳定市场信心,显示团队韧性,但核心人物的空缺没那么容易填补。
如何在流量与责任、速度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小米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现在事故的余波仍在考验着小米汽车,这或许是自成立以来自成立以来上过最深刻的一堂课。
我想雷军如今会回想起自己多年前回归往昔,展望今朝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不冒风险的,只有直面风险豁出去干才有机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