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苏-24:从冷战走来、硬刚欧美军舰,斯拉夫剑客的半生小传

墨林聊天 2021-12-25 13:08:30

刀剑作为兵器的历史远比飞机大炮来得悠久,剑在古代更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武器,东方西方概莫能外,因此每当提到“击剑手”,总能感觉到一股来自中世纪贵族的骄傲气息。电影《三个火枪手》里的四个击剑手虽然一开始穷得衣服都买不起,但“贵族气质”仍然能时不时从侧面露出来,尤其是卢克·伊万斯演的阿拉米斯,话说回来阿拉米斯倒应该不是很穷。

四个击剑手,来自《三个火枪手》

所以冷战时期的西方世界把“击剑手”安在苏-24头上,虽然说起来可能是打破了给苏制飞机命名的“惯例”,但应该也没什么坏心,至于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多半也不可考,其实要是仔细观摩,从苏-24身上能看出点剑的味道来的,大概也只有那又细又长的机身了。

是因为又细又长?

可能是为了配合这个绰号的气质(并不是),俄罗斯苏-24一般采用灰白涂装,也和现代赛台上的击剑手的配色保持了一致。苏-24的外形中规中矩,从前到后的机身截面基本上都是修圆了角的矩形,也因此而多了有几分古典的刻板。虽然变后掠翼机构相对复杂,但从外观上并不是那么明显。不过因为前机身是并列双座,所以苏-24的机头也显得有点扁,但要和同样采用并列双座的苏-34比起来就显得匀称多了,否则“鸭嘴兽”这个绰号极有可能会安在比苏-34早生二十年的苏-24头上。其实苏-24的机载雷达天线本身也比较大,为了适应这部天线,也需要一个加宽的机头,正好为并列双座创造了条件。但苏-24服役已接近尾声,后面要替代它的正是机头更扁的苏-34。

机头也有点扁

但比这货好多了

受当时对短距起降要求的影响,苏-24本来有两种设计方案,首先试验的是三角翼+4台升力发动机的形式,不过这4台升力发动机只能帮助短距起飞、不能实现垂直起降,但后来通过验证发现,即便如此也还是占用了大量机身空间,减少了燃油装载量,牺牲了航程性能,还增加了死重,同时机身下也无法设置外挂点,载弹量也上不去,在飞行阶段转换时也很不稳定,最后只好取消了升力发动机,换成了变后掠翼方案,同一时期的米格-23也有过一样的经历。

采用三角翼和升力发动机的原型机

结构简图

变后掠翼较好地解决了对短距离起降的要求,按说苏霍尹从苏-17开始已经折腾过变后掠翼,中间还发展了几个换汤不换药的小改型,到苏-24的时候,对变后掠翼这种技术已经相对比较熟悉,因此苏-24的变后掠翼不仅相比之前的苏-17有所进步,比米格-23的也更先进,后掠角可以在16度、35度、45度、69度位置上调节,16度位置用于起降,35度位置用于巡航,45度位置用于机动飞行,69度位置用于超音速或者低空高速突防。

最小后掠角起飞

不过这套变后掠角的过程还是手动档,只能由飞行员手动设定,但翼下挂架可以随后掠角的变化自动调整角度,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因此外翼段也能设置挂架,总外挂点数量达到了9个,总载弹量达到8吨,主要武器包括Kh-23或Kh-23M雷达指令制导空地导弹、Kh-28和Kh-58反辐射导弹,能挂两格红外近距空对空导弹作为自卫空战武器,机身还内置一门23mm六管机炮。后来的主要改型苏-24M又增加了Kh-25L激光制导炸弹,Kh-29、Kh-59电视制导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以及KAB-500/1500电视制导炸弹等。丰富的外挂种类、特别是一些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提高了苏-24对任务的高度适应,配上低空1马赫以上的超音速突防能力,使得这位来自冷战时期的斯拉夫剑客,今天在很多场合下仍然具有足够的威胁。

这挂载能力也不含糊

很多文章上都说苏-24的最大飞行马赫数比较小,高空只有1.6、低空只有1.06,这其实是后期的M型。实际上早期的苏-24采用了可调截面进气道,可以根据飞行状态优化调整进气条件,最大马赫数可以达到2.14,虽然相比F-111A的2.3还是要少一些,但差距其实并不算大;后来在使用中因为苏-24主要执行低空轰炸任务,不需要太多的高空飞行,于是就把原来的可变截面进气道改成了固定式,高空最大速度和升限也因此降了下来,但低空性能没有影响,同时还减少了一套机构,减轻了结构重量、也提高了维护性。这种改变结合了实战经验,虽然最高性能有所下降,但对任务的针对性反而更强。

低空掠海飞行

苏-24的航程也比F-111小,但实际上也没小多少。因为苏-24不仅总翼展比F-111的要短2米左右,同时机翼的活动部分又比较长、能装油的固定段内翼因此更短,还要塞一套变后掠机构,最后苏-24的总载油量比F-111少了5吨多,再就是苏-24的AL-21涡喷发动机也更耗油,后期的苏-24M增加了空中受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航程短的缺陷。一些资料上所说的F-111航程达到5000公里而苏-24只有2800公里,这其实不公平,因为拥有5000公里以上航程的是后期换装了更大推力发动机的F-111F、早期的F-111A航程也就3000公里,两者基本上也在一个级别。综合来说,苏-24相比F-111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技术水平,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战机功能定位和需求的不同。

跑没油了

苏-24自1975年服役到现在,参加的战事也不少,但可能是战斗轰炸任务本身就不怎么出彩,因此知名度没有米格-23那么响。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苏-24就曾披挂上阵,具体战果不清楚,也没有损失的报道。两次车臣战争中,经历了动荡洗礼、还处于恢复期的俄罗斯空军先后损失了5架苏-24,其中有1架是被地面火力击落,其余都是天气或者其他原因损失的;2008年俄军“进入”格鲁吉亚,中间也损失了2架苏-24。2015年11月24日,一架俄罗斯苏-24M在土耳其-叙利亚边境附近被两架土耳其F-16击落,两名机组人员弹射后落在叙利亚境内土耳其旅控制的地域,后来武器系统官员被俄罗斯军队救出,但飞行员被杀害,还损失了一名参与救援的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员,这之后俄军出动苏-24执行轰炸任务时都加挂空空导弹并派出战斗机护航,同时加强了地面防空火力部署。

小天鹅的肚皮有点脏

苏-24也在俄与欧美的对峙中频频出镜,早在2000年,就有报道说俄罗斯苏-24和苏-27“飞临”了当时的小鹰号航母,盘旋了好几圈,甚至还拍了一些航母甲板的照片,而40分钟后航母上第1架飞机才起飞。这几年美欧不断压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但俄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样的对峙也更多了,2015年5月下旬,两架俄罗斯苏-24低空飞过在黑海上航行的罗斯号航空母舰;2016年4月,几架俄罗斯苏-24在波罗的海和“挑逗”了一番美军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最近时相距不到30米,现在网上还能搜到美军舰上官兵拍摄的视频;2018年11月,两架全副武装的俄罗斯苏-24在比利时护卫舰Godetia上空低空飞过。

2016年苏-24近距离飞过库克号驱逐舰

最近的一起是发生在今年6月23日,英国“卫士”号驱逐舰在黑海航行、被一堆俄军机和军舰驱逐,1架俄军苏-24直接在卫士号前进方向上扔了4枚炸弹以示警告,后来俄罗斯大大方方承认了这事,倒是英国一直不敢承认,直到舰上记者和媒体纷纷曝光现场照片和视频,还要硬说俄罗斯并不是针对自己、只是在进行“射击演练”。其实英国的顾虑也很正常,毕竟如果后面的老板不撑腰,靠英国自己、在俄罗斯面前多半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但反过来俄罗斯要是真扔偏了点了也不好收场,其实都是一种姿态的宣示。

当然不是这样扔的

苏-24总共生产了1400多架,“一举拿下”生产数量最多的变后掠翼飞机的”桂冠”,多少也说明苏联对它的性能还是满意的。苏联自己当然用不了这么多,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传统使用苏制武器的国家,当然照老规矩,除了直接继承自苏联的原来加盟共和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在性能上还要缩点水。目前总共还有400来架苏-24在这些国家里服役,其中俄罗斯有180架左右,乌克兰也还有120架,其他还有伊朗等国,加在一起也有100来架。现在俄乌关系紧张,这两国的苏-24虽然都不是空战的料,但万一真到那一步了,倒是很想知道在空中会不会遇到、以及真遇到了双方飞行员会做何想。

俄罗斯苏-24

乌克兰苏-24,看着像P上去的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10 阅读:3338
评论列表
  • 2021-12-31 13:47

    好像是几年前还是十来年前,毛子一架苏24飞到一艘美国驱逐舰上空,电子战造成驱逐舰电子系统失灵,美国军舰回去之后就有十多个士兵申请退役,十多个军官被处罚。

    你跌 回复:
    2016年,黑海,唐纳德库克号宙斯盾驱逐舰。苏24带着战役级别的电子干扰,晃瞎了宙斯盾,围着飞了11圈,美军士兵吓坏了,回去就不干了
  • 2021-12-30 00:12

    飞豹也想学的,但搞定不了变后掠翼,导致不能低空慢速,经常出事故

    姜斌 回复:
    说的对
    三生三世对对对 回复:
    变后掠已经过时,现在边条翼,前缘襟翼,电传系统等的加持下,固定翼早就达到了差不多变后掠的效果,机构质量还少。
  • 2021-12-31 21:21

    被土耳其f16打下来了[横脸笑]

  • hh 4
    2022-01-01 20:24

    刚看完俄罗斯电影:天空

  • 2021-12-31 20:01

    苏24变后掠是自动的!

  • 2021-12-30 18:57

    苏24和F111最大的差距还是雷达系统,F111雷达的地形跟踪功能,可以让飞机低空高速,利用地形躲避敌方。

    举杯邀明月 回复: 大山
    你这个说法就跟米帝演习中F15E全灭102架飞豹一样!看着就让人乐呵![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大山 回复:
    最后还是成为了F16的下酒菜[大笑]

墨林聊天

简介:聊聊天上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