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神经内科疾病,无需治疗!大家没必要多花冤枉钱

梦槐玩转养护 2025-02-12 02:45: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阿姨最近总觉得自己“脑子不好使”——偶尔忘记东西,偶尔头晕,偶尔手抖。

她一查资料,吓得不轻:“这不会是帕金森吧?”赶紧拉着老伴去医院检查。

医生仔细问诊后,笑着摆摆手:“王阿姨,您这是典型的‘良性震颤’,不是帕金森,没必要担心,更不需要治疗。”

王阿姨一脸疑惑:“医生,不治疗?可我明明手抖啊!”

医生耐心解释:“有些神经内科疾病,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对健康影响不大,甚至根本不算病,只是生理现象。治疗浪费钱,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生活中,像王阿姨这样“被吓到”的人可不少。到底哪些神经内科疾病其实不用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拆解这些“冤枉病”。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转个头就天旋地转?其实根本不用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或突然转头,眼前天旋地转,像坐上了失控的旋转木马,几秒钟后又恢复正常?

很多人一出现这种症状,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是不是中风了?”

然后急忙跑医院,做了各种昂贵的检查,最后医生告诉你:“只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为什么会这样?

这其实跟耳朵里的“小石头”有关。人体的前庭系统里有一堆“耳石”,它们像是导航仪,帮助我们维持平衡。但有时候,耳石会“掉队”,误入半规管,导致大脑收到错误的“平衡信号”,于是就感觉天旋地转。

需要治疗吗?

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打针! 90%的BPPV患者通过“耳石复位法”就能自愈。医生甚至可以教你在家自己操作:

Epley法:按照固定姿势躺倒、转头、坐起,让耳石回归原位。

Brandt-Daroff练习:每天在家做几组特定头部运动,逐步适应,减少眩晕发作。

千万别乱吃“脑供血不足”的药! 这类药物对BPPV无效,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

2. 良性肌束震颤:手抖、眼皮跳,不是帕金森!

“医生,我手抖得厉害,是不是帕金森?”

“医生,我眼皮老跳,是不是中风的前兆?”

别慌,这很可能只是“良性肌束震颤”,根本不需要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

良性肌束震颤,简单来说就是神经兴奋度太高,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抖一下。常见诱因包括:

咖啡、浓茶喝多了,刺激神经;

过度疲劳,身体在“抗议”;

焦虑、压力爆棚,神经系统“过载”;

缺乏镁元素,影响神经肌肉调节。

需要治疗吗?

不需要! 这种抖动通常不会影响生活,适当休息、调节情绪、补充镁元素(如吃点香蕉、坚果),症状就能缓解。

⚠️ 只有当抖动伴随走路僵硬、动作迟缓时,才要警惕帕金森病,及时就医。

3. 假性痴呆:不是老年痴呆,而是“压力太大”!

“我最近记性越来越差,是不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

“总是心不在焉,连家门钥匙都老是忘记。”

你可能只是得了“假性痴呆”。

为什么会这样?

“假性痴呆”并不是大脑退化,而是“情绪+压力”导致的注意力下降。

焦虑、抑郁让大脑“宕机”,一时想不起东西,并非真正的记忆力下降。

长期失眠影响大脑巩固记忆的能力。

需要治疗吗?

不需要吃“补脑药”! 你需要的是:

减少焦虑,调整情绪——多做喜欢的事,适当运动,让大脑放松。

睡好觉——深度睡眠对记忆力至关重要。

多社交——与家人朋友聊天,有助于激活大脑。

⚠️ 真正的阿尔茨海默病往往伴随语言障碍、认路困难等,若有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

4. 原发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疼得要命,但不是脑瘤!

“医生,我头痛得受不了,是不是长瘤了?”

大多数头痛都只是原发性头痛,不用过度紧张。

为什么会头痛?

紧张性头痛:颈肩肌肉紧张、久坐、压力大导致头部像被箍住一样疼。

偏头痛:血管收缩异常,导致一侧头部剧烈跳痛,还可能怕光怕声。

需要治疗吗?

轻度头痛不需要吃药!

紧张性头痛:热敷+按摩+放松训练,就能缓解。

偏头痛:远离诱因(如酒精、巧克力、熬夜),轻度发作时休息即可。

⚠️ 只有当头痛伴随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才需警惕脑部疾病。

5. 睡眠肌阵挛:睡觉时猛然一抖?这不是病!

“睡觉时突然抖一下,是神经病吗?”

“老公说我睡觉时总是‘震’一下,是不是缺钙?”

这叫睡眠肌阵挛(Sleep Myoclonus),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生理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

人在进入深度睡眠前,大脑会短暂“失控”,导致肌肉突然收缩,出现“抖一下”的现象。这是大脑在测试肌肉是否还“在线”,并不是病。

需要治疗吗?

不需要! 只要调整睡眠习惯,减少咖啡因摄入,就能减少发生频率。

结语:健康,不是“看病越多越好”!

有些病,看上去“吓人”,但其实并不会影响健康,甚至根本不算病。避免过度医疗,科学认知身体状况,才是健康的智慧。

你有没有中过“被吓唬”的招?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头痛诊疗指南》, 2020.

王拥军, 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世界卫生组织(WHO). 《成人神经系统疾病指南》, 2021.

2 阅读: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