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资料: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国循环杂志》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冠心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鉴别诊断》.《中国医学论坛报》

老李最近总觉得自己要完了。
他今年四十五岁,家里开了个五金店,平时也不算太操劳,就是偶尔要帮忙搬点货。
可最近几个月,只要一干点活,心口就堵得慌,喘不上气,晚上还老做噩梦,梦里不是心脏罢工了,就是医生对着他摇头。
他越想越害怕,觉得自己可能得了冠心病,而且还不轻。

跑了三个医院,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医生看完报告,说他心脏没啥大毛病,最多算点心律不齐,平时注意休息就行。
可老李不信,他觉得自己明明快不行了,医生是不是没看出来?他又换了个大医院,又做了一堆检查,结果还是一样——心脏没问题。
一个老医生看着他,笑了笑,说:“你这不是冠心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
老李愣住了,啥玩意儿?

冠心病,听着就吓人,毕竟是堵血管的病,容易心梗,随时可能倒下去。可心脏神经官能症,这名字拗口不说,还带个“神经”俩字,听着就像是心理上的问题。
很多人和老李一样,一觉得胸闷、心慌、气短,就怀疑自己是冠心病。可真查下来,心脏功能一切正常,这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神经系统在作怪了。
心脏神经官能症,说白了,就是心脏的“假警报”。它不是血管堵了,也不是心脏出了大毛病,而是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假象”。
就像家里的火灾警报器,明明没有火,警报器却总乱响,让人虚惊一场。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假警报”,那为啥感觉这么真?
因为它的症状实在是太像冠心病了——胸闷、心悸、气短、心跳加快、头晕、乏力,甚至有时候连左胸刺痛都有。
严重的时候,还可能手脚发麻,冷汗直冒,甚至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要猝死了。
但它和真正的冠心病,还是有些不同的。

冠心病的胸痛,多发生在劳累或者情绪激动时,疼痛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而且休息或者含了硝酸甘油后会缓解。
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闷和心慌,往往在休息时也会出现,甚至半夜睡觉都能被憋醒,持续时间也不固定,可能几秒钟,可能几个小时。
还有一点很关键,冠心病真的有问题,心电图、冠脉CT这些检查大概率能查出来,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人,检查大多是正常的,最多就是心率快点,或者有点窦性心律不齐,但这些都不构成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为什么会得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病的“后台老板”,其实是你的情绪、压力和生活习惯。
长期焦虑、紧张、精神压力大的人,最容易中招。
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往往经历了一些让他们焦虑的事情,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可能是家庭矛盾,也可能是某天突然听说某个熟人猝死,吓得自己开始疑神疑鬼。

还有的人,本来没啥事,但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开始百度,越查越害怕,结果真的把自己吓出病来了。
更有一部分人,长期睡眠不好,作息混乱,咖啡、浓茶不离手,烟酒不断,这些都会让自律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的“警报系统”变得异常敏感,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响个不停。

听到这里,很多人就慌了,那这病能治好吗?
当然能。
你得接受一个事实:它不会要你的命。虽然它折腾人,但它不是冠心病,不会让你的血管堵死,不会让你心梗,不会让你猝死。
知道这点,至少能先安心一半。

然后,你得学会和它“和解”。
很多人一不舒服就去医院查,查了没事,就觉得医生没看出来,继续查,反反复复,搞得自己越来越焦虑。
真正的办法,是调整自己的“警报系统”,让它别老瞎响。

怎么调整?
第一,规律作息——
别熬夜,别日夜颠倒,睡眠乱了,神经系统跟着乱。每天尽量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哪怕睡不着,也要在床上躺着,培养生物钟。
第二,别老盯着心脏——心脏本来跳得好好的,你老去数它跳几下,它能不乱吗?有的人甚至买个血氧仪,天天测,稍微高一点就慌,结果越测越紧张,心跳越快,恶性循环。
别盯着它,转移注意力,去做点别的事,比如散步、听音乐、种花、养鱼,哪怕玩手游都行,别老琢磨自己哪儿不对劲。

第三,适当运动——不是让你去跑马拉松,而是简单的快走、瑜伽、游泳、跳舞,让身体活动起来,神经系统会更稳定。
第四,情绪上要“松弛”——别事事都绷着,遇事学会换个角度想,别老钻牛角尖。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训练,甚至找个心理医生聊聊,也比自己胡思乱想好得多。

老李后来听了医生的话,慢慢调整作息,不再天天测心跳,晚上睡觉前听点轻音乐,白天没事就去公园遛弯,过了两个月,胸闷气短的毛病竟然真的好了大半。
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胸闷心慌都是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像是“玻璃心脏”,它不是真的坏了,而是太敏感、太紧张。

只要学会调节,它就能安静下来,让你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