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龄官“画蔷”,是写给曹雪芹的情书,十八画是个“霑”字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1-12 11:08:40

龄官“画蔷”有三层隐喻。

龄官“画蔷”,媲美黛玉葬花,是书中的闺怨双绝。“画蔷”体现幽情,葬花折射孤怨,合二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好端端的,龄官为什么要在地上画了几千个“蔷”呢?

要知道,贾蔷是十二个小戏子的负责人,经常可以过来找她,她犯不着相思到这个程度。

宝玉见到龄官,用了十六个字来形容她的气质,“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对照前文对林黛玉的描写,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林黛玉特有的病态美。

龄官实际上就是林黛玉的一个影子。

龄官是唱小旦的,黛玉的形象在戏曲中也是小旦,宝钗十五岁生日时请的戏子中,有一个小旦“倒像是林妹妹的模样儿”。

所以,表面上是龄官“画蔷”,背后却隐喻黛玉“画蔷”,而黛玉也确实有“画蔷”的理由。

前面讲过了,第三十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宝玉的婚事之争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先是有贾元春的表态,后是有张道士的提亲,无一不是在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姻。

这种情况让黛玉感到窒息与无助,所以她冲宝玉发了最大的一次火,自己气的把刚喝的解暑汤都吐了,和贾宝玉三天没有说话。

第三天薛蟠生日,勉强和宝玉和好,在贾母之处又受到了薛宝钗的一番奚落。

在这种背景之下,她是既伤心,又感到前景灰暗,所以“画蔷”符合她此时的心境。

然而,黛玉画的不可能是“蔷”,因为她和贾蔷扯不上关系。

先来看看对龄官“画蔷”的描写,书中写道: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

宝玉因为站的较远,而且又有蔷薇花架遮挡,根本没有看清龄官画的是什么,只是根据她的笔画顺序,判断出来是个“蔷”字。

从前有人质疑,说“蔷”字并不是十八画,后来渐渐的统一了认识,认为“蔷”字的繁体写法“薔”,在书写的时候上面的草字头是断开的,所以加起来的十八画。

实际上,这纯粹是瞎费功夫,作者交待的很清楚了,宝玉是“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去。龄官用金簪在地上“画”字,肯定只能是一笔一笔的画,其中横折是分开做两笔的,这样算正好就是十八画。

注意,她是“画蔷”,不是“写蔷”。

宝玉正在看的时候,突然天上下起了雨,宝玉身上都被雨水打湿了。这个意象其实是个字谜,上雨下沾,谜底是个“霑”字。

按照“一直一划”的方法数一数,“霑”字恰好也是十八画。

所以,当龄官隐射黛玉的时候,“画蔷”也在隐射“画霑”,曹雪芹本名叫曹霑,这是第一层隐喻。

除此以外,龄官虽然是黛玉的影子,身上其实也有宝钗的影子。理由有很多,这里只简单的列举两个:

第一个,龄官“画蔷”用的是金簪,而金簪是薛宝钗的代名词,薛宝钗的判词中有“金簪雪里埋”之句,直接用“金簪”来比喻薛宝钗。

第二个,作者每一个回目中,两个主要的故事都是参照着写的,第三十回回目叫“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钗和龄官应该是对应的。

实际上,这本就是无可辩驳的,黛玉和宝钗本就是一体两面,脂砚斋所谓“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是也。

所以,黛玉“画霑”,也隐喻着宝钗“画霑”,这是第二层隐喻。

宝钗此时的心境,前面文章也说过了,有了贾元春的表态,她本以为志在必得了,却没想到在清虚观被贾母态度明确的拒绝了。

所以她的心情也很差,情绪也很失落,前面讥讽黛玉和宝玉,就是她忍无可忍而宣泄的表现。

然而,不管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和“霑”字都扯不上关系,因为贾宝玉并不叫贾霑,所以“画霑”的另有其人。

整个“画蔷”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意象,是一种深陷围困之境的幽情。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背后,所隐射的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借用霍氏解梦派的说法,暂时将这个人称作“香玉”。

黛玉是进宫之前的“香玉”,宝钗是进宫之后的“香玉”,她本是曹雪芹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后来不得已而被拆散。

所以,几千个“蔷”字,就是几千个“霑”字,是“香玉”写给曹雪芹的一封特别的情书。

这是第三层隐喻。

0 阅读:1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