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拥有7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区区2万英军?答案很现实

悠然历史 2020-09-07 20:44:21

1840年6月28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场起源于鸦片走私的战争不仅打破了清朝数百年来紧闭的国门,更是打开了中国上百年的屈辱史。

反思这场战争,拥有70万清军的清朝面对只有前期只有7000人、后期才增兵至2万人的英军,表现一塌糊涂,数十万人的清军在英军面前不堪一击,自身付出了2万多人的惨痛伤亡,而英军却只有69人阵亡。如此巨大的战损比在整个世界史都极其少见。

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这场战争推到清军所使用武器不如英军这一点上,认为正是武器上的劣势才使得清军输掉了与英军的战斗,最有名辩论的便是“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还在使用用明朝生产的火枪”。

同时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人们似乎还认为清朝一直在使用冷兵器,拿火枪的一方战胜拿长矛的一方似乎很正常。

但具体回顾这段历史,便会发觉这种想法未免太多简单、粗浅,存在相当多的错误。

首先清军当时是一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军队,并不是完全依靠冷兵器。而英军当时大量装备的也还是前膛枪,弹药需要从枪口前方进行装填,射速并不高,于是很多时候双方还是要靠近战来决定战争胜负,在近战中燧发枪有时还比不上长矛。

那么拥有70万大军的清朝为什么没办法打败只有2万人的英军呢?

武器差距较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谈论清军为何不能击败人数远少于自己的英军之时,首先便要提到武器装备。

清军使用的火器,基本上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等西方火炮,虽然比三眼铳这样的火枪好了不少,但跟英军使用的火器相比则已经落后了两百多年。

清军使用的火枪多为鸟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仅有1~2发/分钟,而且有不少鸟枪质量低劣严重老化。过长的枪身使得装药、填弹都不方便,而因为采用了跟葡萄牙火绳枪一样的火绳点火方式,不但点火麻烦,在下雨天的时候能不能正常击发都还是一个问题。

与之对应的则是英军。

英军使用的步枪多为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这两种燧发枪都是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燧发枪。前者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后者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无论是射速还是射程,都大大超越了清军的年枪,而采用的燧石点火更是提高了枪械的发火率和射击精度。

而在火炮上,双方的差距则更大:

最早的火炮是中国研发的,之后才传入西方。

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与英国之间在火炮原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双方都是以前线滑膛和球形弹丸为主的火炮,靠燃烧火药将炮弹发射出去。

但双方火炮却在锻造技术却存在巨大差距,清朝在铸造火炮的时候,基本是采用传统的泥模铸造,这种铸造办法造出来的火炮不管是炮弹还是炮管,都非常粗糙,容易有小气泡,不仅精度很低,而且很容易炸膛,想要保证不炸膛就得增厚炮管。

而英国人使用的则是砂型铸炮,把这些问题减少了很多,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都要高于清军火炮。同时英军火炮采用青铜作为原材料,铸造出来的火炮在重量比清军火炮更轻。

至于海军舰船方面,清军更是无法和英军对比:

当时清朝的水师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由于不需要维持远洋贸易,保卫航线并,所以清朝水师的主要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逻,守卫海岸,作战对象也仅限于海盗流寇。

这种情况下直接就导致了清军水师的舰船很小。清军最大的战舰,其吨位还不如英国远征军中吨位最小的战船,而清军安炮最多的战舰,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的军舰。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对中英双方舰船作比较后说:“炮船之力实不相敌”,“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

从上我们便不难看出,无论在步枪、火炮,还是在舰船上,清军都远远落后于英军。

但任何一场雪崩式的溃败都不是一项单独因素可以决定的,必然是多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的后果。

英军牢牢掌握了制海权,调兵速度远胜清朝

由于舰船上的巨大差距,清朝水师完全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在交手几次之后,清朝水师便主动放弃了出动舰船对英国海军进行拦截。

反正拦也拦不住。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英军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都牢牢掌握了制海权。

掌握制海权的后果毫无疑问是可怕的,英军可以选择在任何一点进行登陆作战,清军往往措手不及,根本无力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会战,战争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英军手中。

而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远征中国的英国海军还携带了十几艘蒸汽拖船,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大国之间的战争中使用蒸汽机。

正是得益于这些蒸汽机,赋予了英国风帆战舰无与伦比的机动性,使得英军调兵速度要远远高于清军调兵速度。

当时清军的行进基本上还是步行,一小部分清军会依靠马匹、水路前进,行军速度缓慢。据记载,从皇帝的调兵支援命令下达到该省的督抚手中开始,到援兵抵达战场,一般邻省需要30~40天,每相隔一省时间至少就会增加10天。

比如1841年4月16日,皇帝调派来自广西的1000余名士兵增援浙江宁波,直到6月29日第一波500多人才到,而英军此时已经攻占了吴淞,转而向南京进发。

而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有时候英国从印度、孟加拉等地调集援兵的速度都比清朝内地调兵的速度快。

英军战略战术更胜一筹

看到这一点,我相信会有不少人有疑问,那群只打村战的英军什么时候在战术上比中国更好了?

因为中世纪中西差距甚大的缘故,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英军在战斗方式上并不如我军聪明。就比如说网友们经常谈到的我们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是10万人以上的大型会战,欧洲国家的战斗还是几百、几千人这种村战规模的小型战斗,在此之后甚至出现了排队枪毙这种极为呆板的战术,作战完全不讲谋略,什么时候能跟我国一较高下了?

这种说法未必显得太过自负了。

的确,中世纪的英军在战斗规模上可能比不上我国,但英军却在七年战争、征服印度、拿破仑战争中,一步一步锻炼出来了高超的战术。

就以网友经常喜欢戏谑的排队枪毙为例。

早期的排队枪毙主要是横队战术,大量的士兵排成3排左右的横列,这种做法倒不是欧洲人不灵光,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燧发枪的火力。

而在经历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军将排队枪毙战术彻底发扬光大,在横队战术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出纵队战术、方阵战术、轻步兵战术、后坡战术、骑兵战术和大炮群战术,无数曾在历史上扬名的军队都败于英军这基于步炮骑三个兵种相互配合的战术之下。

同时,英军在战略上也采取了对自己极其有利的做法——英军在夺下一片地区之后经常会选择放弃,从而集中兵力进行下一次进攻,并且仅靠海岸线,充分发挥英军在海上的优势。

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英军可以在无数个地点选择进行登陆作战,而清军却只能处处设防,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共出动数十万军队,但需要把守几十个战略要地,兵力严重分散。很多时候清军的兵力和英军的兵力都相差不大,甚至清军人数还要少于英军。

结语

回顾历史,表面上清朝与英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上,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当时的清朝与英国还在国家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很多人也因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那便是:

在当时的情况下向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负都可以操控的战争,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一个封建的农业国是否能战胜一个先进的民族主义工业国?

你们怎么看的呢?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会经常更新军事/历史领域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0 阅读:244
评论列表
  • 2020-09-27 21:16

    清朝时候周边国家都俯首帖耳,现在叫个屁大点的国家都敢和我们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