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11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航空母舰的首要功能是为作战飞机提供一个海上的起降、维护平台。因此舰载机的作战能力是评价航母性能的首要指标。那么,“齐柏林”号的综合作战能力到底如何?对于一艘从未完工的航母,只能从它的设计性能来进行分析。
在忽略掉1941年之后不切实际的改进方案后,“齐柏林”号按原计划完工的全貌是:最高航速35节,满载排水量3.35万吨,机库可容纳约40架舰载机,可选用的机型为Bf-109T战斗机、Ju-87C俯冲轰炸机和Fi-167鱼雷机,开放式舰艏,木制飞行甲板,第2层甲板为最大厚度60毫米的装甲甲板。

1938年12月8日,在数千名士兵、水手和平民的纳粹敬礼下,“齐柏林”号开始在一号轨道上缓慢滑行。

“齐柏林”号下水之时正值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各海军强国掀起了建造新型航母和战列舰的高潮。1928年前后,英、美、日三国现役和在建的新型航母包括:英国“皇家方舟”号舰队航母完工服役,光辉级大型舰队航母即将完工。光辉级舰队航母最高航速30.5节,满载排水量2.97万吨,机库可容纳36架舰载机,封闭式舰艏,飞行甲板装甲的最大厚度为76.2毫米。同时,光辉级的改进型(双层机库,载机量72架)新一代舰队航母正在设计中。

图示:“皇家方舟”号是皇家海军历史上第二艘以“皇家方舟“命名的航母,于1935年开工,1938年服役,1941年11月14日被击沉。二战期间参加了著名的围歼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役,为英国海军舰队最后击沉该舰赢得了先机。

承上启下的英国皇家海军"光辉"级航空母舰
1939年日本飞龙级航母完工服役。飞龙级为中型舰队航母,最大航速34节,满载排水量2.19万吨,最大载机量73架,开放式舰艏,木质飞行甲板。同时新一代大型舰队航母翔鹤级已经开工,满载排水量为3.4万吨,可搭载84架作战飞机。翔鹤级的后继舰大凤级在设计中,其满载排水量达3.8万吨,采用装甲飞行甲板和封闭式舰艏。

图示:试航中的日本“飞龙”号航母。“飞龙”是“苍龙”的放大版,但防护依旧薄弱,装甲只能抵御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攻击,因而在舰载机投掷的重磅炸弹面前只有死路一条。
1937年美国约克城级舰队航母完工服役,满载排水量2.5万吨,最大航速34节,最大载机量90架(包括部分甲板系留飞机的数量),开放式舰艏,木质飞行甲板。同时,新一代大型舰队航母埃塞克斯级的设计接近尾声。该舰满载排水量达3.5万吨,最大航速32.7节,载机量接近100架。1940年美国的超大型舰队航母中途岛级也开始设计。

与上述三国的舰队航母相比,不难看出德国海军对航母性能的独特要求。在与英国海军的竞争中,德国海军长期处于数量劣势。在海战中,英国海军往往是以舰队为作战单位出战,战舰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分子,而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常常需要单舰前出大洋,因此,追求单舰具有完善的作战能力成了德国海军的惯例。这就是“齐柏林”号最后被设计成机、炮兼备的“万金油”航母的原因。
如果要以简单的类比来给“齐柏林”号下一个定义,那么可认为:“齐柏林”号是装甲弱化的英国光辉级,采用了相对落后的开放式舰艏和非装甲甲板。作为补偿,它装备了数量众多的150毫米主炮。同时秉承德国设备一贯敦实的传统,“齐柏林”号的满载排水量也比光辉级大5000吨。

图示:正在舾装中的“齐柏林”号航母。请注意其甲板上堆放的木质飞行甲板组件。二战后期航母拥有国均改装防护能力更好的钢制甲板,木质甲板被逐步淘汰。
如果有“齐柏林”,战争将会怎样?
在德国海军将领的心目中,”齐柏林”号航母是海军的救星,是挽救战局的关键战舰,是危难之际拯救地球的超时空要塞。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1942年,海军元帅雷德尔向希特勒递交的恢复建造“齐柏林”号的建议书中,几乎是毫不吝惜地把所有的德文赞美词都用在了这艘未完工的航母身上。
“齐柏林”号能否改变战争的进程?如果将这艘航母放在1942年的海洋角逐中,“齐柏林”号的预想作战战场主要有3处——靠近英国本土的北海海域、北大西洋的盟军航线和靠近英美援苏航线的挪威外海。

帝国海军元帅雷德尔
在北海?
如果Z计划能顺利进行,“齐柏林”号应在1942~1943年投入现役,2号舰“彼得·斯特拉赛”号应在随后的1年内服役。此时的德国水面舰队空前强大。Z计划所预定的大型战舰中有过半数正式服役。这些舰艇包括:1940年服役的2艘沙恩霍斯特级快速战列舰;1941~1942年服役的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1942年新服役的2艘兴登堡H39级战列舰,另有2艘在建造。此外,4艘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全部完工服役,比德意志级更强大的新一代袖珍战列舰也可能有2~3艘投入现役。
在这样的大舰队中“齐柏林”号会作为舰队的防空核心参战,但海战的主角仍旧是德海军的6艘战列舰。在与英国本土舰队进行主力决战时,它的舰载机配置会偏重防空,搭载20架以上Bf-109T舰载战斗机,其余为舰载侦察机和攻击机种。这20多架Bf-109T在舰队离开岸基空军的保护后,应承担整个德国公海舰队的防空任务。

图示:在新航母下水当天,希特勒和戈林昂首阔步地检阅了空军仪仗队并主持了下水仪式。纳粹军政高层几乎都出席了这个仪式,当天“航母计划A”被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这一刻,纳粹德国海军对未来充满希望,“齐柏林”号也迎来了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与重建的德国海军相比,皇家海军仍旧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如果双方的军备竞赛一直持续到1943年,英国皇家海军应拥有包括5艘全新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在内的17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为对抗兴登堡H39战列舰而建造的狮级战列舰也即将完工。而1943年,英国海军的舰队航空母舰包括2艘勇敢级、1艘皇家方舟级和3艘光辉级,此外还可能有数艘轻型舰队航母在建造中。主力战舰的大部分会部署在英国作为本土舰队,牵制、监视德国海军主力。
从英德海军的力量对比中不难得出结论,1943年,在北海活动的“齐柏林”号势必在战术上采取守势,以对抗英国2:1~3:1的舰载机优势。在双方离开岸基空军的保护后,空中的战斗将直接影响到海战的胜负。
从舰载机的作战能力看,1943年英国“海飓风”舰载战斗机已经投入使用,更先进的“海喷火”战斗机即将服役。“飓风”和“喷火”战斗机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就已与Bf-109E交过手。空战中“飓风”显示出其固有的弱点:由于发动机的局限,最大飞行速度不如Bf-109E,火力较弱。但相对于BF-109E,“飓风”的优势在于水平机动性能。英国空军克服了初期陈旧的“V”式战术队形带来的不利影响后,“飓风”可以在防守中和Bf-109E周旋,并有效拦击德轰炸机部队。英国人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飓风”功不可没。

将战场转移到海上,“海飓风”和Bf-109T之间的决斗和不列颠空战大同小异。在综合实力上,Bf-109T更胜一筹,因此在战斗机的空战中Bf一109T占据上风。由于飞行速度较快,Bf-109T可以更快地占据空战阵位,追击或拦截英国航母派遣的攻击机群。但“海飓风”的性能也不是一无是处。
首先在最大飞行速度上,“海飓风”能达到550千米/小时的极限速度,而且“海飓风”的发动机功率为941千瓦,高于以Bf-109E为基础改进而来的Bf-109T;其次航程上,“海飓风”拥有1500千米的最大航程,而Bf-109T只有1070千米。此外英国“海喷火”舰载战斗机将很快投入使用,而Bf-109T只能在北海保持不到1年的优势,除非德国能迅速将基于Bf-109G研制的新舰载战斗机Bf-155投入使用。

图示:降落中的“海喷火”舰载战斗机。“海喷火”延续了陆基“喷火”战斗机的优良性能。英国海军凭借“海喷火”在与轴心国战机的对决中略占上风。
在舰载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较量上,“齐柏林”号不太乐观。Ju-87C是这一时期载弹量最大的俯冲轰炸机,但它过短的航程(战斗航程600千米,有效作战半径只有200~240千米)以及极低的飞行速度(最大飞行速度385千米/小时)使得它极易被敌方舰载机拦截。
1942年在欧洲大陆的空战中,由于盟军新型战斗机不断服役,Ju-87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在对手拥有较强的战斗机防空力量时,Ju-87几乎就是空中的活靶子。此外,“齐柏林”号的舰载鱼雷机也存在着速度慢、导航设备落后的问题。相比之下,英国俯冲轰炸机和“剑鱼”鱼雷轰炸机虽然不能与美日的舰载机相提并论,但仍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

因此,“齐柏林”号在常规的海战中几乎无法向英国航母编队发动空中打击,而只能对游弋在德主力舰队附近的英巡洋舰进行清剿,为主力舰队活动肃清航道。如果“齐柏林”号能够基本发挥出它应有的作战能力,1943年的德国公海舰队与英国本土舰队可以在北海再现一场“二战版”的日德兰大海战。而如果没有“齐柏林”号,德国公海舰队的战列舰在接战之前就可能被英国航母舰载机打掉一半的战斗力,由此可见航空母舰对德国海军的重要性。
在北大西洋?
破交作战是“齐柏林”号的第二使命。早在1938年德国已经认识到战争马上就要爆发。此时的德国海军不可能拥有与英国本土舰队一决雌雄的实力,因此“齐柏林”号被设计成偏重于破交和远洋袭击的综合型航母,并对大西洋上的盟军航线进行打击,掐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二战期间大西洋航线是英国的生命线。英国超过半数的战略物资从美国和加拿大经这一航线输入。战时的运输船团采取分散装货、集中编组的方式。运输船从北美各港口装载货物后,航行到公海的集结点,与护航舰艇会合后开往英国,抵近英国本土后再解散编队,各自航行至预定港口卸货。

盟军大西洋航线的运输船队
由于盟军的运输船团编有较强的反潜舰艇,因此德国单纯依靠潜艇的“狼群”战术往往难以奏效。但假如在大西洋上有德国海军的大型舰艇活动,那么破交作战的形势就完全不同了。这正是德国在1941年不惜工本派遣“俾斯麦”号战列舰执行“莱茵计划”的原因。如果“齐柏林”号能够闯入大西洋,将会给大西洋航线带来一次“海啸”。
首先,“齐柏林”号拥有空中打击能力,能在远距离瓦解以反潜为主的盟军护航舰队。在进行破交作战时“齐柏林”号可以搭载10架左右的舰载战斗机和约30架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机,打击半径为200~500千米。对于以轻巡洋舰为核心、护航驱逐舰为辅助的护航舰队,“齐柏林”号可以单独行动,直接用航空兵将编队中的运输舰炸沉,或是与大西洋上的潜艇配合,由“齐柏林”号炸沉编队中的巡洋舰、护航驱逐舰等反潜舰艇,之后由潜艇打扫战场,消灭无护航舰艇的运输船队。这样的破交模式,不仅效率高,而且对盟军的战略运输打击也更加沉重。

图示:“齐柏林”号航母作战想象图。“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双机编队急速掠过舰岛。1架Bf-109T正从飞行甲板前端弹射起飞。当然这情景只能存在于画家的画布上,无法成为现实。
其次,“齐柏林”号的高航速可以使其更好地捕捉战机。该舰最高航速为35节,而同时期的德国潜艇水上航速仅有17节,水下航速不到10节。在破交作战中潜艇只能是在预定海域设伏,等待盟军的运输船队经过。而“齐柏林”号的作战则灵活得多,可以利用高速迅速追上航速不超过15节的盟军运输船队发起攻击,同时由于舰上装备有强大的150毫米主炮,在消灭运输船队中轻巡以上的护航舰艇后还可以利用航速优势,迅速接近运输船队,使用主炮歼灭运输船和护航驱逐舰、护卫舰。
除此之外,“齐柏林”号在大西洋上还可以与德国在大西洋上待命的补给船队会合,补充燃油、弹药、作战飞机甚至舰载机飞行员,从而大大提高持续作战能力。在拥有足够燃油的情况下,它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北大西洋,还可以航行到中美洲,对巴拿马运河船闸进行袭击,掐断盟军两洋舰队的联系通道,或是开往盟军力量薄弱的南大西洋,打击这一海域的盟军运输线。

盟军的护航航空母舰及其搭载的飞机,它们对大西洋之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大西洋并不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地。即便在冲出挪威峡湾、进入大西洋后,“齐柏林”号仍会受到盟军的联合围剿。1943年活跃在大西洋上的盟军海军包括约30艘的护航航空母舰和至少5艘舰队航母,其中还包括美国的各型舰队航母与护航航母。“齐柏林”号如果面对美式航母,必定是有去无回。
1943年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开始服役。独立级轻型航母和由商船改造的护航航母则开始大批量服役。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已从F4F“野猫”更换为F6F“恶妇”。用美国海军的话来形容:“F6F即使作为陆基战斗机派往欧洲作战,也优于德国或英国的任何一种战斗机。”

F6F不是最快速的二战战斗机,但它不但拥有优秀的高空性能和垂直机动能力,在低空也可与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格鲁门公司在F6F的设计中引入了低翼载轻机身的概念,在减轻结构重量上大下功夫,而且安装一台功率达1.47兆瓦的R2800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605千米/小时。

美国航母的俯冲轰炸机为SBD“无畏”式,1944年后逐渐更换为SBC-2。SBD乘员2人,最大飞行速度41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2200千米,机腹部的主挂架极限挂载能力为726千克,通常挂载1枚454千克的航弹,每侧机翼下还可各挂载1枚45千克的小型航弹。美军的主力鱼雷轰炸机为TBF”复仇者”其最大飞行速度达483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600千米,可携带1枚569毫米重型反舰鱼雷。

与先进的美国航母相比,“齐柏林”的舰载机在技术上全面落后,人员的作战经验,战术素质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在载机量上,它只相当于1万吨出头的独立级或巨人级轻型航母的水准。因此在实战中英美海军完全可以在大西洋上分散成数个搜索编队,进行拉网式搜索。一旦“齐柏林”号行踪暴露,将立即遭到英美航母的联合围剿。此时的“齐柏林”号恐怕只有高速逃命的份了。
在挪威?
用“齐柏林”号航母进驻挪威峡湾执行对盟军北方防线的封锁任务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事实上,盟军向苏联运送物资的北极航线从1941年8月便开始正式运行了。1942年1月为切断苏联的海上运输线,德国新竣工的“提尔皮茨”号与其他几艘仅存的大型舰艇一起,悄然驶入挪威北部的峡湾。英国海军在这一地带的舰艇包括2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1艘“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胜利”号舰队航母、4艘重巡、6艘轻巡和18艘驱逐舰。
但“提尔皮茨”号的成功出击仅有1942年3月的一次,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内,这艘战列舰只是起到了牵制作用。盟军动用主力舰护航后北极航线运转正常,除了德国潜艇的骚扰外基本平安无事。如果“齐柏林”号能够入住挪威,与“提尔皮茨”号等火炮舰艇联合行动,则会给盟军的北极航线以更大的威胁。

英国光辉级航母装有16门114毫米高炮和1部792火控雷达,可算是二战航母防空作战的豪华配置了。
在北极航线一带,盟军常驻1艘航空母舰。如果“齐柏林”号加入战局,双方航母数量为1:1,舰载机数量也大体相当。
“齐柏林”号破袭北极航线的第一个手段是强行空袭。在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的护航下,“齐柏林”号从挪威的峡湾出击,10小时内就可以接近到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内。北极航线的盟军护航舰队虽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与炮击能力,但防空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运输船众多,在防空作战中难免顾此失彼。“齐柏林”号全部搭载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对盟军运输船队中的运输船进行强行突击,必会使运输船遭到严重损失。
“齐柏林”号第二个破交手段是骚扰性打击。在盟军动用航母和所有大型战舰护航,船队防空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齐柏林”号可以一直与运输船队保持距离,对其进行骚扰,伺机攻击其中的薄弱点,尤其是反潜的支柱力量——护航驱逐舰。待运输船队反潜力量被削弱后可用潜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打击。此时的舰载机配置以俯冲轰炸机和舰载战斗机为主。如遭遇盟军护航舰队的回身反扑,德航母战斗群可迅速回撤,躲入岸基空军的作战半径之内。
对“齐柏林”号的作战能构成致命威胁的是北极航线恶劣的气候。由于长年累月弥漫的大雾以及高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在该地区活动的侦察机往往视野有限,甚至完全不能进行海上侦察。同时大浪会使舰载机的起降非常困难,尤其是采用开放式舰艏的“齐柏林”号,在大风浪天气下不仅无法起降作战飞机,甚至可能被海浪打坏舰上的武器与设备。相比之下,英国“胜利”号航母采用封闭式舰艏,低干舷,稳定性优于“齐柏林”号,可在5级海况下起飞舰载机。

从艉部观察下水后的“齐柏林”号航母舰体
以上只是在理想条件下的一种设想,真实的作战不一定会按照假设中的情形发展。本文只是综合所有客观条件进行一些推理,其中疏漏的地方还请军迷们多多指点。
开局火箭找驱逐,一顿127伺候,逼走驱逐。战斗机在附近点亮。第二波鱼雷机出动,专打铝皮巡洋。轰炸机值奔乔五和声望,把战列支开。出动多波次火箭机,开撕航母。然后收工散场走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