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空袭——二战德军东线空中闪击的经验教训

陆凯聊军事 2023-06-11 16:44:01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12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我把家中过往《兵器》数字化存档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东线战场是以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拉开帷幕的。在这场几乎将庞大的苏联军队击垮的攻势中,德国空军担当了主要突击力量。虽然当时苏联空中作战力量的装备规模远远超过德国空军,但仍然在德国空军的突然袭击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次打击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的交战。因此,德军1941年6月22日凌晨开始的大规模空袭被列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成功的空袭作战之一。

德军作战思想

德国处于欧洲腹地非常不利的战略位置,面积有限,四面都是敌对国家,自然资源贫乏,边界缺乏天然屏障,这些都使德国没有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的实力基础。从普鲁士到德意志的军事思想都没有战略防御的观点,而速战速决才能避免出现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消耗战。

建立在进攻基础上的军事思想培育出以快速突击的歼灭战为核心的德军战术理论。因此德军实行的基本上都是运动战。运动战的灵活性要求必须贯彻“根据任务来决定战术”的原则。为了调动和发挥指挥员的战术指挥才能,德军对下级的命令通常只规定进攻目标,而如何完成则由下级单位自行决定。

这使德军即使在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运动战。一旦脱离了这种灵活性,整体处于弱势的德军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的消耗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德军的失败就有上级直接规定作战细节以致失去作战灵活性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也有德军重新获得战术灵活性的原因。

灵活的战术指挥也充分体现在德国空军进攻苏联的行动中。由于德国空军轰炸力量有限,不可能完成地毯式轰炸这样的高消耗作战,因而德军轰炸机强调俯冲轰炸而不重视水平轰炸。这决定了德国空军必须“重点突击”,才能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最大的目的。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的空中战役中,德国空军只确定了需要消灭的目标,而使用什么战术、何种武器和投入多少兵力都下放给下级决定,由此也降低了指挥环节产生的问题可能对作战部队带来的干扰。

这种以对方有生力量为重点、以战术目标为核心的作战思想充分体现了德国空军的传统作风,但在陷入战争相持阶段后,这种以集中全力打一场短时间歼灭战的思想,在面对苏联广阔的国土纵深和庞大的军事力量时,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德国空军的作战目标

在“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开始阶段,德国空军的作战任务简单而明确一一先夺取制空权,再执行对地支援。消灭苏联空军的作战飞机和地面设施被列为首要任务。而根据苏联空军的装备情况,最重要的目标是苏联空军的新型飞机,其次是装有新式发动机和武器系统的作战飞机,最后才是其他旧式作战飞机和辅助飞机。

由于苏联严格的保密制度,德国空军情报部门对苏联空军的了解不够准确,制订作战计划时只能猜测。在“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开始前, 德国空军总部还在向情报部队询问:“苏联空军在西部拥有9000架飞机的传闻是否可靠?除了这些飞机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新式飞机?苏联飞机制造和发动机制造工厂都在什么位置?”从这些属于基本层次的问题可以看出,德国空军在战争开始前,对苏联空军的整体规模、战斗力和装备补充能力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尽管如此,苏联空军装备的庞大规模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德国空军只能将全部作战力量集中到战役范围内的战术目标上,而电站、居民点、工厂和仓库等战略目标因为对闪电战并没有重要意义,一直没有被作为攻击的重点。

战略目标事关战争潜力。德国空军对此并非没有认识。他们从不列颠空战中已经得到很多经验教训,但除了军事思想的限制,德国的国力和工业基础条件都难以支撑建立一支战略空军,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局面使德国空军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打击目标——苏联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厂。

此外,德国空军缺乏远程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远程攻击能力不足,只能打击苏联国土纵深250千米的目标。另一方面是苏联西部国境线上需要攻击的目标太多,德国空军的轰炸机任务已经非常紧张。这虽然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也使德国空军实际上不可能根本消灭苏联空军。

作为以配合地面部队进攻为主要任务的战术航空力量,对地支援是德国空军的核心,但前提是首先消灭或明显削弱庞大的苏联空军。这使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面临一个两难境地:在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德国空军需要先消灭苏联空军的有生力量,而地面部队的快速突击也亟需空中力量的直接支援。装备规模有限的德国空军无法同时在两个不同的作战领域都保持足够的兵力,其中必有取舍。

摆脱这个两难处境的核心在于德国空军最初对苏联空军的打击效果如何。如果不能在最初对机场的大规模攻击中将苏联空军大部分力量消灭在地面上,那么持续而激烈的空战将牵制德国空军大量作战力量。

目标计划和战前准备

要实现突击苏军机场这一目标,德空军不仅要依靠先进装备和良好的组织优势,还必须在战术上达成突然性。战争开始前,德国情报部门在苏西部确定了超过200个机场,但要同时攻击如此多的机场,即使动用全部作战飞机也无法完成。当时适逢苏联空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机场地面设施建设,大量作战飞机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机场,战争开始时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散隐蔽。德国空军发现在作战范围内只有7个苏军机场有新式飞机,这明显减少了德军需要攻击的目标数量。

将飞机消灭在机场上,必须保证对方飞机在遭到袭击后不能起飞应战或转移疏散,因为苏联空军的机场和飞机数量庞大,一旦疏散,想在地面上消灭它们就会非常困难。为了达成突然性,德国空军采取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空军情报部为每个参战的飞机大队确定的攻击目标和时间直到开战前才下发。参战机组在起飞前8小时左右才开始熟悉目标,进行准备。

德国空军敢于进行这样缺乏准备的攻击,凭借的是大量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机组。德国飞行员的综合素质和战术素养也远优于战术守旧的苏联空军。他们受到的训练强调作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坚持“由飞行员决定战术”的原则,机组受领的命令是“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不是怎样去完成任务”。

德国空军在突袭中使用了868架作战飞机,约占参战部队编制1280架的68%,这也是当时德国空军扣除必要的预备飞机后的完好率。如果不是在战争即将开始时才将空军部队由西线调到东线,充分的准备完全能使飞机完好率提高为90%以上,这将为攻击至少增加150架作战飞机。但德国空军认为攻击的突然性比兵力数量更有意义。如果因为增加战前准备时间而使苏联空军提前作好准备,那么失去突然性带来的损失是增加部分兵力完全无法弥补的。实际上苏联在德国攻击前2小时已经开始向前线部队发出警告,只是糟糕的通信系统将时间白白浪费了。

当时的作战飞机对机场的要求非常宽松,因而二战时期东线战场交战双方的战斗机都曾在前线平坦地面着陆,成功营救过被击落飞行员。而在跑道上炸出几个坑对机场的破坏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在激烈的瓜岛攻防战中,由于岛上的美军机场极为重要,因而成为日本空军和海军攻击的重点目标。然而任凭日本海军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的主炮实施两次大规模炮击,共倾泻了918发356毫米大口径炮弹,这个机场仍然没有被彻底摧毁。日军2艘重巡洋舰使用203毫米主炮全力射击,也没有使机场哪怕封闭一天。可见常规炸(炮)弹对当时的机场实际的破坏效果并不大。

苏德战场上的德国空军也是这样,常规的航空爆破弹已无法满足需要。战场需要一种有大规模破坏力的武器。首批突击苏联机场的德国攻击机使用了SD-2和SD-10小直径杀伤炸弹。事实证明,这两种炸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SD-2装在金属容器中,搭载量多,爆炸后每枚炸弹可形成250~300块杀伤破片,每块破片杀伤半径达到12~15米,每枚炸弹与一枚60毫米迫击炮弹威力相当,因而SD-2一直是德机最主要的攻击武器,不但用于轰炸机(每架携360枚),大部分Me-109战斗机也使用它(每架外挂96枚)。

不过由于缺乏实战检验,SD-2还存在很多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从轰炸机弹舱投放时,有的打开保险后却不能脱离容器,以致不但容易着陆时脱落炸坏跑道,甚至会在弹舱内爆炸。德国空军损失的轰炸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对用弹舱携带SD-2的He-111和Ju-88轰炸机尤为致命。因此“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德国空军就禁止轰炸机用弹舱携带SD-2。

在首日的空袭中,SD-2优异的战斗性能的确表现不俗。德国空军使用SD-2和SD-10的意图就是在机场跑道上造成大量难以短时间修复的破洞,以阻碍苏军飞机起飞作战和转移,同时通过大面积的爆炸尽可能多地破坏停放在地面的飞机。同样的情景在50年后的海湾战争中再次得到验证。美国空军的战斗轰炸机向伊拉克的机场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炸弹准确地命中机场跑道,但因为破坏点较少,伊军能快速进行修复,很快便恢复使用;而英国空军“狂风”IDS战斗轰炸机低空投掷的MW-1和JP233子母弹则对跑道进行大面积破坏,虽然弹坑要小得多,但数量实在太多,无法及时修复,被子母弹攻击的机场因此基本上被“废了武功”。

德军“狂风”战斗机正在播撒MW-1反跑道子母弹,海湾战争中,该弹大出风头,使用效果不错,战后的订单大增。

战役进展和战果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时间,德国空军曾与陆军发生过争论。从这个矛盾的解决手段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空军灵活的战术指挥手段。陆军计划在拂晓时发起地面进攻,以获得最大的突然性,也可以避免夜战中可能出现的指挥困难。而空军则希望利用夜色的掩护。但如果空军的进攻早于陆军,会过早惊动苏联地面部队,如果晚于陆军,又容易使苏联飞机获得疏散的时间。

最后,陆军和空军协调的结果是:空军挑选部分技术熟练的机组,集中约150架飞机,在6月22日2时10分起飞,以分散的小队形式对部分重点目标进行前期打击。它们的任务是一面制造混乱,一面破坏机场,阻止苏联空军作战飞机的疏散。少量飞机突入苏联国土不容易被发现,在3时5~15分之间进行的空袭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突击的隐蔽性。陆军在3点15分开始进攻,空军主力则在3点30分左右到达目标上空。

德军He-111轰炸机

参加第一波攻击的德国空军突击机群共868架飞机,包括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637架以及Me-109战斗机231架。计划首批攻击的苏联机场有31个,占全部攻击目标的近80%。开战当天,实际攻击的苏联机场达到66个,有890架飞机在地面被摧毁,还有222架飞机在空中被击落(据苏联文献记载)。

在首波突袭中,德国空军共损失飞机18架,包括2架Me-109和1架Me-110战斗机,1架Ju-878架Ju-88和6架He-111轰炸机,其中有些飞机正是损失在SD-2和SD-10炸弹上。第76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在攻击卡达尼亚机场时,唯一损失的一架Ju-88俯冲轰炸机就是因为撞到了另一架Ju-88轰炸机投下的SD-2炸弹。

近900架作战飞机在地面被毁,使苏联一线空军部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德空军仅用4个小时就夺取了东线战役纵深范围的制空权。这个结果是德空军最乐观的计划也没有想象到的。由于苏联前线航空兵大量战斗机被消灭在地面,迫使其部署在二线机场的轰炸机只能在缺乏掩护的情况下向德国陆军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在世界空战史上,战术水平、突然性、隐蔽性堪与“巴巴罗萨”行动相比的只有日本偷袭珍珠港和以色列空军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对阿拉伯国家的空中打击。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珍珠港虽借助了海洋的掩护,但在战场的广度、纵深以及攻击目标的数量上也无法和德国空军相比。如果考虑到德国空军对苏联的突击是在缺乏足够的情报支持、作战部队的战前准备相对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德国空军的战果可以说近乎奇迹,只有以色列空军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可以与之媲美。

苏联空军的教训

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收获,在战术上也只有惨痛的教训,但其战略部署却成为挽救命运的关键。

战备水平的高低对于军队作战能力有重要作用。苏联空军部署在西部的作战力量虽然在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上与德国空军存在很大差距,但只要能够进行最起码的战备工作,德国空军的空袭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大的效果。空军作战飞机对抗突袭最简单的措施是分散。苏联空军一线飞机可供使用的机场超过200个。如果将飞机分散部署在前线机场上,德国空军所能投入攻击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打击这么多的目标。遗憾的是,苏联一线飞机却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机场,这使德国空军能够通过对少量机场的攻击,破坏大部分苏联作战飞机。

新型战机数量不足,导致苏联空军在初期的反侵略战争中略处下风。图为苏联空军配备的新型米格-3战斗机。

苏联空军在开战时的集中部署主要应该归罪于苏联领导层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产生了麻痹思想。苏联空军条令规定:一个航空兵团由60~63架飞机组成,应该分别部署在2个机场。实际上一个航空兵团往往集中在一个机场,甚至一个机场集中停放150架以上的飞机,这使自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从战斗准备和机场建设情况来看,苏联空军根本没有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倒是很像在进行攻势作战的准备。

6月22日白天,德国空军就已完全掌握了战区制空权。苏联空军被迫冒险将飞机疏散到大量野战机场。7月9日苏军发布的疏散命令就明确要求每个机场部署的飞机数量只能控制在9~12架。这样大规模的疏散虽然使德国空军再也无法在机场上大量消灭苏联飞机,但飞机分散部署,加上指挥条件简陋,也使苏联空军失去了大机群出击的能力。这种负面影响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才基本上消除。因此德国空军的空袭迫使苏联空军分散力量,整体战斗力迅速下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失去了大机群作战能力,也可以说这是德国空军在战术上取得的另一个成就。

真正拯救苏联空军的是二、三线后方机场的建设。苏联空军装备的2739架新型战斗机中,只有一半左右部署在德国空军攻击范围之内。后方机场虽然同样防御薄弱,德国空军却鞭长莫及。遭受沉重打击之后,苏联空军之所以没有陷入法国、波兰等国空军的下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线机场保留了大部分作战力量。德国空军在消灭了苏联一线航空作战力量之后,6月22日白天就与苏联二线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迎头相撞。

梯次部署和庞大的规模使苏联空军在闪电战中得以幸存。苏联空军的后备力量虽然因装备性能落后和组织不力而大量损失,但在战争开始18天内,仍完成了4.7万个作战架次,其中47%是对地攻击任务,37.1%是空战任务。苏联空军剩余的力量给德国空军带来了很大麻烦,也有效迟滞了德国地面部队的突击速度。

苏联空军的重大损失再次证明了先发制人的主动攻击在战术上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这种战术思想也深刻地印到苏联空军指挥员的头脑中。另一个重要教训是,指挥通信手段的落后同样会对空军的战斗力造成影响。苏联空军受到打击后的疏散行动虽然有效地保存了力量,但指挥和协调能力的缺乏使疏散后的部队很难组织大规模战役行动,使苏联空军不能很好地利用数量上的优势。

德国空军的经验教训

将敌机消灭在地面上是夺取制空权最好的手段,这比通过空战和地面防空消灭敌机的效率高得多。6月22日一天,德国空军就消灭了苏军近1200架作战飞机,自身仅损失35架(不包括支援地面部队和遭苏军反击时的损失},其中真正属于战斗损失的只有20架,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得到了接近60:1的战果。依靠袭击机场来夺取制空权,除了需要保持突然性以外,最初6-8小时的作战效果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首次突击投入的力量越大,战果越好。1967年以色列空军攻击阿拉伯国家,也是在战斗一开始就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攻击力量。

在成功地打击苏联空军后,战役开始前争夺制空权和对地支援任务之间的矛盾便迎刃而解,使腾出手来的德国空军有效地完成了支援地面装甲部队的任务。否则,持续的制空权争夺将会严重影响空军对地面部队的空中支援,缺乏空军支援的机械化兵团也就无法实现迅速向前推进。

然而,受到攻击后的苏联空军部队仍然会将剩下的作战飞机分散隐蔽,并寻找机会进行反击。苏联空军虽然处在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组织的状态,但德国空军占据压倒优势的局面很快消失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空军有限的作战范围使攻击目标仅局限于苏联国土浅近纵深的前线机场,部署在领土纵深的二线预备机场的苏联空军力量基本没有损失。开战最初几天就消灭2000余架苏联飞机虽然是个惊人的战绩,但对规模达9400架的苏联西部空中力量来说,这样的战果却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到7月10日,苏联前线航空兵的作战飞机虽只剩下2516架,其中638架还无法使用,但依靠后方机场的预备飞机苏联仍有能力补充损失巨大的前线航空兵。

闪电战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最终目标,但德国有限的作战范围很难彻底击垮苏联这样领土广大的国家。德军在开战初期虽然成功却不可能进行彻底的突袭,也无法在战略上实现整体上的歼灭战,当然也就无法避免东线战场出现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德国空军确立的几个原则对于现代战争同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几个原则包括;争夺制空权的关键是在战争开始阶段就消灭敌人的空军;战斗中要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击溃敌人并不能满足夺取制空权的根本要求,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空中打击的突然性是战斗胜负的关键,为了保证突然性甚至可以牺牲可供使用的装备规模;战场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灵活的战术和高素质的人员所起的作用要超过最为精确的作战计划。

对德国空军而言,东线战场最后的失败并不是指挥或战术上的失败而是德国战争潜力和综合国力无法适应需要。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是人类的幸运,但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的表现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

1 阅读:970
评论列表
  • 2023-06-12 20:42

    归根结底,对于具有大纵深幅员辽阔疆域的国家,任何强度的闪击战、快速战都只能战术赢而战略输,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战是无解的致胜法宝,苏德战场如此,中日战场同样如此。

陆凯聊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