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第三章稻盛和夫:“正确做人法则”之基础

田园泥土香育儿 2024-05-05 09:33:09
【转】第三章稻盛和夫: “正确做人法则”之基础

(注1 根据 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译 者 邓超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标题 为转者 添加)

(注 2本文 根据 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译 者 邓超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仅供 学习交流使用 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它问题 敬请与本网联系 根据作者想法 将及时更正 或删除 谢谢合作)

一、判断基准之根本 96【1】神明在看着呢,在看着呢!

在我 27 岁开始经营京瓷这家企业的时候,我既没 有经营经验,也没有经营知识。身边的亲戚朋友之中也 没有一个有管理公司经验的人,所以一点可以参考的东 西都没有。于是我决定在做每个决策的时候,都以一个判断基 准来衡量——那就是父母曾教会我的“坚持正确的做人 法则”。

毫不夸张地说,我就是用这唯一的标准经营起 来了京瓷。直 至 今 日, 我 依 旧 觉 得 自己 做 得 很 对。后 来 的 KDD I、日本航空莫不如此。我一直 坚持的,只有这一件事。

父亲和母亲都只念过小学,所以不可能是用知识教 育我们这些孩子,而一直都是用心在培养。在他们二人心中,明确区分“什么是做人法则,什么 是违背法则”,也就是坚定地存在着道德感和伦理观。

父母都是老一辈人,这些观念之根本,应该十分淳 朴。大概这就是某种“虽然眼睛看不见,却一直守护着 我们”的精神吧。母 亲 经常 对 我们 说:“你们 都 不是干坏 事的孩子。

但每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什么都想得出来,什么都 做得出来,所以必须警惕。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可怕的。但要记得,神和佛一直在看着我们,无论身在暗处还是 哪里,都必须站得端行得正。” 母亲还说:“即使独自一人,也一定要想着神和佛一 直在看着自己,然后再行动。心中有疑惑时,也要告诉 自己:“神明在看着我呢。神明在看着我呢!”

母亲的教诲深深 铭刻在了我心里。即使一人独处 时,我也从没做过坏事,真是不可思议。

【2】“南无、南无,谢谢!”

提起父母深信神佛之心,我又想起另一件事。大概 四五岁时,我曾被他们带去“隐秘念佛”。因为在鹿儿 岛,父母信仰的净土真宗,曾在德川时代 受到萨摩藩 镇压。于是,在这样的时局之下,深信宗教的人只好去往 深山中跟僧侣一起悄悄念佛,并参拜本尊。这在当时被 称为“隐秘念佛”,据说是这一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宗 教仪式。

在父亲的家乡,不同于这种宗教历史,我总觉得他 们在用“对看不见的事物的敬畏之心”、“对万事万物的 感恩之心”的观念教育我们。我们和好几组其他家庭的大人小孩,一起爬着昏暗 的山路。

记得那时只能循着灯笼发出的光,拼命追赶默 默走路的父亲。我总觉得被某种神秘的气氛包裹着。登到山顶有一间房子,在这间房子里,和尚给大家递上经书。在烛光摇曳的昏暗房间里,大家和这个和尚 一起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祈福。念诵结束之后,和尚对孩子们说:“下次再来!” 然后转身单 独对 我说:“你就到今天为止,以后不 用来了。记得要日日念着“南无、南无,谢谢”,心怀感 激地生活下去。”

那 位 和 尚 还 对 父 亲 说:“这个 孩 子 不 用 再 带 来了 哦!”虽然我不清楚具体原因,但还是觉得十分自豪。对了,“南无”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方言。虽然只有一晚,但这件事在我心中深深种下了一粒 种子。从那之后,我常常不知不觉中这样双手合十。偶尔,也会在无意中念起:“南无、南无,感谢!”

二、心灵状态决定现实世界 100【1】中考的失败

昭和十九年(194 4)春天,小学毕业前夕,我参加 了鹿儿岛名校鹿儿岛第一中等学校的考试。虽然我提到过我小学六年级的毕业成绩全是“乙”, 但我还是想保住一个“孩子王”的面子。而且,那时班 里中等成绩以上的同学都报考了一中,我觉得自己应该 也没问题。但 最 终 我 并没有 被一中录 取。

我 想 起 发 生“乖 乖 男”那件事时,自己曾和神经质的班主任发生不愉快, 还有他 撂下的那句:“这次事件 会被记 入成 绩报告单。你就看着吧,没有哪所中学敢收你。”

至于班主任最后是否真的把这件事写在了内部报告 书上,当然无从了解。但我总觉得隐约和这件事有关。我还想起考试申请书上有一栏选填“士族”和“平 民”,父亲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平民”,我也想过会不会 是因为这个。总之,都不得而知。就这样,我没有读成一中,只好成为了国民学校高 等科的学生。那段 经 历别提有多惨 痛了。

每天早上我一出家门, 就看见令人生厌的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和之前一直跟我 混的小跟班们穿着一中的制服,一个个精神抖擞地去上 学。只有我一个人沮丧地走在相反的路上。中学考试的失败,也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品尝到失 败的滋味。

【2】患上“不治之症”

同年 12 月,我感觉身体不适。我小时候 跟 我们同住 过的父亲的弟弟 ——兼 一叔 叔,那时正在满洲做警察。这位 兼 一叔 叔年底时回了一 次 老家, 就住 在我们 家。一天晚 上,我睡在叔 叔的旁边,好 像当时就感觉 不妙。浑身都被虱子叮咬,之后就一病不起。母亲担心是 结 核 病,于是 带我去了医院,诊断 结 果显示,果然是结核病的初期症状:肺部浸润。母亲早早就怀疑是结核病是有原因的。我的父亲

一共 有三个弟弟,大 弟和大 弟媳住在我家的偏房,他 俩人都是因为结核病病逝的,最小的弟弟那时也因为 吐 血 正在疗养中。母亲非常担心我发烧是因为感染了 那个。我自己也隐隐约约有些预感,没想到竟然真是如此。

那年头,结核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战后几年研发出了有效药物,但那之前一直是人人 惧怕的绝症。如果某个家庭出现了结核病人,为了不让 别人知道,这家人一般都会偷偷照看。但由于旧社会人 们和近邻的关系密切,所以想瞒也是瞒不住的。由于我 们家接二连三地出现结核病人,据说甚至被传言成“稻 盛家就是结核病的巢穴”。

结核病是通过空气传染的。因为我很敏感,所以经 过 父亲的小弟弟接受疗养的别院时,总会捏着鼻子跑 过。但跑的过程中觉得呼吸困难,于是不自觉地深呼 吸,每当这时我都特别后悔,情不自禁地想:也许哪 天,自己也会染上结核病。

母亲和我一样,尽量不接近病人,因为她必须照顾 几个年幼的孩子们。父亲和哥哥则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样子,“有那么容易 传染吗?”尤其是父亲还热心地照顾他的弟弟,即使到 了结核病菌急速增长的末期,父亲也冒着危险在叔父身 边悉心照料。最终,病毒没有传染给父亲,而是传染给了我。

【3】病隙读书

于是我开始了从学校请假躺在床上专心疗养的日子。说是疗养,但根本没什么有效药物,我只能在日照充足 的八叠间里,打开侧面拉窗,进行“空气疗法”。

因发烧而神志不清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想:自己 也会跟叔叔们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开始咳血,然后日渐消 瘦吗?也许自己真的没救了。渐渐地,那个之前一直号称“孩子王”的我,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早早地认识到了“死亡”二字。那时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司机和他的妻子。

记忆中,那位阿姨非常温柔,而且是一位美人。也 许正是因为她内心里的美丽跃然于外,所以她的外貌也 格外美丽。一天,当我跟平常一样拿出被褥,躺在阳光照射 的廊下的时候,这位阿姨在院子对面的篱笆那侧问道:“和夫,今天感觉如何?”然后递给我一本书。“如果可以,你试试读读这本书。这书本来是给大人 看的,对你可能有点难,但相信一定对和夫有益。看不 看得懂没关系,但一定要坚持读完哦!”

那本书叫作《生命的真相》,作者是谷口雅春。后来 我才得知,这位谷口雅春是“生长之家”的教祖。隔壁 这一对夫妇则是“生长之家”的信徒。生病以来常常想到死亡的我,由衷地感谢这位阿姨 的善意。从那之后,我每天都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生命的真 相》。

虽是有生以来读的第一本宗教书,但书中的一字一句对我来说都像久旱逢甘霖一般,深深地浸入了我心底。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那时正值非常敏感的青春 期,刚开始思考“人生为何物”“人类为何物”等问题。我是一个平民之子。曾在一中考试中落榜。天真无邪的“孩子王”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叔叔婶婶因病去世。自己也染上了同样的疾病,这让我焦虑不安。内心恐惧极了,也许自己也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在仅仅是个孩子的我看来,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不合 理和挑战,所以卧病在床期间一直埋头苦读这本《生命 的真相》,想从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书中“心境决 定 处境” 这 样 写道:“在我们的内心 有一块磁铁,一直在吸引着周围的剑、手枪、灾难、疾 病、失业等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的内心不曾 呼唤过的一切都不会出现在你身边,若是对他人常怀善 意,灾祸就不会降临。

对此我深有同感。以前我经过患结核病的叔叔住的别院时,总是因为恐惧而屏住呼吸,结果反而感染了疾 病,而完全不放在心上的哥哥却没有被感染。这就是源 于内心是否存在磁铁的区别。也就是说,我心中那块名 为“恐惧”的磁铁反而招来了疾病。而深爱着弟弟、自始至终精心照料的父亲也没有被 感染。虽然当时还是个孩子,但回想起一心只考虑自我保 护的那个自己,还是深刻地反省了。

此外,我还学会了“心灵状态决定自己的现实处境”。《生命的真 相》中这样写道:“心态是 命运的雏形。现实世界的所有事,必然跟这个雏形一致。为了能吸引 来内心向往的事物,必须让内心的渴望永不停歇,一直 怀抱着希望和热忱。长时间持续专注于意念,就能变 成吸引必要事物的磁铁。”

如今回想起 来,那时候 我患上结 核病,一定是 上 天对我的恩赐,为了让我学会用心领悟更深刻的生命真 谛。那是一段不可替代的宝贵经历。一切准备的极致体验。想必这样的经验一定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一定 认为这是一场飞来横祸。

然而,这段经历让我深信一点:所谓灾祸和逆境, 只要积极加以克服,就会对人生大有裨益。因为这一段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精神 面貌会决定现实世界。这提醒我应当怀抱善念,并有机 会审视自己的内心。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怀抱一颗良善 之心走下去。那段时间在我内心萌芽的东西,一定也是促使京瓷 和 KDDI 成功的源泉。

后来,我的结核病康复了。虽然听上去很不可思议, 但我只能说确实是“不知不觉就好了”。当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空袭也越来越严重,为了 能活得久一点,我想,不能再这么躺下去了。

每一天我 都抱着“我还活着”的强烈念头,久而久之,身体竟然真的逐渐好转。我之所以能康复,无疑是因为“内心的面貌”发生 了变化。无论幸事还是灾祸,都是自己的内心吸引来的。因此,如果抱着某种强烈的愿望前行的话,终有一 日必会实现。

重要的是这个念头的强烈程度和冥思苦想 的力量。这也是我迫切想要分享给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人 生真谛”。对此,我想在下一章之中再详细讲述。

【4】在母亲枕边读书

六年后,也就是昭和二十六年(1951),我进入了鹿 儿岛大学。第二年,母亲患上了结核病。这时已经研发出了药物,在此之前一直是日本人第一大死因的结核病终于变成了第二大死因。但由于母亲肠 胃不好,所以无法吃这种药。随着病情加重,母亲食欲 全无,身体日渐消瘦,好像还一度认为自己扛不过去了。

就这样,母亲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第一次看医生的 时候,医生佩服地说 道:“你啊,拖着这么弱的身体竟 然能撑到现在!” 的确,无论战前、战中,还是战后,母亲都废寝忘 食地透支自己的身体。

战前,除了进展顺利的印刷厂工 作之外,母亲一直忙于生育和照顾七个孩子;战时,为 了生存而拼 命努力;战 后,为了渡 过 那段 艰 难的日子, 一直奔走于黑市买卖。一路艰难走来的母亲,在这个社会逐渐回归平稳的 时间,气力耗尽,一病不起不算奇怪。母亲生病后,父亲对我说:“你别读大学了,出来做 事吧!”但母亲说:“不用辍学。你也帮不上什么忙!” 但我没有因为母亲的话而任性,而是一边上学一边 做夜警等兼职赚取学费,每个月给家里一千日元左右补 贴家用。

母亲在家 疗养时,邻居一 位医 生的妻 子 带来 一本 《生命的真相》劝母亲读读。但母亲既没体力也提不起 精神,所以没有读。我决定自己读给母亲听。就像高中一年级时我在病床上如饥似渴地读着一 样,这一次,我守在母亲的枕 边,把已经 烂熟于心的 《生命的真相》读给她听。

母亲原就是一个非常淳朴的人,并且有自己的宗教 信仰,所以她努力地听着,一句一句,都听进了心里。也许这个过程起到了疗愈作用,母亲的病也终于康 复了。我至今也难以忘记那些和母亲共读《生命的真相》, 并一起就书中的内容及观点进行探讨和思考的时光。

三、命运之路靠自己开辟112【1】交织成人生的两条线

从年轻时开始,我就很好奇“人为何而生,为何而 活”,常常以自己为例煞费苦心地琢磨着。当然, 谁也不知道 前 方等着自己的是 什么样的未 来。但若能了解哪怕一丁点人生的奥妙,都能拥有不一 样的未来。经过一番思索,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每个人都拥有被上天安排好的命运。人们都按照这 条被安排好的命运的竖线活着。但,人生不仅仅如此。人们一边被自己的命运摆布,一边在遭遇形形色色的事情。在不断遭遇的过程之中,抱着好的或者坏的念 头,不断前行。而这些念头,又在一点一点改变着我们 的人生。我想,世间大概存在一种“因果法则”吧。也 就是说,人 生中有一 条竖线叫“命 运”,有一 条 横线叫“因果法则”,这两条线交织而成的,才是真实 的人生。

我之所以这样思考,是因为我拜读过东洋哲学大家 安冈正笃先生的著作《命运与立命》。这是一本安冈先生解析中国古籍《了凡四训》的书, 其中详尽论述了人 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 而成的。

中国古书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其 意思是“平日积德行善的人,必然会 迎 来好运”,就连 子子孙孙都会发生好事。也 就是说,“只要一 个人 思善意,行 善 事,他的人 生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读罢《了凡四训》,践行这 些教诲,我渐渐地确认了古人思想的正确性。

《了凡四训》这本中国古书,是距今大约四百年前, 中国明朝的时期,一位名为袁了凡的人所著。

【2】老者的预言

写下《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幼年曾名袁学海。一日,袁学海家里 来了一位满脸络腮胡并自称“在 云南研究易经”的厉害的老者。所谓“易经”,就是日本所说的“占卜”,在中国自古 就有,早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深远的学问体系。

老者对他说:“这 里的名为袁学海的少年,被赋予 了将我研究易经的精髓发扬光大的天命。所以,我才不 远万里专程来找你的。” 是夜,老者留宿在了袁学海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家 里。他一边凝视着少年学海,一边和他的母亲谈起了他 的未来。“您是想让这孩子长大以后从医吧?”学海母亲答道:“是的,我们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就 是医者之家。英年早逝的孩子他爹也是一位医生。所以 我想把这孩子也培养成一个医生。” 老 人却 说:“非 也 非 也, 这 孩子 一定不会 做 医 生。

他会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一名高级官员而发迹的。” 老者接着 说 道:“这个孩子在 ×× 岁的时候,应该 会去参加县里的考 试, 在 ×× 人中以 ×× 名的成 绩 通 过了;×× 岁的时候又参加了府里的考试,在 ×× 人之 中以 ×× 名的成绩考过;之后,又参加了更高一级的考 试,但是很遗憾没有考上。

不过第二年,他又挑战了一 次,在 ×× 人之中以 ×× 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老者一直说着学海在科考各阶段的成绩会如何,然 后说:“就这样,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地方长官。也结了婚, 只可惜膝下无子。54 岁时离世。这就是这孩子的一生。”

那之后,学海少年的人生果然跟这位老者所说的一 样。×× 岁参加科考,在 ×× 人中以 ×× 名通过。有一 次果然落榜了。但每一次的结果正如那位老者所言,一 模一样。

【3】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学海对老者所言深信不疑,他开始相信人生果真是 有上天定好的宿命。一次,学海赴任南京,得知在一座 知名寺院有一位名云谷禅师的长老,为了能向这位长老 请教,他立即去拜访了那家禅寺。这位云谷禅师耐心接待了学海,禅师对学海说道:“难得来一次,是否愿意试试同老僧一道坐禅?” 学海接受了禅师的邀请。云谷禅师惊叹于学海竟然 心如明镜,毫无杂念妄念。

禅师开口说:“施主如此年轻,却未浮现一丝杂念 妄念。我从未见过坐禅坐得如此干净的人,想必施主一 定修行已久。” 学 海 答道:“没有, 我 从 未 进 行 任 何 特 别的 修行。但禅师如果确实看到我没有杂念妄念、心如明镜的话, 我倒是想起了一事。”

“年少之时,曾有一位精通易经的老者找到我,跟母亲说起过我的命运。我就是照着那位老者的预言活 到今天的。我已有妻室,可至今也没有一个孩子。老者 算过我只能活到 53 岁,所以我一直深信自己只能活那么 久。因此我现在对于未来一点儿希望和野心都没有,不 太想我想变成怎样,也不太会想我想做点什么。

我觉得 自己会按照命运的安排,规规矩矩、波澜不惊地过完一 生。大师看我未浮现一丝杂念妄念,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吧。我按照这位老者的预言活至今日,往后也会按照他 所预言的继续活下去。” 学海说完,原本和颜悦色倾听着的禅师突然神色大 变,他严厉地斥责学海:“我还以为你年纪轻轻便修炼 到了绝佳境界,怎料你竟如此愚钝!” 禅师对学海循 循善诱地说 道:“的确,如那位老者 所言,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但你觉得 真的有傻瓜会心甘情愿遵循命运的安排吗?所谓命运, 是可以改变的。人世间存在‘因果法则’,在我们按照 命运的安排生活的过程中,如果存善念,从善行,人生 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存恶念,从恶行,就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这所 谓的‘因果法则’,它在每 个人 的人生中都是切实存在的。”

【4】存善念,从善行

想必学海也是极其聪明的人。他听完云谷禅师的一 番 教诲,深受感动。随 后,他离开寺庙回到家 对妻子 说:“今日,我在禅寺拜见了云谷禅师,他教诲了此番道 理。我决定从今日起,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事情,都要心 存与人行善的善念,并且从善行。

云谷禅师曾教诲我, 善念与善行越多,对自己人生越有益。” 学海的妻子应该也是一位心灵纯洁善良之人,她听 完丈夫所 说,如此回应道:“是吗?只要 你这样想,我 们就一起这么做吧!

从今以后,即使微乎其微,我们也 时刻心存善念、从善行地活下去吧!让我们用一张表把 每天做过的善行都标记出来吧!” 《了凡四训》这本书,写到这里突然换了场景

“喂,儿子啊!你父亲的人 生,其 实 就是 迄今为止 所 说的那种人 生哦!父亲曾在一 个禅寺 拜访过一 位大 师,他教诲我在人生中有‘因果法则’这个东西。

自那 之后,我和你母亲开始了新的生活,即使微小也时刻谨 记心存善念,即使是一丁点也要将这些善念付诸实践。当我们的所思所行改变之后,才有了你的降生。之前那 位老者可是预言过我们这一生都没有儿女缘呢。老者当 时还说我只能活到 53 岁,但如今我早已过了 70 岁还这 么精神。” 这番话,是学海讲给自己的儿子听的。

这就是《了凡四训》的梗概。从幼年直到拜访禅寺之间,学海本来一直按照自己 所 背负的命 运活着。但当他拜访过 禅寺,听云谷禅师 说:“若是在人生各处皆心存善念,践行善事,命运就 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之后,学海便坚持按照禅师 所说的做,于是,命运确实发生了改变。《了凡四训》这本书,讲的就是学海把这些事情 讲 给自己儿子听的故事。

【5】人究竟为何而生?

我遇到这本书的时候,京瓷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 中小企业。那时的经济一片萧条,我不知自己的公司哪 天会倒闭。年纪尚轻的我既要经营企业,又要考虑自己 前途未卜的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此时,我读到了这本书,恍然大悟:“人 生 原 来是 这么回事啊!若当真如此,我就必须按照符合《了凡四 训》所教给我的‘因果法则’活下去。”

我下定决心:“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命运,都 要按照 ‘存善念,从善行’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要为了全体员工的幸福把公司建设得更好,我要 为客户服务而竭尽全力。于是,我不断研发新材料、新 产品,同时不断拓展新事业。因为我带着这样的思考经营企业,也让员工们把京 瓷当成自己的公司而想要把它做得更大更好,所有人为 了公司的发展全力以赴地努力着。

在第五章将更详细的详述,这样努力的结果最终让 京瓷成长为了一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七万多员工的全球 化企业。1984 年创办的第二电电(第二电电株式会社),向 电电公社(现在的 N T T)一家独大的日本通讯市场导入 了自由竞争。

这家公司就是我抱着“想降低大众通讯费 用”的纯粹念头建立起来的。如今,第二电电发展成为 KDD I,早已成长为通过 手机行业的 au 等实现了巨大销量的卓越企业。

最近,我开始参与日本航空的重建工作。“为了日本航 空的全 体 职 员, 为了日本经济, 带 着 ‘利他之心’,带着一颗纯粹之心参与重建。通过 对员 工的意 识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让 业绩急速回升。而 且,这个纯粹的想法吸引来了强大的力量,不仅成功拯 救了原本濒临破产的企业,还让它在全球航空公司中摇 身一变成为了收益最可观的企业。”

在过去八十多年的人生之中,我经历过无数这样的 事情。我相信,这个法则对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是适 用的。世间一切,都源于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以及在这 颗心的驱使之下,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

正如《了凡四训》中所记载的袁了凡先生,若尽可能 心怀善念,身行善事,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十分精彩。而且,心怀善念和身行善事能改变命运,更能使命 运变好。

事实上,在我看来,人生的目的,正是通过怀 善念、从善行来磨砺心灵,使其更美丽。通常,提到人生的目的,人们都会想到去构建自己 的财产、地位、名誉等。但这些东西,无论你拥有得再 多,都没有一个能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事物是永恒的,不衰退 的,那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心灵,也就是我们的“精神”。在迎接死亡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放下在现世 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富,只会带着“心灵”和“精神”踏上新的征程。

如果这么想,我们所活过的人生,其实就是上帝赐 予我们的通过心怀善念、身行善事来磨砺灵魂的时间。把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心灵,在现世 的洪流之中洗涤、磨炼,即使微乎其微,也要将其变为 不含污浊的美丽之物。因此,才会有这么一说,“人生即修行”。

四、利他之心 124【1】人的两颗心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拥有两颗心。一颗是被“独善其身”的利己欲望充满的心。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吃饭, 而穿衣,而居有定所。这些维系生命所必要的欲望,换 言之 就是用自己的本能,“首先考虑自身,独善其身足 矣”。此乃利己之心,人皆有之。利己之心是自私的、贪婪的,但若没有它,人就无 法生存下去,所以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颗“心”,就是“想要助人、善待所有人”的 “利他之心”。

每 一 个人 身上,都同时存在着“利己之心”和“利 他之心”这两颗“心”。其中哪一方所占的比例更大,是 直接影响这个人的人性、人格的重大因素。心灵如何,不仅会影响这个人的品性、人格,还会 在自然而然中改变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我是在观察自己的人生和父母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不指望大富大贵,只想拥有简单平 凡的生活的人。他们一生都在为家人废寝忘食地工作, 对其他人也十分和善。父亲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赢得了深厚的信 任,也让自己的事业得以扩大。他本人对所有事都十分 慎重,安于维持现有状态,但渐渐地周围其他人也会帮 助他。

因此,“稻盛调进堂”才能发展顺利。母亲一向也与人为善,常常被人“纪美、纪美”地叫 着,所以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帮忙。

【2】慈悲不是为了他人

我想到的第一个这样的人,是童年时候住在附近的 新见。在离我家两三百米的地方,新见经营着一家自行车 店。我们一般亲切地叫“新见大叔”“新见大婶”,但两 人并非正式的夫妻。原来,他们二人都是熊本人。原本 有妻室的大叔和从事艺妓的大婶是私奔到鹿儿岛来的。

大叔会修理自行车,所以他们在鹿儿岛开起了这家 自行车店。父亲和大叔偶然相识,并且关系日渐亲近, 自行车店开业的时候父亲好像也去帮了忙。母亲也 对 大 婶 非常和善, 所以大 婶经常来我家做 客。我一直记得,大婶是一位性格爽朗的女性。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乐于助人”的人,并且施恩 从不图报。父母对新见先生的和善,没过多久就回报到了我的 身上。

高中毕业之前,我报考了大阪大学的医学部。在前 往大阪大学参加考试前,新见大婶叮嘱我说:“我妹妹 就住 在 天 王寺。和夫, 你去 找 她 吧!我已经 给妹 妹 寄 过信了,她一定会照应你的。”大 婶说,她的妹妹以前 也是一名艺妓,现在和一名踏实憨厚的泥瓦匠成了亲,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我用所剩不多的钱连续乘坐了普通列车前往大阪。

人满为患的列车在摇摇晃晃之中抵达了大阪站。那天大 婶的妹妹和妹夫一起来车站接我,但由于战后的车站 人多而杂,加之我们互相不知对方的长相,所以根本不 可能找到对方。最后,我一路打听终于到达了大婶的妹 妹在天王寺的家。然后我在大阪大学参加了三天考试。父母一直暗地里关照新见先生。

这份善意兜兜转 转,以新见大 婶 在大阪的妹妹照顾我的方 式,回报到 了身为儿子的我身上。常言道,“好人有好报”,这次自己终于切身体会到 了。父母从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说:“同情心很重要哦!”“要对人善良哦!”但正是他们这种生活姿态的本 身,让我受益良多。

【3】仗义的“小混混”

还有一个人曾教会我什么叫善良,他是我大学时期 的同学。后来,我没有考入大阪大学,进了本地的鹿儿岛大 学工学部的应用化学专业。在当时的同学中,有一个不 怎么来学校的比我大一岁的小混混,因为沉溺于弹珠游 戏而落了榜。

大学期间的我和他完全不一样,是一个“一心只读 圣贤书”的乖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原本我和他是 很难产生交集的。本来关系不怎么好,但有一天,他突 然邀请我一起去玩弹珠游戏。

“稻盛君,你玩过弹珠游戏没?” 我自然是没玩过的。一方面我觉得弹珠游戏很无聊,而且也没钱。我答道:“没,没玩过。” 他接着说:“那我带你去吧!”

于是他带着我来到了鹿儿岛最繁华的街道,进店后 又 对 我说:“你就在我旁边玩,如何?”说 着 递了一些 币给我。我半推半就地玩了起来,但还是觉得毫无乐趣可言。我 平 时 每天 泡 在 图书 馆, 这 时 候 满 脑 子 都 想 着:“好想早点离开这里去学习!”所以根本没有专心玩。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断地输,没过多久他给我的币 就用光了。而一旁的伙伴的币却不断增加,完全看不出要结束 的意思。我焦急地等着,没等多久,就不耐烦地自己先 回去了。

从那之后,他又约过我去玩弹珠游戏,我每次都没 有拒绝,而是跟他去了。大概是第三次的时候,他用积 攒的大量币换成了奖品和钱,带我去了隔壁的大食堂。

在昭和 二十 年 代(1945 年 1955 年), 那是 一 个 像 临时小棚一样的简陋的食堂。那里好像有一种招牌面, 叫“吃惊乌冬”,里面放了两个鸡蛋。对饥肠辘辘的大学 生来说,这简直是豪华大餐。朋友说要请 我吃“吃惊乌冬”。我听闻他的一番好 意,像是被人狠狠敲击了一下头部。热心邀请只知在学校和图书馆之间两点一线地生活 着的死板同学,还自己出钱给我上了一堂“社会见习课”。

当我表现出对游戏不怎么感兴趣之后,他还用自己 赢来的钱请我吃饭。而且他完全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吃完乌冬面就爽快地告别了。因为他做的这一切,那个我曾经看不起的“沉溺于 弹珠游戏而落榜”的他,仿佛突然变得伟岸了起来。

通常,我们把够朋友义气的人叫作“仗义的家伙”, 说的大概就是他这样的人吧。相比之下,我自己呢?人家 付了钱让我玩游戏,我却不耐烦地早早回去了。与他相 比,我冷漠多了。在做人方面,他远比我要强得多。我不禁反思道:“难道我真有这么小肚鸡肠?还好吧!”

那之后的大学生活中,这个人也教会了我很多与人 相处或者玩耍的方式。最近一次同学会上我又见了他一次,我对他说:“现 在我也做各种各样的演讲,那些你教会我的事让我受益 颇多哦!” 我说完,他依旧像学生时期一样带着难以捉摸的表 情笑着说:“当真有此事?”

五、若能再见母亲一面 133【1】怀念母亲做的大酱汤

回想起来,在我一生之中,最早开始教我“做人的法 则”的,最大的老师就是母亲。离开家乡之后 ,母亲的 谆谆教诲在我的体内生根发芽,成为了我巨大的支撑。

遗憾的是,自从 27 岁在京都建立京瓷之后,我总 是繁忙奔波,几乎没怎么重回家乡。但每回去一次,都是一次身心的彻底放松。正如孩 童时期,我总是被母亲无与伦比的爱包裹着,长大后事 业有成的我,也是如此,一回到家就被母爱深深地环绕 着,从容地沉溺其中。

在家乡,只要能品尝到代表“母亲的味道”的米饭和大酱汤,就十分幸福了。母亲的大酱汤是她亲手用味 噌做成的。当事业遭遇瓶颈的时候,只要能喝到母亲做 的大酱汤,我总能涌起无限的动力。父母应该不知道我具体做着什么样的工作。

我虽然 曾经给他们讲过京瓷的新产品和尖端技术,但他们只是 微笑地听着,估计也没有明白我说的内容。当京瓷和我的工作名声越来越响时,开始有媒体去 找母亲采访。

听说,当记者问到我做的产品的时候,母 亲回答说:“我不是很懂。我一般都是对朋友这么解释 的,有一种类似于插入电灯泡的瓷器插座的东西吧,和 夫就是在做那样的东西。” 插座也好,什么也好。

母亲的话虽不够老练,但我 深知,无论说了什么,她都是发自肺腑地为我感到骄傲 和欣慰。父亲内心深处是一个爱操心的人,每次我在事业上 尝试新挑战时,他总是忧心忡忡地说:“真的可以?”但 母亲在这一方面颇有几分刚毅,从来不会说这样的话。

或者像孩童时代一样满怀信心地为我说话:“和夫做的肯定是对的,让他去做就好!” 京瓷逐渐开始走上正轨之后,我在滋贺县建了第二 个工厂。这个工厂也不够用了之后,鹿儿岛县的知事对我说:“能否也来鹿儿岛开一个工厂?”好像是知事听闻鹿儿 岛出身的我在京都创业并越来越成功,希望我也能给产 业稀少的鹿儿岛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

于是,昭和四十四年(1969),我把 京瓷的第三处 工厂建在了距离鹿儿岛市电车一个小时左右的川内市。开始建工厂之前,为了购买工厂用地等,我回了好 几次鹿儿岛。每次回去都想吃母亲亲手做的料理,所以 一定会回家住一晚上,同行的干部职员也一起。大家在 我家的八叠间并排睡觉,有时是四五人,有时是十人左 右。不管多少人,母亲都会高高兴兴地欢迎我们,再给 大家做上一顿美味的料理。

关 于 那 时 候 的 事情, 母 亲 后来 也 这 样 回 答 记 者:“当我儿子突然对我说‘我想要在这里建一个工厂’的 时候,我就跟做梦似的。”这样一位母亲,在平成四年(1992),82 岁的时候 去世了。母亲去世时,正值我事业特别忙碌的时候,经 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母亲去世那天我正在国外出 差,没能赶回家给她送终。

【2】想带母亲去的地方

有时我会梦想着,假如母亲现在依然活着…… 假使母亲现在出现在我面前,奇怪的是,我并没有 什么特别想要对她说的话。只想坐在乡下家里的矮饭桌前,吃上一顿母亲亲手 做的美味的大酱汤和鱼干,就感觉无比幸福。

如果还有机会与母亲同去某个地方,我想一起回一 次家乡鹿儿岛,然后带她去一次柏青哥 店。战争结束后不久,一直拮据的家里也日渐稳定,兄 弟七人长大成人,无需母亲再辛劳抚育。母亲生活中渐渐有了一些余暇,听说手头有零花钱的时候母亲总爱去 柏青哥店。

那时我已经在京都工作了,只能每次在回老家的时 候陪母亲一起去鹿儿岛闹市区的柏青哥店。母亲玩得比我还好,经常得到很多糖果奖品,每每 此时母亲都开心得像个少女。在一本正经的父亲看来,母亲爱上玩柏青哥是极其 无趣的。

工作后,我一直给父亲汇寄生活补贴,母亲有时跟 我 埋怨:“你父亲不给我去柏青哥店玩的钱!”于是我 会悄悄给她一点零花钱。在我看来,柏青哥对母亲来说,是她这一生之中为 了家人鞠躬尽瘁之外,屈指可数的“为自己而活”的乐 趣吧。因为想再目睹一次母亲什么也不担心、开心享受的 模样,我多想能“再一次,再带母亲去一次柏青哥店”。【未完待续】

(注1 根据 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译 者 邓超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标题 为转者 添加)

(注 2本文 根据 稻盛和夫《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译 者 邓超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10月第一版 原版 整理 仅供 学习交流使用 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它问题 敬请与本网联系 根据作者想法 将及时更正 或删除 谢谢合作)

0 阅读:4

田园泥土香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