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黄河系列·洛阳周公庙)

黑风夜话吖 2024-11-18 04:11:31
周公吐哺(黄河系列•洛阳周公庙)

周公庙

“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是周公告诫代替自己管理鲁国的儿子伯禽时所说的话,洗一次头要三次挽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停止咀嚼,为的是接待贤士,唯恐错失国家的管理人才。周公开启了勤政思贤的政治家精神的先河,曹操对此高度赞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文化长廊

周公的天下归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功绩被《尚书》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黄河之盟,牧野之誓,周公手持大钺,为士卒先。商纣王自燔于鹿台后,周武王革殷鼎新,受天明命,分封诸侯,让纣王之子武庚继续管理殷商遗民,派弟弟管叔、蔡叔就近监视。周军回师镐京,但是武王“自夜不寐”,因为西岐离中原太远,一旦有事无法顾及。于是周公向武王建议营建洛邑,这座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塞就是洛阳成周城。

定鼎堂壁画 营建洛邑

“周公恐惧流言日”。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叛周,战火重燃,周公只得再次征战。“既破我斧,又缺我戕。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诗经.豳风.破斧》)平叛后,周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殷商以天命自居,信奉君权神授,每天都在摆弄一些甲骨,向神灵请示汇报,结果走向衰败。让武庚管理遗民,他又流言作乱,自取灭亡。可见天命并不归神。周公以殷为鉴,提出了“天命归德”的思想,他明德慎罚,采取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史称“制礼作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成为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基石,中华文明再无中断之忧。

定鼎堂壁画 周公辅成王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祀洛阳城最早的建造者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拥有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但真正能保留下来的地上古建筑并不多,周公庙是难得的例外。如今周公庙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的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及东西两庑等都是明清建筑。

国槐

大门左侧有洛阳最美古树之誉的大槐树,干枝遒劲,树叶茂盛。周公的礼制给了槐树一席之地,据周礼记载,宫廷外种植三槐,三公朝见天子时可以侯在树下,这时的槐树就有了怀柔之意、公断之能。后人常在门前、院中栽植槐树,祈望子孙位列三公,吉祥如意。

定鼎堂

定鼎堂壁画 周公东征

定鼎堂壁画 分封

定鼎堂主像

明代彩塑 伯禽

定鼎堂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虽为明清建筑,但其加高柱身和山面斗拱的工艺具有辽金风格。定鼎堂青瓦琉璃边,龙凤屋脊,单檐歇山顶,这在地方祠庙中可算较高等级。殿内正面恭安三公像,周公居中,召公、毕公在侧,两旁有周公之子伯禽、君陈的立像,侧壁绘有周公事迹大型壁画。值得一提的是伯禽泥塑,这是一具明代的彩绘造像,通高2.45米,比例修长,饰纹流畅,立于正方形台座之上的伯禽儒雅威严、肃穆庄重,一个谦谦君子的人物形象。伯禽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维修主殿时从壁龛中发现的,发现时双手有所折损,但色彩仍保持完好,为明代彩绘泥塑之精品。

礼乐堂

礼乐堂主像

先祖堂

先祖堂主像

礼乐堂供奉周公及其分封的诸侯,另有石磬和编钟各一组,以此突出礼乐的功能。最后一进为先祖堂,它和东西廊房一起辟为周公史迹展陈室,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孙后代108个姓氏的牌位。

元圣殿遗址

周公庙一侧立有一尊金人铜像,老人名叫磨兜坚,原供奉在元圣殿周公主像的旁边,元圣殿本是周公庙第一进殿宇,其主体建筑今已不存,仅留下石础、石鼓等遗构。相传磨兜坚是周家的仆人,伯禽就封鲁国,周公恐其施政有失,亲写训诫在老仆人的背上,让他随伯禽同去封国,当伯禽在处理公务有违礼制时就随时提醒。伯禽谨遵父教,兢兢业业,治鲁四十六年,鲁国成为礼仪之邦,具备了诞生孔子的土壤。金人背后刻写的“慎勿言”是中国最早的家训:“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诫,无行所悔。”

金人

又见古庙山门上的对联:“扶幼主救乱世创侯卫奇功永生,筑洛邑迁九鼎制礼乐德浩千秋。”周公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彪炳青史。

周公营造洛邑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