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
明正德
高12.4厘米 口径17.7厘米 足径1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直口、方唇、折沿、短颈、圆肩、鼓腹、收底,底下承以三足。炉口呈六瓣葵花形。除了足底和炉外底有一圈涩胎外,其他部分均施白釉。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回纹。腹部满绘缠枝莲纹,三足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中间一双长方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横排款。
青花人物故事图罐
明正德
高28.6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1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罐撇口、束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外撇,平底。通体青花装饰。以弦线将纹饰分为四层:颈部绘灵芝云纹;肩部绘云肩纹,其内绘折枝花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图主题纹饰,一面为三老者对弈图,另一面为四老者山间闲谈图。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边饰。砂底无釉。
青花海水江崖应龙纹三足炉
明正德
高27.5厘米 口径27.9厘米 足径28.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口部残缺,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无釉,下承以三个兽头形足。中心开一圆孔。肩部两侧各置一铺首。腹部绘三条应龙,上下腾飞,笔触生动。间绘祥云朵。近底处绘海水江崖纹。
造型古朴庄重,胎体坚致,画风豪放,殊为难得。
这件大香炉上面也是被残断之后被锯掉的,它应该还有颈部和盘口,跟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大香炉的造型差不多。晚明以前,佛前供器流行三贡,一个香炉加一边一个花瓶,到了明代晚期、清朝则流行五贡,一个香炉、一对花瓶、一对烛台。这个香炉是三贡之一。
青花缠枝牡丹纹缸
明正德
高24.6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22.6厘米
1987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缸唇口、深腹、平底。缸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卷草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口沿下自右向左以青料署楷体“正德年制”四字横排外围双长方框款,外底无釉。
该部分展柜背景图所展示的传世故宫博物院藏的和1987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的正德青花龙穿莲枝纹渣斗的对比图
这种渣斗有时候叫尊,在正德时期烧制得特别多,除了青花之外还有矾红、黄地绿釉、白釉等,大小也都差不多。这种青花的特点是内外都画图,这时候装饰开始变得繁缛,成化、弘治时期很少内外都画图案。展出了一件故宫藏的,对比展出的则是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因为青花散掉了没烧好,所以把它砸了。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渣斗
明正德
高12.1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8.4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渣斗撇口、阔颈、鼓腹、圈足外撇。内外口、颈部和外腹部均满绘龙穿缠枝莲纹,足部绘如意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渣斗
明正德
高12.5厘米 口径15.8厘米 足径8.5厘米
1987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渣斗撇口、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通体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青花龙穿花纹始见于明代宣德朝御窑青花瓷器上,以正德朝御窑青花瓷器上最为流行。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渣斗
明正德
高12.1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8.4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渣斗撇口、阔颈、鼓腹、圈足外撇。内外口、颈部和外腹部均满绘龙穿缠枝莲纹,足部绘如意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梨式执壶
明正德
高11.8厘米 足径6.1厘米
1987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壶体呈梨式。直口、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颈、腹之间置曲柄。外壁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流和柄上绘卷草纹,圈足外墙绘如意头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青花如意头纹净水碗座
明正德
高14.1厘米 口径7.1厘米 足径12.5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此为佛前供器净水碗的座。敛口、束颈、直腹、阔底、圈足。外壁青花装饰。口、颈部和腹部均绘不规则半圆和圈点纹,腹部镂空。足部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净水碗座原系清宫旧藏,晚清时曾被置于重华宫内。
这件净水碗座,不是一个完整的器物,佛前贡水时要用碗盛着清水来供佛,这个碗有时候不是直接放在桌上,有一个底座,把碗搁在上面,碗足正好搁在底座的窝那儿。这种净水碗清代也很流行,有大有小。(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