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湖北一位老师含泪发了一篇文章,讲述一位40岁老师、学校教务副主任侯老师,从不迟到早退的先进,为赶下午第一节课,出交通事故殒命的事,引发数百老师网友破防,留言230多条。
所有人都想不通:明明上午上完2节课就能请假去办事,为什么非要等到中午放学才走?“考勤标兵”的称号像紧箍咒一样箍着他——副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他“从不迟到早退”,号召所有人向他学习。可讽刺的是,侯老师用命保住的“全勤”,最后只换来学校2万元抚恤金,连工亡都算不上。教育局火速调来新老师补缺,一切如常,只是再也没有领导提“向侯老师看齐”了。
评论区瞬间炸锅。“学校中你是一块砖,家庭你是一片天!保重自己!”,“干好本职工作,弹性上下班,莫让形式主义泯灭了人性……”
学校的考勤制度有多僵化?一位老师吐槽"十几年前,一个高中老师,为了参加周日晚上的例会,骑摩托车撞死了。工亡都不给认定,有关部门说不是上班时间。”
侯老师的悲剧撕开了学校管理的遮羞布。明明国家提倡“弹性上下班”,可有些学校领导就是死磕打卡机。老师早上6点到校盯早读,晚上10点查完寝才能走,坐班时间超14小时,比996还狠。有老师吐槽:“学生放学后,领导还要查岗看你在不在办公室。我们在教室改作业不算‘坐班’,必须回工位对着摄像头才算数!”
更荒唐的是制度背后的双重标准。侯老师出事后,评论区有人质问:“校长自己开会迟到半小时没人管,普通老师迟到5分钟就扣钱?”另一条高赞评论说穿了真相:“领导要的不是教学质量,是听话的考勤数据!”
可数据能换来什么?一位退休教师的话扎心了:“年轻时拼命干想评职称,退休才发现那些奖状就是废纸!倒是高血压、颈椎病跟我一辈子。”
制度越僵化,反抗越隐秘。有老师传授“生存智慧”:“领导查岗时把外套搭在椅子上,假装去上厕所。”“教案可以抄去年的,省下时间操场遛弯。”更精明的早就摸透规则:“周一把一周的坐班时间全打上卡,后面几天爱来不来。”
但这不是老师们的本意。一位班主任留言让人心酸:“我也想下班后家访,可学校规定坐班必须待在办公室。家长晚上9点打电话,领导说我‘非工作时间沟通’不算工作量。”当弹性空间被掐灭,老师只能变成打卡机器。就像评论区那句灵魂拷问:“到底是管学生还是管老师?”
侯老师的悲剧不是孤例,而是整个教育行业困境的缩影,那些会议签到、手写教案、班级群截图、点赞转发……无一不在诉说学校管理形式主义的隐痛。
写在最后
学校不该是冰冷的数字牢笼,而应成为照亮人性的火炬。当侯老师用生命为“全勤”买单,我们不得不直视那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裂痕:对生命的漠视、对创造力的压制、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校长们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是要培养“守规矩的提线木偶”,还是塑造有温度的灵魂工程师?
制度的僵化,往往源于校长们对“控制”的执念。那些精密计算的考勤表、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教师困在“坐班”的牢笼里。可教育从来不是机械重复的工作,它需要灵感迸发的瞬间,需要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当老师们困在各种形式主义管理措施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教师的创造力,更是教育本身的灵魂。
改革势在必行,但比制度更需革新的是教育理念。与其用考勤机丈量教师的忠诚,不如用学生的成长评判教育的价值;与其用考勤监督教师的行踪,不如用信任激发教师的潜能……当教育回归“以人为本”,当管理充满人性温度,教师才能从“坐班机器”回归“灵魂导师”,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明灯。从此刻开始,让教育回归本质,让生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