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消防车和救护车赶到现场,人们才知道:15岁的初二学生小林(化名)在家偷偷做化学实验,结果操作失误引发爆炸。医护人员拍下的画面里,他满脸是血,衣服被炸得破破烂烂,眼睛和肚子伤得最重,好在抢救后保住了命。
追问细节。试剂哪来的?应急管理局只确认了“在家做实验”,但没公布具体材料。家长是否知情?网传邻居透露小林父母平时忙工作,孩子常一个人在家鼓捣瓶瓶罐罐,当时家里只有一位老人。学校教过化学吗?教育局回复初二还没开化学课,小林纯属“自学成才”。
网友吵翻了,该骂孩子作死,还是夸他有勇气?支持派:“我小时候也拿洁厕灵+84消毒液制氯气,现在成了化工工程师!不能因噎废食!”反对派:“在居民楼玩爆炸物就是害人害己!家长监护失职必须重罚!”神评论:“建议学校考试加一道题:在家做实验炸了楼,该打120还是119?”
但家庭毕竟不是专业实验室,孩子偷偷在家做实验,家长真拦得住吗?
2013年8月,山东某地15岁少年小齐中考后在家中做实验,炸坏了家里的玻璃,吓坏邻居,所幸自己没有受伤。2022年6月,台湾省桃园市一18岁高中毕业生在家做实验引发爆炸,家里的窗框都被炸到一楼,自己受伤。类似案例表明,青少年的好奇心,家长拦不住。
学校能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非常遗憾,不少学校实验课还在“纸上谈兵”,初中课本上有教学生制取氧气,但很多学校怕出事,连酒精灯都不敢让学生点。结果就是:学生理论考满分,实操连试管都不会洗。小林这类“野路子”反而更敢动手。
买化学试剂容易吗?很不幸,唾手可得,笔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硝酸铵”,就有两家店铺,标着“实验试剂”“实验科研”。不需要任何资质证明,就可以下单购买。
130多年前,诺贝尔在自家后院研究炸药炸死亲弟弟,但那时可没有15层居民楼。现在孩子想做实验,要么冒着炸家的风险,要么只能看视频过瘾。怎么办?
当然不能因噎废食,出了几次事故就不让孩子探索。教育部都在出台文件,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未来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家长也要看到实验对培养孩子理工科素养的重要性,积极支持。
其实,真正的科学实验,只要使用符合标准的器材,按照规范操作,出安全问题的概率很小。按照这个思路操作,还是可以给孩子们一个较好的实验环境。
解决孩子们做实验难题的,首当其冲应该是学校,学校在开齐开足实验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满足孩子们探索的需求。青少年宫、科技馆可以在节假日时间对中小学生开放。
如果还有孩子愿意在家里做实验,建议请老师列出危险实验清单,由家长掌握。家长网购实验器材时,尽量和老师取得联系,把好实验器材关。孩子在做实验时,家长最好参与或旁观,做好各种监护措施。
写在最后
当求知本能与安全保障形成制度性共振,少年们的探索能量自会流向安全的河道:学校需让实验室成为科学启蒙的主战场,科技馆青少年宫可以作为节假日补充,家长要化身探索路上的同行者。毕竟,创新人才培养不是用禁令筑起玻璃罩,而是该用规范托起火种,这才是教育对创新火种最好的守护方式。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