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放学太早无人接送,建议小学延至6点半放学!”深圳家长的一则留言,彻底点燃了评论区。(源自广东广播电台,触电新闻等媒体)
事情很简单:双减后,深圳学校开启延时服务到下午6:00放学,家长觉得6点还是太早了。这个消息直接捅了马蜂窝,评论区瞬间炸锅。
有人直接开怼:“有些家长需要的不是几点放学,他需要的是不花钱,然后需要为他量身定做一套作息时间。”“教育法明确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六个小时,现在按照个别家长要求已经延时了,真不知道个别家长到底是如何一种特殊人群?”
更狠的评论直戳痛点:“说白了,就是想让学校老师当免费保姆!”
这场争论撕开了中国教育的矛盾:家长的育儿便利需求,到底该让谁来买单?
评论区吵翻天:谁在牺牲,谁在甩锅?双职工家庭的痛是真实的。孩子下午6点放学,家长6点下班,但通勤时间往往让接娃变成“不可能任务”——总不能让孩子在校门口苦等半小时。
小学生很无辜。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深圳小学生早上7:30到校,如果延时到下午6点半,在校时间长达11个半小时——比成年人上班还累。“这样只顾家长利益,不考虑孩子感受,只会让他们厌学!”
教师很崩溃。事实上,深圳教师早已不堪重负。一位小学班主任曾透露:课后服务让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每天很晚回家,老师自己的孩子也没人接送。
提建议的家长只考虑自己接送便利,没考虑孩子长时间在校的疲惫、老师默默承担的压力、学校的管理重担。说简单点,就是个别家长想将育儿成本转嫁给教师。
好在宝安区教育局回应明确: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至18:00止,特殊情况由学校妥善安排。
这句话点破了核心矛盾:当家长要求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本质是让学校承担“看护”职能,而这早已超出《教育法》对学校的定位。
事实上,学校老师已经额外承担了太多服务:牛奶订购、校服订购、医保宣传、假期巡河防溺水、分发校园餐、照看午睡、延时服务……老师的精力被琐事牵扯,教学反倒成了“副业”。
这恰恰戳中痛点——解决育儿难题,不能只压给学校。企业弹性工时、社区托管中心、政策配套补贴,这些才是治本之策。
学校可实行弹性延时,“能接娃的4点走,要托管的6点半接,各取所需不行吗?” 山东潍坊已试点“分层延时”:低年级托管到5点,高年级到6点,教师轮班并发放补贴。
社会力量也可“接盘”。上海部分社区推出“学生驿站”,由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托管孩子,政府购买服务;杭州有企业试点“接送假”,允许家长灵活调整1小时工作时间。
写在最后
这件事提醒我们:家长应避免将“接送难”简单归咎于学校,可通过社区托管、弹性工作申请等解决;学校要严守政策红线,对课后托管等需求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合作,避免过多侵占老师精力;有关部门需细化家校责任清单,减少模糊地带。
评论区一位网友的话值得深思:“养育是全社会的事,别让老师和娃扛下所有。”
家校合作需建立在 “责任明晰、相互尊重” 基础上。学校应回归教育本质,家长需承担育儿主体责任,政策需明晰家校边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而非“家长甩锅,老师背锅”。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没人接送花点钱让机构接送咯,我们这边四五百一月,还有晚餐吃,不想吃的两三百,我觉得蛮好的,一天就十块这样。
没必要嘲笑,毕竟有很多双职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