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方献夫是西樵人,那年途经丹灶孔边村,才知道,这位被后人与石(石肯)乡的梁储、石头乡的霍韬一并称为“南海三阁老”之一的方献夫是广东南海丹灶孔边村人,但他与西樵山有很深的渊源。
南海丹灶孔边村
孔边村内方献夫纪念馆
方献夫(1485年-1544年),字叔贤,号西樵。方献夫是遗腹子,天资聪颖,读书特别勤奋,20岁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在他的官宦生涯中,深谙为官之道,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经历三进三退、三起三落,即他三次称病请辞回乡,三次得到皇帝应允,又三次起诏重用。
甚至他还被攻击,在朝恃宠放恣,也导致了他最后一次上疏引疾回乡。
方献夫经历了弘治、正德、嘉靖三代为臣,官至吏部尚书,曾任内阁首辅,人称“方阁老”。
此外,方献夫在理学研究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正德年间任吏部员外郎,当时王阳明还是主事,他职位比王阳明要高,二人常一起论道。他感慨王阳明的圣人之道,于是拜他为师,是正式行了拜师之礼的。
正德十二年间(1517年),三十三岁的方献夫首次告病退隐,他是将阳明心学带到岭南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西樵设石泉书院讲学十多年,与湛若水创办的云谷书院、大科书院,霍韬创办的四峰书院等一起,开岭南理学学术之风气,使西樵山成为岭南理学的发祥地。
石泉书院也成为了岭南传播阳明学说的中心。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更认为:“岭海之士,学于文成(指王阳明)者,自方西樵始。”
现代仿建石泉书院
坊间还一直流传着他与西樵山的传说。
话说方献夫告老还乡,隐居西樵山。朝廷要给他食邑封地,这封地怎样划定呢?就是让他站在西樵山最高处三天内向北(家乡方向)望,所望到之处即为他的封地。
方献夫尊旨上山,结果连续三天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
于是朝廷再以另一办法定封:即皇上御赐木鹅一只,涨潮时让方献夫在官山涌放下御赐木鹅,让它随河水向北飘流,在哪里停下就定封到哪。
于是方献夫让家丁将木鹅在河边放下,并跟踪木鹅流向。谁知家丁放下木鹅不久,在一树荫处坐着就睡着了,当他猛然醒来时发现木鹅不见了,沿河寻找也找不到。
方献夫闻讯亦大惊失色,丢失了御赐木鹅是欺君之罪。
于是加派人马沿途搜寻,却一无所获。正着急上火之时,忽闻一家丁来报,在西樵山的天湖处,两个小男孩拿着木鹅在玩。
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这两个小男孩就是南海沙滘村的何维柏(明朝名臣,后官任南京礼部尚书)和何维椅两兄弟,他们随家人来西樵山探亲,在山下河边看见一只木鹅被岸边的水草杂物搁住了,就拾了当玩具,拿到天湖上玩。
西樵山天湖公园
于是,朝廷将天湖封给方献夫为食邑,世代沿袭,数百年来,天湖的租用者都向孔边方家交租。
直到现在都广为人们喜爱的西樵大饼,为方献夫所创。
一天早上,方献夫起床盥洗完毕,如常准备用餐,岂料早餐迟迟未上。原来厨子起床迟了,面团才发酵好,还没开始做点心。
方献夫急着上朝,时间来不及了,于是命厨子在面团中加入鸡蛋和糖揉匀,做成一个大饼子,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饼子烤好,他拿着饼,匆匆上朝去了。
到了朝房,方献夫拿起饼子和着清茶吃,饼子松软、甘香可口。同僚们都被饼香吸引,问吃什么饼。方献夫故乡情浓,脱口而出:“西樵大饼”。
下朝后,方献夫命厨子,做了几十个大饼,分给同僚享用,众人啧啧称赞,就这样西樵大饼名扬朝中。
后来,方献夫称病请辞回乡,在西樵山设石泉书院讲学,将制饼方法教给村民。
广东四大名饼之一的西樵大饼流传至今,由于大饼形如满月,有花好月圆的好意头,成为西樵人嫁娶、探亲和过年过节的必备礼品。西樵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