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控股二冲港股:累亏近80亿研发占比走低AI概念成效几何?

号猪猪 2025-01-15 03:45:17

来源 | 毕读财经

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的触角已经悄然伸入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智能手机中的语音助手,到物流运输、乃至自动驾驶汽车,处处都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发挥的力量。在医疗健康领域, AI也正在改变疾病的诊断方式、治疗方案的选择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运作模式。在这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中,2024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控股”)借助对AI技术的深入应用,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试图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新的故事。

头顶“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的光环,微医控股曾在三年前尝试过赴港IPO,可惜无疾而终。如今三年时间过去,这家一度深耕“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初创公司,想要仅靠大火的AI概念突出重围,仍然要率先摆脱财务上的挑战。

01

三年累亏近80亿

微医控股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它以挂号网的身份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起步,专注于为医院提供就医流程优化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人们对便捷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微医控股逐渐转型成为一家连接患者与医生的在线平台,提供预约挂号、在线咨询等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传统就医体验。这一阶段的成功,为微医控股积累了大量用户资源和技术经验,也奠定了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地位。

2015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微医”,并成立了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创了在线诊疗、处方流转、医保在线支付等新业态,实现了线上线下诊疗一体化。此后,微医控股开始探索AI技术的应用,试图通过智能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2024年3月,微医控股宣布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攻坚医疗大模型,全面切入AI赛道,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AI驱动的价值医疗服务生态系统。

切入AI赛道后,微医控股的市场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23年按收入划分,微医控股已经是是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收入为10.24亿元,市场份额为10.6%排名第一。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微医控股已于数字医疗平台上连接约11500家医疗机构及约31.8万名医生。

由于市场地位超群,微医控股的业绩状况也水涨船高。根据最新招股书内容,2021-2024上半年,微医控股的营收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18.63亿元和18.18亿元,收入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24上半年,公司营收相较上年同期猛增107.3%,实现翻倍式增长。

但在飞速增长过程中,微医控股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营收比例失衡状况。招股书中显示,微医控股的主要业务包括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其中,2021-2024上半年,AI医疗服务的收入分别为2.28亿元、6.28亿元、10.24亿元、14.4亿元,这部分营收占比呈现逐年增加,分别为23.7%、45.9%、54.9%、79.2%。也就是说,到2024上半年,微医控股AI医疗服务单一业务营收占比已接近八成。

除了营收结构失衡带来的业绩风险,微医控股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2021-2023年,公司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22.69亿元、37.82亿元、14.01亿元,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13.54亿元、8.17亿元、5.05亿元。2024年上半年,微医控股持续经营业务亏损4.3亿元,经调整亏损为1.28亿元。

三年半时间里,微医控股累计经营业务亏损达到78.82亿元,即使是经调整亏损,也高达28.04亿元。对于一家立志通过科技创新改变行业的企业而言,如何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确保财务健康,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微医控股能否找到平衡点,将直接决定它未来的命运走向。

02

巨额亏损下仍坚持派息

需要指出的是,这已经不是微医控股首次冲击港股IPO。早在2021年4月,微医控股就曾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试图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员。彼时,正值互联网医疗受到热捧之际,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等同行纷纷成功上市,市值一路走高。

但是同处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微医控股,或许是缺乏一点运气,首次IPO尝试并未如愿以偿,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公司未能迎来聆讯。三年后的今天,微医控股再次站在资本市场的门口,带着全新的AI故事卷土重来。

而巨大的亏损缺口或许是公司急于IPO的关键所在。

自成立以来,微医控股累计完成了13轮融资,吸引了腾讯、红杉中国、高瓴、启明创投、友邦保险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与背书。这些融资不仅为微医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在业务合作、资源对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年中,除了2022年底获得的一笔由山东省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超10亿元战略融资外,微医控股似乎鲜有大规模融资活动。长时间没有新的大额融资,对于一家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不小的财务压力。

更让人费解的是,尽管看似缺钱,微医控股却屡次发生巨额派息。根据公开资料,微医控股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派发了高达20亿元和9.24亿元的大额股息,甚至由于现金储备吃紧,截至2020年已宣派股息中尚有1850万元待支付。

然而,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47亿元,按历史数据计算,几乎无法维持正常运营一年。同时,剔除优先股发行产生的赎回负债后的流动负债尚有25.8亿元,其中未偿还贷款3.65亿元,现金流状况十分紧张。

显而易见,高额派息对如今公司的资金状况来说并不友好,如果说管理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馈早期投资者,缓解他们对公司长期亏损的焦虑情绪,那么结果可能是只有少部分股东受益,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并无益处。此外,所有IPO前投资者均获授予若干特殊权利,其中包括赎回权。如果公司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相关权利将自动恢复,因此公司录得大额赎回负债。这意味着,微医控股急需通过IPO筹集资金来解决迫在眉睫的资金链问题,一旦IPO失败,等待微医控股的,将是更加严峻的现实。

03

AI概念成效几何?

在面临巨额亏损、亟待IPO的当下,微医控股新一轮的资本故事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从AI医疗切入,似乎为这家公司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但是当我们深入探究微医控股的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后,不难发现资本故事背后的重重疑虑。

公开资料显示,在报告期内,微医控股营收占比最大的AI医疗服务,毛利分别为600.1万元、882.4万元、2255.7万元、1994.1万元。相比之下,在线问诊、线下医疗服务、企业会员及其他服务等数字医疗平台业务毛利分别为1.87亿元、2.04亿元、1.9亿元、0.96亿元。能够看出,虽然微医控股努力想将公司定位向AI方向靠拢,但归根结底,其本质与诸多已上市数字医疗企业并无明显差别。

与此同时,对于一家宣称依靠AI发展的企业来说,微医控股的研发投入并不算高。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1亿元、2.13亿元、1.22亿元和0.41亿元,营收占比分别达到32.22%、15.57%、6.55%和2.26%,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之下,同期销售及营销开支却远高于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6.2亿元、4.8亿元、2.9亿元和1.1亿元同期营收占比分别为64.45%、35.09%、15.57%和6.05%。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如果一家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市场推广而非技术创新上,那么它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来支撑所谓的“AI医疗”愿景?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数字医疗企业以及众多头部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布局AI赛道,试图抓住这一波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但正如几年前元宇宙概念兴起时那样,当所有玩家都涌入同一个热点领域时,真正的价值创造往往会被稀释,而这个概念究竟是炒作还是具备真正的商业价值,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对于微医控股而言,虽然公司强调自身的AI属性,并构建了包括AI医生、AI药师、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在内的多项应用,但这些应用大都是基于第三方提供的大型基础模型建立,无法完全掌控底层架构和技术更新。从长远来看,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将使微医控股难以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结语:

虽然微医控股试图以AI医疗为核心讲述一个吸引人的资本故事,但在巨额亏损背景下,失衡的营收结构、不断减少的研发投入以及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打了折扣。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评估这些因素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微医控股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仅仅拥有美好的愿景是远远不够的。

*声明:毕读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0 阅读:0

号猪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