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职场天才或者资深人精,是想不出也看不懂贾谊的金点子的

采蓝说历史 2024-09-30 16:16:39

很多年前,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于湖南以“屈贾之乡”自称为荣感到深深的不理解!屈原还好说,他毕竟是古代的楚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湖南以其为文旅名片多少还说得过去。可是贾谊呢,这个仅仅活了33岁的河南洛阳人,仅仅在湖南长沙暂居了三年,为何会对历史和湖南留下如此之大的影响呢?

慢慢地,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终于也对贾谊这个少年天才的理解更进一步了。这位少年英才确实是配得上所有赞誉的,历朝历代的文人政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各种版本的教材课本无不争相引用其著作,确实是实至名归的。《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被整理成《治安策》)等和《吊屈原赋》、《鵩鸟赋》,无不是精品中的精品。一句话,这位大咖是文政双优的文人大咖。

那么,了解上述这些整体印象就代表读懂了贾谊这个人了吗?不可能!思想、文字、韬略、规划这些东西其实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应用场景而被真正充分理解的。所以,要真正读懂贾谊,必须要先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当中去,要去先读懂他的背景、市场、环境。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名臣,他侍奉的皇帝是西汉初期颇具智慧、颇有仁义的明君汉文帝刘恒。

刘恒这个皇帝在历史上非常有辨识度,他是以一个傀儡皇帝的身份上位的,然后一辈子不温不火地温水煮青蛙,很好地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代帝王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历史久负盛名的一代明君。

但是,汉文帝这一辈如此举重若轻地把一手开局并不好的牌面打出了最佳效果,真的只是依靠他个人的天赋异禀吗?显然不太可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若没有贵人相助,单靠单打独斗是会成就有限的。汉文帝的贵人团中,最关键的一个便是本人的主人公贾谊。

咱习惯性地先上结论:贾谊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是汉文帝的最高水平的企业顾问!

贾谊尽管一辈子只活了33年,但他像后世的雷锋同志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大汉服务当中去,时刻紧密地团结在以汉文帝为核心的国家命运周围,给文帝提了很多建议,包括“重农抑商、倡导儒家、不忍匈奴”等等,是大汉王朝未来很多年都在吃他红利的总设计师、总架构师。

唐代诗人李商隐甚至因为汉文帝没能全盘采纳贾谊的政见,打抱不平地写了一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刺汉文帝有贾谊这么好的参谋、秘书却不知道人尽其才,而去搞点怪力乱神的花花道道。这一点尽管有点错怪了汉文帝,但贾谊在历史中的分量也是可见一斑的。

那么,贾谊这个天赋怪究竟有多么难得一遇呢?咱们就不紧不慢地从汉文帝继位那个时代节点开始慢慢来给大家解读吧!

众所周知,汉文帝是被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军功集团当成工具人选拔上位的。这就导致大汉的皇权和相权产生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谁愿意当傀儡?你全家都是傀儡!

但是常言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时的汉文帝确实是势不如人,所以也只能端正态度,对军功集团无限示好,来维持大汉政局的表面稳定。这一点,咱们还是要夸一夸汉文帝,他确实有大局观,不像很多其他的老板,为了让自己过上权力瘾,不顾企业的死活而全面挑起内讧。

每天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签字盖章但并无任何实权的汉文帝,内心之中自然是不甘的,所以他是必须要快速寻找破局的突破口的。因为在权力游戏之中,孙子当久了,也许你就真的成了孙子了。

可是,汉文帝当时的真实处境是什么?外有匈奴势力的屡屡挑衅、索拿卡要;内有军功集团和刘姓诸侯王爷的各自为政、尾大不掉。他自己因为当年被吕雉吕阿姨打压得过紧,再加上代国本身也是资源匮乏,当了代王那么多年,不敢也没能培植出什么嫡系势力。典型的底子薄、日子难。

这个时候,也就到了颠覆我们正常认知的时候了。我们很多人是不是觉得汉文帝就是一个性格谦和、无欲无求的厚道人?其实大家仔细去想一想,在刀刀见血的权力游戏中,一个没有任何血性的人可能坐得稳皇帝宝座吗?汉文帝当上皇帝之后,其实就立马主动出招了。

一方面他对军功集团、刘姓王爷的既得利益予以承认和妥协以便安抚好他们;一方面他迅雷不及掩耳地把自己仅有的几个心腹宋昌、张武、薄昭等人安排到关键岗位上去了。主打就是一个和气牌。但这并没有完,聪明的汉文帝也意识到了,打破既有僵局必须要借助外力,得引进外来势力来稀释既有势力的权重,此消彼长之下,自己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汉文帝上位不久,就推行了人才海选活动,大面积给朝廷引进新生力量,贾谊便是这个时候进入朝堂的。

贾谊是河南洛阳的少年天才,年纪轻轻便成为了洛阳人心中的骄傲。所以,当汉文帝搞人才海选的时候,洛阳的部门经理为了讨新老板汉文帝的欢心,就毫不保留地把贾谊推荐上去了。

在职场中,像贾谊这种得益于某种特殊形势而被推荐上位的青年才俊,其实一般是要经历严格的考验期的,老板是不可能照单全收的。你的背景调查、忠诚度考验、真才实学验证……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贾谊完成得很好,很快就成为汉文帝的侍中,也就是机要秘书。

事实证明,汉文帝确实没看错人,贾谊这哥们是一个各方面都过硬,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这哥们忠于岗位职责,不停地给汉文帝各种提建议、出点子,从经济到民生、从司法到国防,反正就没有这哥们发表不了意见的领域。关键是,这哥们不因人废事,他提意见不会根据汉文帝的个人喜好或者个人心情来变通调整的,主打就是一个保质保量、无怨无悔。

这个时候就到了前面说到的要给汉文帝正名的时候了!汉文帝和贾谊因为站位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层面自然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尽管他知道贾谊提的很多意见都是对的,但并没有采纳。为啥呢?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呗。这玩意就跟现在不是所有发现任何病情就要立马上手术台一样嘛!比如谁都知道不能惯着那帮野蛮无理的匈奴人,但是大汉当时的情况真的允许去挑起战争吗?

贾谊是给汉文帝治病的主治医生,而汉文帝身上的病症很多其实就是军功集团那帮朝中大臣,所以没过多久,贾谊就成了朝中势力的攻击对象。

汉文帝尽管平时已经足够小心谨慎地保护着贾谊,但奈何军功集团的攻势太猛,为了贾谊的人身安全着想,汉文帝虚晃一枪,把贾谊贬到了当时还比较偏远的长沙国当国相。孩子,远离漩涡去茁壮成长吧,等你更为强大的时候,再来帮朕平息风波吧。贾谊和长沙的渊源就是这么来的。

三年后,汉文帝觉得风头已过,又重新把贾谊召回朝廷了。

但是,贾谊这么多年过去了,身上那股子猛劲却是一点都没有消减,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国家大事各种点炮、发声。于是再次逼得汉文帝将他调任到梁国为国相。这里要说一下,梁王是当时诸侯王的第一序列(梁王刘武就是典型),梁国相也基本上就是下一任总理的后备人员(晁错即是如此),所以汉文帝对贾谊的保护和期待都是没有问题的。

汉文帝十一年,时任梁王刘揖入朝时坠马身亡。职业忠诚度极高的贾谊主死臣忧,心里过不去这个坎,没过多久也就郁郁寡欢而死,享年33岁。从而,也给历史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遗憾。但也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各种遗憾,历史才显得格外的凄美。贾谊之后,再无贾谊!

在贾谊的一生中,给汉文帝和大汉王朝下过很多著名的诊断书。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过秦论》、比如“以厚德怀服四夷”、比如对匈奴的“三表五饵 ”之术、比如《宗首》、《藩强》、《权重》中的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比如《大政》、《修政》中的利民安民民本思想……这个棒小伙堪称西汉最强金点子生成器。

但是,老易今天要讲的却是他另外两个让人拍案叫绝的金点子:一个名叫“列侯之国”,一个名叫“众建诸侯少其力”。这两个金点子要是大家能够彻底领悟了,堪称掌握了两大职场大杀器,实为当官施政、破局解难的必备良药。

先说第一个“列侯之国”。“列侯之国”是啥意思呢?望文生义,自然就是对那些分封诸侯说,你们的封地在哪里就赶紧到哪里待着去,都不准挤在京城了。

汉文帝二年冬十月,下诏: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干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也无由教训其民。

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上面把原文放出来了!注意人家汉文帝和贾谊不是搞一刀切,而是分两步走。具体给大家翻译一下:我听说古代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大家各自经营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皆大欢喜了。现在大家都有封地而搁长安扎堆不去经营,搞得给朝廷税赋和自己所需的供给都要劳民伤财来长途运输,再说封地的子民也没人去教化,这太不合适了,大家赶紧回家吧。个别同志因为暂时在总部任职或者被皇室诏令必须留在长安,也必须派自己的继承人回去打理封地。

这一招的有啥讲究呢?就是官方取消各位诸侯的驻京办,从分封的初衷、诸侯的职责、运行的成本各个维度跟你们讲道理,让诸侯们赶紧回家去各司其职。

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还会觉得这是一招“纵虎归山”的昏招。这就牵涉到我们对权力游戏中结党营私的认知层次了。结党的关键和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权力资源的紧密捆绑和任意流通,也就是权力网络的密集度问题。

刘邦得天下后,那帮被封侯的老兄弟为啥都不愿意衣锦还乡去自己的封地坐享荣华富贵?因为自己的封地有可能比京都长安更繁华吗?有可能比京都长安更加信息流通吗?长安是天子脚下,啥风吹草动自己都是率先知道的,周围也都是一帮老兄弟,资源、服务、基础建设这些更是首屈一指,这才是自己的宜居之地呀!

也正是因为刘邦那帮老兄弟都不愿意离开长安,丰沛功臣才慢慢融合成为了所谓的“军功集团”,没有融合哪来的集团嘛!这帮革命老干部功成名就之后,在太平盛世逮空就一起聚个会、喝个酒、联个姻……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小圈子了。大家本就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战友,然后我儿子又娶了你家闺女,我家闺女有家给了你家侄儿,你亲家也是我亲家,我的部门有你家的子侄,你又是我家后辈的直属领导……这关系,其他人还分得开、插得进吗?

咱以后会详细介绍军功集团平定诸吕之乱的具体过程,为什么吕雉临终之前已经把相权和军权都夺回去交给吕禄、吕产了,军功集团还能迅速消灭吕氏家族呢?其根子就是军功集团的资源和信息触角无处不在,人家信息集中、资源集中、利益集中、关系集中,想干啥都能找到自己人。

还记得汉文帝继位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宫廷卫士敢不让汉文帝进宫呢?然后这点小事汉文帝必须要惊动周勃呢?这都是细思极恐的地方,军功集团的权力触角无处不在呀,就连一个小小的保安岗位都是我们的自己人,所以,你汉文帝以后要老实点。

朋友们,现在明白军功集团为啥叫军功集团了吗?因为人家这帮人无论你从谁身上入手、把谁拿掉,人家永远都能保证打断骨头连着筋。举个例子,你汉文帝今天以反贪的名义把我曹参家的小子拿下了,没事,因为大汉纪委工作是陈平家负责,咱家小子从轻发落,然后再到周勃家负责的部队找个岗位……你汉文帝初来乍到,咋去破这个局呢?

所以,关键时候,还得看天才贾谊的。贾谊这一招“列侯之国”一经祭出,效果极其明显。大量的军功元老被遣回封地,军功集团扎堆结党的逻辑基础就被瓦解了,信息和利益纽带就被掐断了。

我的封地在东北,你的封地在海南,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我俩还能有啥交集?还能做到啥资源和信息共享?还能做到啥利益和命运捆绑?请大家记住,关系的变现永远只有一条高效途径,那就是频繁和畅通的相互交流。你家有个牛叉亲戚,但一辈子都没来往过一两次,毛用都没有!其实商业上也是这个逻辑,你的好资源流通不起来,就是一文不值。

当然,贾谊这一招“列侯之国”也不是没有BUG,比如那些回到封地的诸侯,也会在自己的封地去重新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的,也就是立小山头。但是这个问题的量级和影响是被几何级数降低了。你坐拥几个郡立小山头,让你去立嘛,你还想凭借几个郡就掀翻整个国家?咱现在没能力和机会动你,等你家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再收拾你可以不?反正只要你们这些诸侯不能随心所欲地抱团取暖、互通有无,中央朝廷要动你就是各个击破、降维打击。

现在大家明白贾谊这一招“列侯之国”的逻辑恐怖了吗?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你无法抗拒的理由给你做逻辑减法,堵死你们的流通渠道、掐死你们的勾结枢纽,让你们去自然衰老你。

关键是,吃了暗亏的军功集团还不能因此翻脸,因为汉文帝和贾谊做得是有理有据、无可争议的。封你们当独立分公司的总经理,也允许你们独立经营,你们不去经营管理说得过去吗?再说,汉文帝和贾谊在明面上是在给你们放权呀,人家啥也不干涉地让你们回家当山大王,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一招的效果有多好呢?军功大佬周勃在长安的时候,那是谁见了都得低头的超然存在,汉文帝在退朝的时候都要“目送之”。赶回封地之后呢?“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为啥呢?他信息不灵通了,不知道中央什么时候会搞他的事了嘛!周勃后面恐惧到了什么程度呢?见到一个朝廷使者都得认真考虑一下人家是不是过来搞他事的。这就是效果。

明白了吗?要削弱一个人的实力,最直接的办法不是莽撞地去硬碰硬,想办法逼他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就能立竿见影。

说完“列侯之国”后,必须要轮到“众建诸侯少其力”了。

说到“众建诸侯少其力”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提起它的衍生产品——著名阳谋“推恩令”,大家是不是立马就熟悉了呢?

这个金点子的核心在讲什么呢?其实还是在释放反向思维的威力!大汉上下其实都想集权,可是诸侯们早已抱团了,汉文帝想集权不就是集个毛线?所以咱得学会反向思维,咱以弱者身份想完成集权,就先的学会帮既有强者完成分权。

给既定强者分权有两个直接好处,一是防止既定强者在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想再进一步;二是把自己集权的阻力化整为零了。

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主要内容便是,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老诸侯王死后,将他的封地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各个儿子。

这么做,有啥不可抗拒的威力呢?我是皇帝,是天下人的父母,我希望雨露均沾,让更多人享受到大汉福利,这没问题吧!你们可以因功封侯,别人也可以呀!你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你的家产,你的其他儿子也应该有继承权呀!你不接受,你和你的嫡长子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你们想吃独食;但是只要你一接受,任何诸侯都难逃“地尽嗣绝而止”的最终宿命。

这一招的威力因为在后面的“推恩令”上还会详细讲解,所以就不多说了。总结起来就两点:一是削弱你的实力来克制你的欲望;二是用利益分割去分割你的情感关系。

各举一个例子!

第一点、某诸侯一开始是封地一万户,他大抵是不会也不敢谋反篡位的。但是在他们家的日积月累之下,他们家的封地到了十万户、二十万户了呢?他们家会不会有人站出来谋反篡位呢?真的很难讲!因为人的欲望永远是跟实力成正比的。

第二点、某部门有一笔丰厚的奖金,但如果这笔奖金根据公司制度就是归部门长和某一个指定骨干的,这个部门的其他人会咋样?都会去讨好这个部门长和那个有分配权的骨干,以求分点残羹冷炙。但如果公司明文规定只要是这个部门的人,人人有份。部门的其他人对部门长和那个有优先分配权的骨干是啥心态?敌对和戒备心态,他们担心你们会私吞他们的利益。人的利益关系远比情感关系更牢靠。

在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指明方向之下,汉文帝将代国分为代和太原二国,封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同时恢复梁国,以皇子刘择为王。刘襄革命牺牲后,他的齐国也被分为了齐、城阳和济北三国。分别由刘襄的儿子刘则和刘襄的两个兄弟刘章、刘与居继承。分赵国为赵和河间二国,原赵王刘遂不变,立他兄弟刘辟强为河间王……齐王刘则死后,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都分给了刘肥这一支的子嗣。刘友死后,赵国也被一分为二,大的给长子,小的给少子。淮南国在刘长死后被一分为三,成为了淮南,衡山,庐江三国。

朋友们,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联手也打不赢半血的中央朝廷,其实根子就在这。试想一下,如果汉初那七个异姓诸侯王联合去打刘邦,那会是什么结果?

而且,贾谊这个人做事,分寸把握得相当好,做啥事都会留有余地的。比如“众建诸侯少其力”就会遇到特殊情况,有些诸侯没生出儿子来或者感觉命短来不及生儿子呢?你中央若要说他没有继承人就把他的封地充公,这也会使得一些诸侯会狗急跳墙的。所以,贾谊便相当体面、大气地规定,这样的诸侯遗产朝廷不会占为己有的,照样会封出去的,只是封给谁就是皇帝说了算了。换汤不换药,但确实照顾了诸侯们的情绪。

仅仅讲了贾谊的两个金点子,相信就足以让绝大多数的人对贾谊这个政治天才肃然起敬了。因为这种信手拈来却能用对症下药、庖丁解牛的人性洞见力和解题观察力,确实是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发生在一个二、三十岁年轻人身上的。结合汉文帝实施他这两个金点子的时间(文帝二年),他提出这建议的实际年龄不超过24岁,真是太恐怖了。

关于贾谊身上的智慧,大家可以自行通过其他方面去挖掘。下面咱要讲学以致用的重点了——如果你在职场之中被下属架空了,该怎么办?以下一定都是职场小白所理解不了的。

第一步,学汉文帝去不动声色稳住局面,避免打草惊蛇,但千万不要试图退居其次去融入他们那个既定圈子。请记住老易说的,任何核心利益圈子都是强烈排外的。你是很难融入其中的,你这么做只会让你不可挽回地流失更多话语权和权威性。

第二步,烧很多锅温水,把所有的青蛙分别放到各自的温水当中去,切断他们在一个锅里加肉吃的渠道。这有点类似于审讯手段之中的隔离审问味道。总之,得减少他们私下凑一块的一切机会,尽可能斩断他们的所有私下联系。现在通信便捷,就从信息之外的硬通资源入手。

第三步,帮他们去立小山头,越多越好,把利益分配的管子直接插到底层。不让这帮人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机会。要相信在利益冲突之下,所有的交情和盟约,最终会慢慢变得一文不值。要有敌人的小弟也可以成为你的直属小弟思维,别太拧巴,谁给你当小弟不是当?端掉这些不听话的小弟再说。

综上七千余字,也不知道我是否把天才贾谊两个金点子讲明白了?但真的希望各位读者朋友看完之后能有所感悟和收获。这么直白、透彻的文章,真不一定会经常写,原因大家都懂!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