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为何伐纣,你知道这段历史吗,真相并不像你想的那样

夕颜为谁舞 2023-08-07 09:47:03

“武王伐纣”的故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一位是周武王,一位是姜子牙,另一位则是中国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位昏君,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以德制人,谁输谁赢。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那场战争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趁着商君们发兵东夷,朝中无人,将商君们的种种恶行公之于众,立下为天行道的誓言,率领四万五的子民,向朝歌发起了进攻。而商朝的纣王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所以他并没有畏惧这些,而是调集了七十万军队(大部分都是奴隶),向牧野镇发起了进攻,准备给周武王一个下马威,让他见识一下什么叫“王”。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有史以来,最让人难以相信的一幕发生了:七十万大商军队,竟然在开打之前,全部朝着朝歌城冲了过去!

传承五百年的商国,就这么覆灭了,想象中的大战并没有发生,反而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叛变!在过去的数千年里,这件事情被传得沸沸扬扬,周武王被认为是明君,商纣王被认为是昏庸之君,而七十万大军的叛变,更是被认为是叛变。用正义来对付邪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顺理成章”之后,总会有一些隐情,七十万大商军队的叛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其中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诡异意味。

要说这是一种诡异的艺术,就必须要理解奴隶的本质。在奴隶制的世界里,他们只是一个被奴役的奴隶,他们没有任何的自由,也不会做出有任何的反抗,他们只是被他们的子孙后代强行灌输给了他们而已,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你要记住,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早的草根阶层对其进行了抵抗,直到800年之后,也就是秦末期。如果非要说黑奴引起混乱的话,也只有罗马时代的斯巴达会这样了。而且,斯巴达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吴广陈胜起义之后,也就是一百三十年左右。因此,在殷商末期,也就是奴隶制最鼎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支奴隶军队,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

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就是“胶鬲”。提到“胶鬲”,许多人也许会忘记它的名称,但实际上,我们在高中的教材里就已经认识它了。《孟子》中有言:“舜发田者,傅说之于版楼,“胶鬲之于鱼盐者、管夷吾于士者、孙叔敖之于海者、百里奚之于城者”中的“鱼盐”二字,指的就是这两个人。孟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诉他们,他们出身卑微,却能奋发图强,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鼓励他们“以德服人”。实际上,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牛角”。江苏扬州的“盐宗”祠堂中,有三个“盐宗”,一个是人造制盐的开山鼻祖夙沙氏,一个是垄断制盐的开山鼻祖管仲,还有一个就是贩卖制盐的开山鼻祖——胶鬲。

(管仲,夙沙氏,胶鬲,黄帝)

从古至今,盐商无一不是巨富之辈,更何况是他们的老祖宗,说他们“富可敌国”也丝毫不夸张。打仗最需要的就是财力,当时商纣王征战东夷,消耗巨大,国库一天不如一天,周文王便推荐了一位叫“胶鬲”的人给他。对于商朝的周天子而言,这一次,他得到的巨大的财产,就像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作为回报,商朝皇帝赐给他一个“公子”的爵位。不过,不要忘记,这位老先生还在为周文王效力呢。周文王离世之后,武王登基,距离覆灭大商,只差最后一步。商纣王曾派遣兄弟微子、胶鬲带领使者到周国去。正是在那次拜访中,周武王与他交换了秘密情报,说服了魏紫,答应魏紫继承他的爵位,给他一个三等爵位,还把运城的盐湖分给他,让他去开发地方的盐业。胶鬲一回来便立即展开了攻势,并且顺利地派出了数名精锐将领前往东夷境,周武王出兵攻打朝歌城时,所以他才会“临阵倒戈”。

前面和后面两句“顺理成章”,一句是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一句是以“术”为中心的军事,你认为那句话更贴近真相?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儒学一直盛行,他们相信,“仁”就是“仁者无敌”,“正”就是“邪不胜正”,但他们没有考虑过如何对抗“邪恶”、“不仁”的问题。然而,事实常常是,面对“不仁”与“邪恶”,“仁”与“正”,都有千疮百孔的伤口。光谈观点,不谈方法,这似乎就是我们一贯所提倡的,更谈不上什么旁门左道,所以,一旦到了生死关头,就会有很多慷慨激昂的口号,年轻气盛的热血,盲目的冲动,但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是否认可这一点,其实是关乎一个国家走向的问题。事实上,认可这件事,并不妨碍周武王的睿智,恰恰相反,在他拒绝这件事之后,反而会显得周武王是个伪君子了。只可惜,数千年来,我们对“仁者无敌”的幻想,对“邪不胜正”的幻想,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误导。

0 阅读:622
评论列表
  • 2023-09-19 23:10

    错别字太多了

夕颜为谁舞

简介:夕颜为谁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