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夏朝姒廑吗,他的一生是否辉煌

夕颜为谁舞 2023-08-10 09:26:58

大夏之主,名为姒廑,也叫‘顼’,也叫‘胤甲’。中华古代王族的十三代皇帝。他的爷爷是大夏王朝十代王姒泄,他的父是大夏王朝十二代皇帝姒扃,他的叔叔是大夏王朝第十一代不降。

他是夏王最小的一个,生于大夏四十年(约公元前1778年),生在京城老邱皇宫。他的父亲姒扃在位时,曾把他送到了现在的故都,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偃师市的东北方。到了最后,有一个人在争夺王位,那就是第十一代夏王姒不降,他最小的一个儿子,也就是姒孔甲。父皇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他召入宫中,指派他处理国事,也是为了培养他在朝堂上的权势。这一点,他深得父皇的器重,于是借着这个机会,与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官员和权贵攀上关系,笼络更多的人,拉帮结派,为自己的登基铺路。

夏朝的第12代王姒扃,在帝扃21年(癸酉年,公元前1728)离世。由于他在世时并未确定王位的接班人,故而在他去世之后,朝堂上的官员们在如何接班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司孔嘉有治国之才,加上他是先帝的直系亲属,应该选他为皇帝。但是大部分官员都持不同意见,他们觉得先王已经把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亲哥哥,那么亲哥哥去世之后,就应该由自己的亲哥哥继承。姒孔甲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很清楚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想要成为一方霸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一来,他可以让自己的哥哥,对自己放松警惕,将来在朝中也能受到重视。二是能在文武百官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这一举动,不但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赞赏,就连他的哥哥,也是大喜过望。

就这样,他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将这一年(公元前一七七二年)定为皇帝的第一年。登基后,他第一时间就册封了自己的兄长姒孔甲为丞相,负责朝中的军事决策。帝廑元年(一七七七年),夏王对国都的古老感到不满,提议迁都,这件事在朝中引发轩然大波。大夏帝机六年(辛未,公元前一千九百一十),第七位王姒杼将都城迁到老邱,至今已一百八十多年,从未迁移过都城,其人早已适应了这片福地,对都城也有了很深的情感,故而谁也不肯迁移都城。姒廑登基后,觉得老邱的都城年代久远,城墙狭窄,宫殿建筑破败,并不适合作为一国之都。他盯上了洛水以西伊水边的一个小镇,不理大臣们的意见,命人在这里建立新的王都。从四面八方抽调了数万名工匠、仆役,又从各个国家筹集了大量的钱财、粮食、材料,足足花了三年时间,这座行宫才终于建成。

武帝三年(公元前一千七百二十五年),他命令把都城迁到西河(现在河南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因为易河在洛水的西边,所以被称为西河)。不过,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大部分都不愿意离开老邱,俗话说,家有其乡,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方,早已适应了这个地方。现在也没有什么灾难,何必迁移?大家都在等待,没有人愿意带头搬家。眼看着文武百官和百姓还在犹豫不决,他就下了命令,凡是率先迁移的人,文武百官都会得到提升,而那些文武百官,也会得到减免。逾期不迁的,革除其官职,贬其为民,贬其为奴,其家产亦被充公。君王之令,不可违抗,弱肉强食,百姓们只能无奈的迁移,更有不少老人和妇人,对家乡的思念,发出了凄厉的哀嚎。所有人都在心中诅咒着这个新的国王。甚至有人猜测,莫名其妙的迁都,意味着他们夏后氏,将会迎来一场浩劫。

或许是因为迁移国都触怒了上苍,又或许是因为民众的谩骂。自从他搬到了帝都,天灾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竹书纪年》中说:"武帝登基时,住在西河上。"天上有恶鬼,十日并起。”所谓的“天上有恶鬼,十日并起”,那是古代人凭空想象出来的。相传,唐尧时天有十轮太阳,尧让羿射手将九轮太阳打下来,留下一轮太阳照耀苍穹,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天空就会重新变得晴朗起来。不过,九颗被击杀的太阳并没有死去,而是隐藏在大地之下,监视着这个世界,一旦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君王在统治,他们就会轮流出现,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他刚刚迁都,就遇到了一场千载难逢的干旱,无数庄稼被烧死,无数河流被烧成了焦炭,无数生灵都在猜测,这是不是老天爷派来祸害人族了。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的“十日并出”纯属虚构。“十日并出”是君王暴虐的表现,没有道义的君王如何能够持久?大夏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了。

帝廑十八年(公元1710年)昆吾氏作为一个贵族,迁移到了许地。昆吾氏为颛顼后裔,以“己”为姓氏,颛顼传人,曾有六个儿子,长子曰“己”,受封于“昆吾”(今天河南濮阳市),所以被称为“己”。昆吾氏在夏朝算是较为强势的一个部族,同时也是夏后氏最主要的盟友。在同一年,昆吾氏一脉因为种种原因,便由黄河北迁到了黄河南迁至许地(今天河南许昌市)。武帝二十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在百姓的唾骂下,一病不起,他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宣布,将皇位传于其子姒覃。他五十一岁登基,在位时间为二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于皇帝二十年去世。长眠于西河王城郊,王号廑,追封夏王后,追谥为‘帝’。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