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开始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代表新兴阶层的革命者,与代表封建王权的保守势力进行斗争,还有革命者内部的斗争。各方势力来回博弈,一下是立宪派占据上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一下又是共和派占上风,试图将法国建立成为共和制国家。在这些权力斗争的过程中,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权力秩序逐渐在法国确立起来。法国大革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01
法国大革命的序幕:从巴士底狱到君主制的终结
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终于1792年9月20日法国君主立宪制的终结。尽管攻占巴士底狱的象征意义远超实际战果——战斗仅持续数小时,监狱中仅有七名囚犯——此举却标志着革命的开始。
拉法叶侯爵,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法国英雄,成为巴黎国民卫队的指挥官。让·西尔万·巴伊,曾担任国民会议主席,成为新政府即“巴黎公社”的巴黎市长。财务专家内克尔再次上台,尽管他拥有民众支持,但在政治上未能力挽狂澜。
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未能意识到起义的严重性,甚至在日记中记下“今日无事”。得知巴黎的消息后,他对新政权作出让步,同意将国民自卫军的蓝白红三色旗定为法国国旗。然而,保守贵族不满王室的让步,部分逃亡,部分叛乱。
巴黎的暴动迅速蔓延至全国,其他城市建立了国民组织,农村地区发生了烧毁地契的“大恐慌”活动。革命至此,王权已无法有效管理法国。接下来的几个月,法国的实际权力逐渐过渡到民众手中。
1789年8月4日,国民制宪议会颁布《八月法令》,废除封建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和教会收取什一税的权力。8月26日,颁布《人权宣言》,确立法国人民在自由、财产和参政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经济危机加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中谣言四起。法国妇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要求王室停止对制宪议会的干预,并要求路易十六搬回巴黎。10月6日,国王从凡尔赛宫搬到巴黎杜伊勒里宫,正式承认国民制宪议会,君主权力被削弱。
随后,立宪派和保皇党在议会争夺权力。1790年6月,制宪议会废除贵族头衔,没收教会财产,宣布法国教会由国家管理。国王出逃事件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威,民众呼吁废黜国王。
1791年9月3日,《1791年宪法》制定,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路易十六威信扫地,无实权。法国君主失去权力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组成联军攻打法国,引发“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
1792年7月11日,议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号召保卫国家。借此机会,巴黎人民掀起共和浪潮,发起反对君主制的运动。8月10日,攻占王宫,拘禁国王、王后,推翻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02
吉伦特派的兴衰:法国大革命的转折点
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即“吉伦特派统治时期”,标志着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吉伦特派,代表工商资本家利益,其成员广泛参与雅各宾俱乐部,支持雅各宾社会运动,但与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存在明显差异。在吉伦特派的领导下,法国宣布实行普选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宣告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诞生。随后,法国国民议会在次年决定处决前国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的命运自其被推上断头台起便争议不断。1989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将其处死是悲剧,但不可避免。”尽管革命者和巴黎市民将路易十六之死视为胜利,但此举随即给法国带来灾难。1793年,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因恐惧革命波及自身,对法国进行军事干涉。
在对外政策上,吉伦特派持排外立场,主张以武力解决与欧洲君主国的冲突,但实际上无力抵抗外来军队。这一无力感最终导致巴黎人民在5月31日至6月2日发动了革命期间的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并建立了雅各宾专政。这一转变不仅是政权的交替,更是法国大革命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03
恐怖统治与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的第三阶段
法国大革命的第三阶段是一段充满血腥与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现代对法国大革命批评的主要焦点,特别是针对雅各宾派在此期间的极端行为。
雅各宾派,以其激进主义而著称,曾与吉伦特派共同执政,但其激进立场远超后者。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雅各宾派领导的起义导致吉伦特派领袖被捕,雅各宾派夺取了政权。
掌权后,雅各宾派以国家名义剥夺了公民权利,实施恐怖统治。众多法国人被诬以“反革命”罪名,送上断头台,包括化学家拉瓦锡和革命领袖布里索等。这一恐怖政策引发了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和保皇党在多地的武装叛乱,使得法国社会陷入恐慌。
为巩固政权,雅各宾派颁布三项土地法令,使广大农民得以分期购买土地,赢得农民阶层的支持。同时,公布了法国第一部共和制宪法,但由于国家局势紧张,该宪法未能实施。
1793年底至1794年初,雅各宾派在军事上取得胜利,驱逐了外国军队,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然而,雅各宾派内部的斗争加剧,温和派领袖丹东主张停止恐怖政策,而激进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则坚持恐怖统治。最终,罗伯斯庇尔在内斗中胜出。
恐怖统治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对,雅各宾派逐渐在法国孤立无援。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势力秘密组成“热月党”,并于1794年7月发动政变,推翻了罗伯斯庇尔的统治。
“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的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大革命狂热时期的结束,也预示着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权力秩序的确立,法国大革命由此进入最后阶段。
总而言之,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开始,法国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革命前期是一个狂热的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革命开始到立宪制终结的时期,吉伦特统治时期,以及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权力秩序逐渐确立起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