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富士康做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决定:尽量减少向印度派遣中国大陆籍员工,转而派遣中国台湾籍员工。而对于印度而言,其种种举措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莫迪上台执政以来,印度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并积极吸引海外投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印度不断修订相关法律,给予外国企业更为优厚的政策待遇。然而,尽管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付出诸多努力,却依旧收获了“跨国公司坟墓”的称号。究其原因,印度政府时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决策,这些决策严重阻碍了外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即便外界有心助力印度的工业发展,也往往是有心无力。

以苹果公司为例,随着中国大陆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苹果公司出于成本考量,同时也为了迎合美国政府打压中国的政策,一度考虑将生产线迁至印度,期望未来苹果产品都能在印度制造,从而大幅削减生产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苹果公司逐渐意识到,仅仅将组装线迁移至印度远远不够,还必须将一大批配套工厂一同迁往印度。更为关键的是,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严峻问题。无论是苹果的组装厂还是零部件供应厂,都需要从海外调配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程师,才能在印度顺利建厂并投入生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在生产苹果手机方面拥有长达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工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都极为出色。

而印度尽管拥有14亿人口,但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仅工作时缺乏时间观念、纪律性差,还时常举行罢工活动,导致劳动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富士康原本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计划从中国大陆派遣大量经验丰富的成熟工人前往印度,对当地工人进行指导和培训,帮助印度建立起完善的生产体系。然而,富士康在实施这一计划时遭遇了巨大的阻碍。自2020年起,印度大幅收紧了对中国人的签证政策。这种收紧政策的影响极为广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偌大的印度竟然只有一名中国记者。印度对记者签证的审批流程繁琐复杂,层层设卡,使得许多记者一旦回国,就难以再次获得签证返回印度。在旅游和商务签证方面,印度同样管控严格。

如今,印度发放给中国公民的签证数量锐减,仅为过去几年的近1%,这直接导致许多正常的商务考察活动无法开展。由于无法获得签证,大量中国大陆的技术工人无法前往印度进行生产指导,富士康无奈之下,只好考虑先派遣中国台湾籍工人前往印度,因为相对而言,获得前往印度的签证难度稍低。但即便如此,由于可派遣的人员数量有限,印度的工业发展在近年来依然进展迟缓。 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一方面,印度渴望吸引外资,希望外国企业在印度建厂投资;但另一方面,当外国企业在印度取得一定收益后,却面临着资金无法汇出、高管被逮捕、银行账户被冻结,甚至被要求将股份转让给印度企业等诸多问题。

这种营商环境,让众多有意投资印度的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印度在对待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签证问题上,表现出的不配合态度,也充分显示出其对自身工业发展的阻碍。如果印度继续保持这种态度,未来还能否顺利为苹果等企业进行生产,实在令人怀疑。 也正因如此,无论印度发出多少次邀请,马斯克始终不为所动,坚决不在印度设厂。马斯克深知印度市场背后的复杂与风险,其决策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在吸引外资和推动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