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仅差最后一步,听到敌方将领名字,陈毅惊道:你再说一遍

同巍聊历史 2024-05-27 10:26:45

1949年5月26日,我军前进的脚步被迫停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与自来水厂之前,与驻守在此地的青年军230师陷入对峙。

此时,距离解放上海只差最后一步。

杨树浦是国军残部的最后一个据点,有8000多名士兵仍在抵抗。

按理来说,我军只要一冲锋,很容易就能拿下杨树浦,为何没有立刻行动?

根本原因在于我军解放上海实行的是以保护为主的策略,若是强攻,势必免不了一场恶战,一旦当地的供水供电系统遭到破坏,几百万上海居民该如何生存?

这是底线,除非迫不得已,不能触碰。

军长聂凤智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司令员陈毅,陈毅一时间也没有想到两全其美的方法,眉头紧皱问道:

“现在指挥230师的是谁?”

“副师长许照,原来的师长已经跑了。”

陈毅元帅

听到这个名字,陈毅的双眉瞬间舒展开来,一脸惊喜道:

“有他在我就有方法了,不过在此之前需要找到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他和许照、陈毅又是什么关系呢?

上海局势

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后,长江防线几十万国民党兵力很快便退至上海,意图阻挡我军继续前进。

奇怪的是,蒋介石一改以往稳坐幕后的形象,竟然亲自来到上海进行督战,还带来自己两个儿子。

他召集上海的官兵进行讲话,称一定要把上海打造得铜墙铁壁一样坚固,必要时采取“焦土政策”,不能留给解放军一块完好的土地。

上海这块大肥肉,如果自己得不到,绝不能便宜解放军。

他激励全体士兵道:“失败只是暂时的,胜利最终只会属于我们!”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对此战十分重视,大有同全体士兵共存亡的决心。

然而,在蒋介石身边共事的人知道,这只是一颗烟雾弹。

他对此战的败局早有预感,因此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上海,而是海峡对岸的台湾。

聂凤智将军

如果不回到上海,他如何能够放心地将金银财宝运往台湾,这些财富不仅是他的心血,更是“东山再起”的资本。

同样,如果不带着自己的儿子,这出戏又怎么能让世人信服?

蒋介石的阴谋只有国民党军方高层的几个人知道,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在老蒋的指示下,派嫡系部队护送他前往台湾。

驻守在上海的士兵们收到的指令是,务必死守6个月,“以待国际形势变化”,即使守不住,撤离之前也要把上海搬空、烧光、炸毁。

汤恩伯收到的指令是,上海守不住的话,保存军队核心力量,尽快撤往舟山。

当时,驻守在上海的国军有20多万人,市区内外遍布钢筋水泥碉堡,数万颗地雷静默以待。汤恩伯高调宣称:

“现在的上海就是攻不破、摧不毁的斯大林格勒第二。”

彼时,“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振奋着国人,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成为解放上海的主力。

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历史和人文价值都很丰富,且人口众多,工厂密集,显然并不适合强攻的策略。

为减少战争对上海的伤害,毛主席特意叮嘱,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更要政治进城 。

陈毅明白主席的良苦用心,立刻与副司令员粟裕等人商讨进攻策略。

经过商讨,摆在第三野战军面前的有三条作战方案。

第一个是围困国军,但是上海临水,城内还有600万居民,我军不可能坐视不管,因此这个方案并不可行。

第二个是把上海城区作为突破口,从国军防守较薄弱的苏州河南岸进攻。此方法可行,但当地百姓和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进攻一定会对老城区造成破坏。

第三个是将国军引至远离老城区的地方进行作战,但需要突破敌军重点防御的吴淞一带,免不了需要几场恶战。

没有过多考虑,陈毅敲定第三个作战方案。

毕竟,目前作战的目标不仅是要消灭敌人,更要保全城市,争取人心,而我军战士最不怕的就是硬碰硬的攻坚战。

解放军的努力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向上海外围发起进攻。

按照原计划,三野第十兵团将在今天分两路向吴凇、宝山方向发起进攻。87师261团1营副营长刘飞率尖兵连先行进入浏河镇探明情况。

浏河镇位于江苏太仓东部,是江南地区的出海要津,成为打响上海战役的第一枪。

奇怪的是,国民党好像对浏河镇并不重视,只派一个加强营守在镇外进行偷袭。

刘飞在发现敌军的踪迹后,迅速进行反击,没有花费太多力气就成功占领此地。

二十九军紧跟其上,轻松渡过浏河,攻下嘉定,继续向前推进,却在月浦遭遇敌军的顽强抵抗。

月浦北靠长江,东邻吴淞口,敌军把它视为吴淞、宝山防御阵地的西大门,在此煞费苦心,不仅构筑层层相护的防御工事,还让“国军第六大主力”52军镇守此地,准备充足。

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看着在月浦街前平坦的空地上,耸立起来的各种大小的“坟包”,内心十分不安。

但由于时间紧急,月浦街前外围还埋藏着地雷、竹签、铁丝网等多达七、八层的防御障碍,我军将重心放在进攻线路上,一时间没有发现异常。

陈毅与叶飞与

直到战斗开始后,这些“坟包”才露出真面容,竟然也是碉堡!

大碉堡和四处分散的“坟包”构成一个密网式的无差别射击区域,几乎没有死角,这让我军进攻的战士们暴露无遗,伤亡惨重。

叶飞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果断下令停止猛插猛打的运动战打法,采用近迫作业攻坚战术,对于这些碉堡逐点逐段进行炸毁。

战士们重整旗鼓,重新规划进攻路线,步步为营入侵敌方阵地,虽然进攻缓慢,但成效显著。

在其他兵团的配合下,叶飞抓住时机,对敌军最后盘踞的月浦东南高地发起猛攻,战士们前仆后继,厮杀声不绝于耳。

最终在两个小时全歼敌军,月浦攻坚战取得胜利。

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我军在苏州河岸遇到困境。

彼时,敌方51军依托北岸的高楼大厦顽强抵挡,我军空有几十门大炮却没人敢用,战士们几次冲锋,都被居高临下的弹雨打退。

原因无他,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内作战一律禁止使用重武器。

27军军长聂凤智亲临前线,面对这种棘手情况,他脑海中响起陈毅司令员的话:

“要做好在瓷器店里打老鼠的准备!”

前线指战员都是从死人堆里拼出来的战士,这种束手束脚的打法不可避免地引起大家的不满。

“我们踏着兄弟们的血走到这里,什么重武器都不能用,太憋屈了。”

聂凤智理解战士们的心情,当即同大家开会道:

“我跟大家一样,十分爱惜战士们的生命,大家跟我一样,十分爱惜人民的生命,这两者是一致的。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在军长的点拨下,战士们很快明白过来,对于解放上海也更有信心。

聂凤智想到,既然硬攻有难度,那么就打心理战,主动劝说敌军将领起义。

上海地下组织立刻行动,很快敲定由海关税警大队长王中民前往策反。

王中民一路绿灯来到敌军司令部,见到刘昌义时大吃一惊,51军军长竟然已经更换。

他将错就错,顺势与刘昌义进行谈判。但刘昌义性格多疑,扬言只有亲眼见到陈毅的亲笔手令后,才能起义。

时间就是生命,起义大事不容有失。聂凤智急中生智,模仿陈司令员盖了一个假章,刘昌义一见“手令”,马上率部投诚。

随后,聂凤智在汇报工作时将此事一一告知,陈毅不仅没责备他,反而哈哈大笑道:

“真是胆大包天,连我的主都敢做,不过这事干得不错。”

《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为了顺利拿下杨树浦,陈毅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其实就是蒋子英,许照在国民党陆军大学上课时的教授。

蒋子英是位爱国主义者,听到自己能为和平解放上海做出贡献,当即表示愿意前往说服许照。

相熟、敬重之人的劝说往往更有力量。

更何况如今大局已定,许照知道自己的坚持不过是浪费时间,毫无作用,于是最终选择了一条民心所向的道路,率领队伍退出水电厂。

5月27日,上海宣告正式解放,水电、工厂、学校仍在井然有序地运行,可谓是“战争的奇迹”。

解放军战士将入城纪律绘成图片,挂在背包上,一边行军一边学习

上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这场战争,从此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背后也离不开我军战士铁一般的信念和纪律。

早在渡江战役之前,陈毅就亲自主持并制定《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他在丹阳对部队进行集训时强调,当地老百姓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可能对我军并不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给他们一个“见面礼”。

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野战军不仅不“野”,还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主席收到这份守则后,十分满意,当即批复8个大字: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战士们虽然对这些公约和守则都能理解并遵守,但有一条守则引起了大家的普遍讨论。

“不入民宅,那我们要是生病进去借点水也不行?”“特殊情况,下大雨也不能进吗?”

大家的讨论陈毅都看在眼里,任何困难都能想方法克服,唯独不扰民这条铁纪律,坚决不能打破。

解放军严守纪律,不扰民,露宿街头

解放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上海市民清晨打开家门,会看见马路上全是以天为被地为席的解放军战士。

为了不影响当地的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战士们并不在市区买东西,他们的饭菜全是从郊区送过来的。

有百姓心疼他们,主动往他们碗里加饭菜,战士们死活不肯,其中一位大妈一边流泪一边生气道:

“我就没见过你们这样的部队。”

当时在邮政大楼工作的苏联摄影师看到如此纪律严明的解放军,不禁感慨道:

“炮火打到上海,但这栋楼没丢失一封邮件,没损毁一件设备,没遗落一份档案,真是战争的奇迹。”

一幕幕场景让市民们感动不已,这份“见面礼”十分真诚,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结语

从“上海很复杂,我们都不大懂”到“上海是我家”,为了尽快稳定上海,重建上海的辉煌,我党训练的5000多人接管部队及时跟上。

上海战役历时16天,我军战士成功做到“不仅军事进城,更要政治进城”。

上海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同时,也有7612名战士牺牲在上海的土地上。

为了祭奠牺牲的战士,陈毅决定在在上海战役打得最悲壮的高桥和宝山战场,建造烈士陵园,让烈士安卧于此地,亲眼见证上海的荣光。

1954年,陵园建成。上海首任市长陈毅来到墓地写下“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的碑文。

既饱含着自己作为司令员对牺牲战士们的无限怀念,又表达出市长对人民功臣的深情褒奖。

-END-

【文|祁䄂】

【编辑|长庚】

27 阅读: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