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小说《红岩》火遍全国,也让主人公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家喻户晓。
但是对于江姐后人情况,却很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身为江姐的独子,彭云十分优秀。他沉迷学术钻研,做出不少研究成果,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名誉。
但是人们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争议的焦点在于,彭云前往美国工作之后,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按道理,身为烈士后代的彭云,应当是在学成后回归中国,更好地报效祖国。
关于这个决定,他也十分愧对于牺牲的母亲,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完成她的意愿。
90年代末,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已经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却满是遗憾地对记者说:
“母亲的遗愿,我只完成了一半。”
他为何定居美国不曾回国?又为何说自己只完成母亲的一半遗愿,那另一半遗愿是什么?
战争胜利,得知身世1946年,彭云出生,自他有记忆开始,就随着母亲谭正伦和哥哥东躲西藏,经常接触的只有舅舅谭竹安。
此时的小彭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躲避,只知道母亲说他们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磨难,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坏人。
母子三人隐姓埋名,奔波辗转。生活再困苦,谭正伦都没有抛弃过彭云,甚至为了更好地抚养他,将自己的大儿子送去亲戚家。
有母亲在,一切困难都能解决,小彭云已经习惯依赖谭正伦。
1949年11月,重庆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解放,彭云跟着其他人一起在大街上欢呼庆祝。
欢欢喜喜地回到家中,母亲就告诉她了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消息:
“你不是我的亲生儿子,这回解放了,我带你去找你的亲生父母。你的母亲是革命英雄,她叫江竹筠。当年为了保护你的安全,才将你交给我。”
说完还没等彭云完全接受这则突然的消息,就开始收拾行李。
当时消息闭塞,江姐夫妇隐姓埋名参加革命,自从孩子交给她之后,双方就断了联系。
她担心暴露身份,一直不敢打听二人消息。对于江姐夫妇,她也只是知道两人长期在重庆活动。
母子二人千里迢迢奔赴重庆,却得知了一则令人悲痛万分的消息:
江姐夫妇均已为革命事业牺牲。
在她带着孩子转移时,江姐夫妇就已经被敌人盯上。
彭咏梧在革命活动中被敌人抓捕牺牲。敌人甚至残暴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城墙上。
江姐在丈夫牺牲后,坚持接手他的工作,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重庆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时,国民党军统气急败坏地处死一大批我党同志,其中就包括江姐。
夫妇两人为革命事业付出一生,终归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在谭正伦的讲述下,彭云彻底明白了自己身份。即痛心父母牺牲,又诧异为何谭妈妈会抚养自己。
她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哥哥却和自己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在某种关系上,自己的亲生母亲和谭正伦是“情敌”。
这件事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革命后代,骨肉分离彭云的亲生父亲彭咏梧,从事地下工作。为方便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安排江姐江竹筠与其扮演夫妻。
在工作不断推进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可彭咏梧挂念老家的妻儿,没有挑明。
时间一长,两人的关系逐渐陷入尴尬,为避免工作露出破绽。
1945年,江姐江竹筠与彭咏梧,正式结为夫妻,二人独子彭云一年后降生。
儿子的出生让江姐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带来压力。
此时,江姐正处重庆为革命四处奔波,身份一旦暴露,面临的是敌人惨无人道的虐待。
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势必会影响革命工作,也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
在革命理想与小家庭美满之间,她毅然选择前者。可值得托付的人太难找了,如果不是绝对可靠的人,孩子还是会暴露。
思来想去,她下定决心将孩子托付给谭政烈。
谭政烈是彭咏梧的前妻,是个值得托付的可靠人选。
以现在的思想来看,这是一段很尴尬的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两人间从未因感情事情发生矛盾,相反,两人作为革命同志对彼此十分信任。
在江姐写的一封信时,两人甚至未曾见上一面,谭政烈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谭政烈和彭咏梧育有一子,她仍对彭云视如己出,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躲避敌人搜捕,她卖掉家中的房产田产,改名为谭正伦,带着两个孩子四处搬家。
彭云身体很不好,时常感冒发烧,夜里睡不好。她便坐在床边守着,直到孩子退烧她才敢小憩一下。
白天,她还要四处打零工,为孩子赚取生活费,整日操劳。
她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这个孩子是革命战士的后代,他的父母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一想到自己能帮助江姐解决后顾之忧,她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她无比期盼革命胜利尽快到来,让孩子和江姐夫妇早日团圆。
然而,她的期盼最终还是落空。
留下遗书,奋发图强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军统特务用尽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刚鞭、电刑,甚至残忍地将竹签插入她的十指。
这位年轻的革命女同志,面对敌人惨无人道地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竹签子是竹子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8月,她把磨细的筷子作笔,将棉花烧成灰作墨,在草纸上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就是现在著名的“示儿书”,后委托监狱中被我方策反的线人带给谭竹安。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切勿娇生惯养。”
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尤其是看到母亲饱含爱意的遗书时,彭云便立下誓言——定要努力完成母亲的遗愿。
他也确实切身践行着母亲的遗言,从未因为父母的身份和外界众星捧月的待遇而骄傲自满,相反,他越发低调刻苦,甚至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直以来的刻苦钻研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1965年他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彭云将母亲作为自己前进的榜样,一直把完成母亲遗愿作为动力。但也因此让他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他时常担忧,自己究竟够不够优秀?一刻都不敢放松自己。
毕业之后,彭云先是被分配到了沈阳做工程师,又被调去北京的研究所。即使所里工作繁忙,他依旧挤出时间来,继续深造。
1977年,彭云成功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研究生,后又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
前往美国之后,先后获得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工作,凭借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再次获得美国留学的机会。
而这次的离开,却再也没有回国。
起初留在美国,是因为科技平台更加先进。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他需要一个发展的机会。
随着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彭云内心越发煎熬。
母亲期盼自己有所成就这一点,自己确实已经做到了。可是,彭云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太短了,并没有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
母亲的遗愿,还是没能全部完成。
美国为了留住这个人才开出的优厚条件,甚至可以给他美国国籍。他拒绝了,虽然长期在美国工作,他仍坚定地保留着中国国籍。
年轻的彭云,想做出更多成绩奉献给祖国,所以选择留在美国继续工作。
后来,自己牵挂的妻儿也来到美国生活学习。他便继续留在美国工作,也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科研平台。
对于这个问题,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说:
“我总在想要不要回去,但是想不到自己回国应该着力在哪方面。本来想做出大成就再回来,结果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结语彭云确实不负父母期望,成长成了一位卓越的人才,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国内工作时间太短。
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彭壮壮在长大之后,选择回国工作。也算是代替父亲实现未能实现的遗愿,弥补父亲的遗憾。
对于彭云,我们不能用太过苛刻的眼光去挑剔。他即是烈士遗孤,也是一个平凡自由的公民,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尊重烈士遗孤也是对烈士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END-
【文|峻玺】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