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骨,从韩国运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
这则消息举国关注,同时也牵动着远在江苏太仓86岁老人仇永生的心。
万千回忆涌上心头,63年前自己亲手将因病牺牲的战友兼同学王维洁埋葬在如今韩国麟蹄郡的一座山上。
她的遗体却因时间对地形造成的巨大改变,至今未曾找到。
这位女战士究竟做了什么,让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记挂六十余年?
舍生忘死,长眠异乡1951年3月初,20军短暂休整过后,再次接到入朝任务。部队喊着“打过三八线”的口号,与敌人决一死战。数月奋战,战士们体力已经接近极限。
食物供给不到位,医疗物资短缺,大部分同志都已筋疲力尽,只靠顽强的意志支撑。
北汉江和昭阳江刺骨的江水,就静静地淌在面前,成为部队前进必经之路。
据仇永生回忆:那江水有男战士们齐腰那么深,能没过王维洁的脖颈!
师长和战友们都劝阻她,一致认为等她养好伤再回来,王维洁却不肯。
瘦弱的女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身上背着医药箱,坚定地趟过寒冷刺骨的水面。
丝毫不畏惧对岸的枪林弹雨,也没有因炮火连天的阵仗而退缩,只是拼命往前走。
她的身材娇小,肩膀单薄,却被誉为“抗美援朝时期最伟大的背影”。
到了对岸,她浑身湿透,没有干衣服可以换。她的脸和手冻成了紫色,身子发抖,却咬牙坚持说不冷,拼命跟上自己的部队。
5月初,在美军没日没夜的狂轰滥炸下,部队即将弹尽粮绝,情急之下,不得不做出撤离到三八线以北的决定。
大路已被美军封锁,志愿军部队只能晚上摸索着走山间小路。
仇永生被调离到其他队伍,等到他任务结束回来时,王维洁已经高烧不退。
她不肯给战友们添麻烦,不坐担架,坚持徒步。队伍中没有足够的药物,卫生员只能烧热水喂她。白天战友们轮流照顾,晚上多给她盖一层被子。
接连的风餐露宿,恶劣的作战环境让本就瘦弱的王维洁染上风寒,开始发高烧,整日昏昏沉沉。
战友们心疼道:“你快躺下休息吧,好好养养身体。”
“不!我要跟大家在一起,我不能躺下!”
在战火中抬过无数次担架的她,说什么也不愿给战友们添麻烦,不肯自己躺上去一次。
战斗正是紧要关头,她怎肯轻伤就下火线,强撑着病体,跟上部队继续前行。
在一次撤离中,战友强行将她抬到担架上,美军飞机盘旋在我军阵地上方。突然,她跳下来:
“你们快撤,不要管我!”
随后一颗炮弹在距离她不远处爆炸。
为了不耽误队友撤离,她竟然选择舍弃自己的性命!好在没有受伤。
等仇永生第二次搜山回来时,她已经陷入昏迷。那天飘小雨,战友们费尽办法都不能喂进去一滴水。
“雨水从树上落到她的脸上,我坐在枯叶上,没有一点办法。”回忆到此,86岁高龄的他泣不成声。
5月25日下午3点,奇迹没有眷顾这位刚满十八岁的女孩,她带着战友们的不舍和爱离开人世。
撤离紧迫,无法将其遗体带回,仇永生和战友找到一个山沟,将她就地掩埋。
没有棺材,没有仪式,只有一条白布和几层枯草烂叶,王维洁沉睡在这样一个小土堆下。
舍身参军,乐观无畏每次会想到老战友的遗骸无法归国时,仇永生总是会陷入痛苦,不愿回忆那段惨痛的历史。
可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王维洁的故事,他还是向人们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时间回溯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7岁的太仓姑娘王维洁正在黄渡师范读书。
当得知解放军20军来学校招兵的消息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她无比向往英姿勃发的解放军,渴望自己穿上军装成为其中的一员。
面对父母的担忧和反对,她极力劝说并最终说服他们,和校友仇永生一起成为20军负责宣传工作的新兵。
新兵营的训练强度很大,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痛苦,但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常告诫自己,前线的战士流血牺牲,自己这点苦不算什么。
新兵营有许多农村来的战士,他们识字不多,王维洁就自告奋勇给大家讲当年的故事和传递命令。
同年九月,美军从仁川登陆,20军接到紧急调令奉命入朝。
刚刚结束新兵营训练的王维洁和仇永生马不停蹄地跟着部队,坐火车到达吉林通化。
此时,她才知道自己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来不及多想,大部队便朝着鸭绿江对岸挺进。
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环境原比她想象中的还要艰苦。
紧急北上的20军战士来不及换装,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胶鞋奔赴战场。
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让这位来自南方的小姑娘受尽煎熬。
美军的轰炸机得意洋洋地在头顶盘旋,时不时轰炸志愿军阵地。轰鸣声,爆炸声此起彼伏,志愿军战士们随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许多战士牺牲了,这位没有作战经验的小战士丝毫没有害怕,用一个自制的铁皮喇叭,高声唱《白毛女》和《刘胡兰》。
由于她身材瘦弱,却乐观大胆,战友们都十分喜欢她,亲切地称呼她为“小百灵”。
残酷岁月,忘我工作一个星期的长途跋涉,志愿军终于抵达长津湖战场。
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天气,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王维洁始终不曾畏缩。伴着快板,她高歌:
“我们的意志像钢铁,掀翻美帝坦克旅。”
战场上伤员众多,她承担起了安置伤员的任务,登记受伤战士的姓名,血型,还要想尽办法找到安置伤员的车和棉被。
找朝鲜人民借的牛车,在一次运送伤员撤离中被炸毁。她拿起两根棍子,做成担架继续安置伤员。
冰天雪地里,她在炮火中跑了一个多月,棉被让给伤员,自己冷就用雪往手上搓,脸、手、脚全部冻烂。
渴了就抓一把地上的雪,手脚冻伤也不喊一声。
由于冻伤太过严重,天气回暖之后,她的手和脸依旧是令人心惊的紫红色。
可她丝毫不在意,继续奔波在战场上。
时常化身为“小百灵”,用轻灵的歌声抚慰战士们的身心。
她全力救助伤员,给予他们生的希望,也因此被战士们称为“雪中天使”。
长津湖的冰雪,见证了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也记录下了这位17岁的女战士的坚韧不拔。
20军最终凭借战士们顽强的意志,赢了美军王牌海军陆战队一师。
17岁的王维洁因为在此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被记三等功。
结语1982年,太仓县为牺牲烈士建造了一座烈士陵园,由于王维洁的阵亡证明一直没有收到,所以她没有被列入。这也成了她父母唯一的心病。
仇永生和当年战友们一共10名老兵联名写信给老部队,这才发现1954年就已经签发王维洁的阵亡通知,早已送达太仓。
他们找到了太仓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那份迟到45年的通知书。
2001年,他们联合自费为王维洁制作了一块烈士碑。
他们想过去寻找她的遗体,可是面对着地图,却记不起来具体哪一座山。
王维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志愿军女战士的力量,她们同男战士一样,扛得起民族的重任,谱写出属于她们的英雄赞歌。
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王维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
在白雪皑皑的山崖下,空中摇曳着纯白的花,她安睡在山脚下,望着家的方向。在下一个春夏,开出万千朵花。
-END-
【文|峻玺】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