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溥仪第一次见面,是在天津的一家小饭馆。
彼时,灰头土脸的溥仪虽然没有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也深陷一群豺狼虎豹之中。
张学良见被日本人禁锢的溥仪竟然能出来吃早饭,他便主动上前去打招呼。
性格直爽的张学良见溥仪就连吃饭身边还跟着一群清朝遗老,忍不住说道:
“我劝你赶紧把皇帝老儿那套去掉,你身边这些大臣,都在揩你的油。”
“你不如好好去读书,说不定将来还有资格去选大总统,要是一直想着复辟,你的脑瓜子都要被耍掉。”
显然,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的张学良并不像自己父亲那样尊敬这位末代皇帝,更多的反而是一种长辈般的苦口婆心,一种真诚的劝告。
当时,溥仪21岁,张学良26岁,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还算愉快。
一心恢复帝制的溥仪并没有对张学良大发雷霆,他对待如此“大不敬”的张学良似乎格外宽容。
匆匆5年,两人却反目成仇,水火不容。
溥仪家收到新送进来的一筐水果里,竟然藏着张学良放进去的两颗炸弹。
这段时间,两人之间究竟产生了什么仇怨呢?
“预谋已久”的初见作为清朝的末代小皇帝,溥仪一直活得浑浑噩噩的,他曾经几次三番想要摆脱宫中的桎梏,均未成功。
直到1924年,随着紫禁城的一声枪响,溥仪带着家眷们一起慌乱地被赶出紫禁城。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从小生活的地方,却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19岁的溥仪一路奔波,最后在天津的张园住了下来。
想到自己现在竟如丧家犬一样,被人随意驱逐,溥仪十分气愤,决定通过复辟来恢复皇家威风。
他身边的清朝遗老们一个比一个积极,纷纷出言献策,怂恿他尽快扩充力量,获取军阀的帮助。
溥仪年轻气盛,觉得这反倒是证明自己的一次机会。于是,他在张园外支起一个牌子:清室驻津办事处,用来维持作为皇帝的体统。
接下来,溥仪便打着“宣统帝”的旗号四处联络军阀,并派御弟溥杰去参加上流人士的聚会,企图为自己的“复辟大业”寻求更多的军事靠山。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声名大振,他的儿子张学良年纪轻轻便成了当时响当当的公子哥。
溥仪也注意到了张学良,他知道,自己必定会同这位公子哥见上一面。
第一次见面,不知是偶然还是有意,两人在天津的一家饭馆相遇了。
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开明的张学良并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支持溥仪复辟,大大咧咧坐下后,仗着自己年长几岁,对他说了许多大不敬的话。
溥仪见此人一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反倒一本正经地劝说自己放弃复辟大业,他觉得十分搞笑,内心忍无可忍,面上却不敢生气。
毕竟,自己现在寄人篱下,还要依靠张家的军权去复辟大清王朝。
张学良临走前还特意叮嘱他:
“我说的都是好话,你听我的就对了。”
溥仪只是点了点头,他有自己的打算。
张学良以后必定会继承其父的军队,跟他打好关系是必要的。
即使两人思想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溥仪也没有放弃拉拢张学良,但自己“九五之尊”岂能做这种事,他便让溥杰去接触他。
谁曾想到,张学良竟然差点把自己的弟弟拐跑!
“御弟”引发的矛盾作为溥仪的心腹,溥杰经常活跃在各种与达官贵人、豪强军阀的联系交往中,想要快速结交一个人,更是信手拈来。
1927年,溥杰夫妇在北京饭店的一场舞会中结交了张学良。
两人此次见面可谓是一见如故,兴趣相投。
此后每次舞会,张学良和溥仪开始互相邀请对方,在这一来一往中,两人的感情日渐加深。
溥仪很乐意看到自己的弟弟与张学良相处得不错,但他不知道的是,溥杰的心态却早已发生了改变。
原来,溥杰多次跟着张学良出席各种场所,他能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对待没落皇室和军阀态度的区别。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张学良手握兵权?
要想复辟大清朝,单单依靠别人的兵权能长久吗,不如自己带兵去打天下。
跟张学良待得越久,溥杰这种想法越强烈。
1928年,溥杰跟随张学良前往南口奉军阅兵。这次阅兵带给溥杰的震撼太大了,他当即向张学良表示:
现在就要参军!
这可愁坏了张学良。
两人现在以朋友相称,若溥仪进奉军,就变成上下级关系,以后如何相处?
且不说自己不同意,溥仪也不可能同意。他还幻想着复辟大清朝呢,怎么可能让弟弟做自己手下。
溥杰心里明白这事哥哥肯定不答应,但他不甘心自己的一腔热血就这么被拍在沙滩上,因此他一直缠着张学良,甚至以绝交相逼。
最后,张学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让溥杰去奉天办的讲武堂学习,先拖延一段时间再说。
然而世事无常,溥杰的从军梦还没踏出第一步,就破灭了。
同年6月,张作霖在返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暗算炸死。
远在天津的张学良还没从这种悲痛的情绪中缓过来,就需要立刻启程前往奉天奔丧。
溥杰当然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但他的船刚在大连靠岸,就被一群日本警察扣押了。
没过多久,溥杰就被带回了天津。
原来,溥仪一直密切关注弟弟的行踪,在得知弟弟竟然要前往奉天做别人的手下后,他抢先一步委托日本人扣下了他。
溥杰在被训斥一顿后,仍然坚持只有自己掌握军权,才能恢复大清祖业。溥仪没有想到,张学良竟然能将自己的弟弟蒙骗到如此地步。
为了安抚弟弟,溥仪顺水推舟,选择送他前往日本士官学校进行学习。
至此,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成为第二任东北王。
溥仪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如果张学良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话,那他的存在反而是复辟大清王朝最大的阻碍。
更何况,父子两人一直占据着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让溥仪恨得牙痒痒。
不过,溥仪还不至于和张学良闹翻。
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到。
溥仪虽然没去参加张作霖的葬礼,但是派人送去了一幅礼幛以表慰问,张学良则以一封回信表示答谢。
看来,此时两人的表面关系还算过得去,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了呢?
东北易帜 民族大义日本人暗杀张作霖这件事背后的目标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张学良清楚日本人一直在背后搞小动作,但他绝不会轻易将东三省让给日本人。
这时,蒋介石决定实施第二次北伐,进一步统一全国。对于东三省,他的策略是和平解决。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感受着日本对东三省的虎视眈眈,蒋介石和平解决的方案打动了张学良。
与其让日本人侵占东三省,不如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实现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利益。
日本人为了阻止张学良“东北易帜”,从未间断过对他的威逼利诱,甚至还派代表试图劝服他,但这些都被他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了。
日本人见张学良这边行不通,很快就将目光转向了溥仪。
只要利益一致,就是最忠诚的朋友。
而“东北易帜”也是溥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东北可是满族的发祥地,如果真的实现了全国统一,自己一直为之努力的复辟就真的不可能了。
在日本人派人接触溥仪的时候,溥仪也在动用自己的力量,频繁派手下与奉系要人联系,希望他们能阻止张学良易帜。
张学良对溥仪这些阻挠行为非常不满,之前跟他说的那些心里话不仅一点没听,还用这些小动作阻止自己,真是朽木不可雕。
他立即向溥仪回了一封信,文字委婉谦逊,态度却坚决冷淡:我张学良,绝不可能放弃东北易帜。
其实,早在7年前,日本人就把溥仪当作侵占东三省的一颗棋子。
如今时机已到,溥仪也该发挥它的作用了。
1931年,远在日本留学的溥杰突然回到天津,并给溥仪带回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日本人已经没有耐心了,他们决定强行攻占东北,而溥仪将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接管满洲统治。
溥仪本来还有所顾忌,口头承诺并不可信,但在接见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后,他下定了决定。
这个日本特务十分擅长诱服,他十分真诚地说:
“张学良把满洲搅得民穷财尽,日本也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这才迫于无奈出兵。”
他们将和溥仪签订攻守同盟合约,建立起来的“新国家”由溥仪全权掌管,日本只履行保障其安全之责。
见溥仪有些动心,土肥原贤二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这个新国家当然会是帝国。”
溥仪彻底放心了,一想到自己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他激动不已,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日本人蓄谋已久的阴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第二天,溥仪接见日本特务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蒋介石立刻派人密见溥仪,并提出条件,只要他不前往东北,对他的优待条件可以立刻恢复。
然而,溥仪沉迷于自己的复辟梦,想都不想就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
知道此消息的张学良十分愤怒,他忍无可忍,立刻派人前往张园送了一筐水果。
这筐水果里,明晃晃地藏着两枚炸弹。
结语张学良本来想用这两枚炸弹敲打溥仪,希望他不要堕落到投靠日本人,谁曾想,反倒起了反作用。
溥仪被这两枚炸弹吓坏了,觉得自己再在这里待下去,恐怕活不到明天,于是连夜在日本人的武装护卫下赶往东北。
自此,末代皇帝溥仪真正成为日本人侵略我国的傀儡,在日本人的威胁和自身私欲的驱使下,一错再错,最终成为人人厌弃的叛国贼。
1959年,特赦后的溥仪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张学良对待溥仪这种背叛国家的行为,也只有一个态度,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这是一种基于民族大义上的高尚情感,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晚年,张学良提起溥仪,仍然气愤道:
“我要是共产党,直接枪毙他。”
-END-
【文|祁袖】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