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学良儿子回东北,代父祭拜张作霖,哭着在坟前说了9个字

同巍聊历史 2024-04-27 09:41:32

1995年的一天,张学良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入神地听着儿子讲述此行东北的所见所闻。

前不久,张闾琳以航天专家的身份回国考察,并依照父亲的叮嘱,回到家乡东北,祭拜祖父张作霖。

听完儿子绘声绘色地讲述后,张学良的内心激动又紧张,他提笔颤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十个字:

“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

而在张闾琳祭拜之时,似乎是埋藏在心底的那股家族基因的血脉得到觉醒。

顿时,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嘴里还反复念叨着9个字。

那么他究竟自言自语了些什么?

在张学良被囚禁后,张闾琳又是怎样生活成长起来的,以至于后来甚至成为一代航天专家的呢?

临行托孤,奔赴囚室

说来也是可惜,张学良一生共有四个儿子,但其中三个都由于种种原因不幸早早离世,张学良晚年身边仅剩张闾琳一人。

按理说,仅剩这一个儿子,张学良应该更加疼爱珍惜才是,可是造化弄人,张闾琳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

张闾琳出生不久,九一八事变就爆发。

为躲避战祸,赵一荻带着儿子辗转上海、北平等多个地方,年幼的张闾琳似乎很少能和父亲享受相处的时光。

而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执意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一落地,就被南京方面给扣押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张闾琳和张学良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分离。那年,张闾琳6岁,正是记事的年纪。

随着张学良被软禁以及上海的沦陷,赵一荻担心儿子人身安全,便又秘密带着张闾琳转居香港。

于是,此时的张闾琳也开始学习英语。而当时的他就已经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

虽然赵一荻担心儿子的安危,但她也担心张学良的处境。

起初,她和于凤至还被允许轮流探望少帅。

三年时间里,她时常香港大陆两头跑。但自从后来张学良被秘密押送到江西后,就逐渐和外界断了联系。

加上老蒋还时不时转移囚禁的地点,这让赵一荻瞬间断开了和张学良的联系。

眼前是渺茫的希望,身后是亟需抚养长大的孩子,赵一荻痛苦万分,却又无能为力。

而就当她准备放弃打探消息,全身心投入到培养孩子中时,一封突然的信送到了她的手中。

原来,前不久于凤至查出乳腺癌,急需奔赴美国治疗。

信中提到,希望赵四小姐可以来贵州,也就是目前张学良居住的地方照顾少帅。

赵一荻思虑再三,纵有对儿子的万般不舍,但她最终还是做出了回到张学良身边的决定。

可此时年幼的张闾琳又该怎么办?此行前途未卜,赵一荻自然不会把他带在身边。但如何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赵一荻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值得托付的老朋友,伊雅格。

就这样,年仅10岁的张闾琳被送往美国旧金山,并交由张学良的老朋友伊雅格夫妇代为抚养。

伊雅格虽是美国人,却是张学良极其倚重和信任的朋友。乃至于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他更是直接成为了少帅的“经济代理人”。

他不但为人谦逊有礼,很有绅士风范,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

张学良让他订购过一台美式先进的大型客机,结果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双方即将交付时,西安事变爆发。

一时的混乱动荡使得飞机难以正常地接收,伊雅格只得通知商家延期发货。

可是很快,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东北军群龙无首,伊雅格也有些不知所措。

商家和他联系,表示他可以选择退款,这样这笔购买飞机的巨款就将落到伊雅格一人手中。

伊雅格当即反对,并很快前往上海,和张学良说明情况。

少帅回复:

“尽快把飞机运到中国,我要把它送给蒋先生。”

伊雅格当即照搬,并把这架飞机交给中国空军。

虽然最后老蒋只是淡淡地托宋美龄回复了一句:

“谢谢汉卿美意。”

只能说少帅的一番美意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他被囚禁半生的惨状。

但相对来说,伊雅格在张学良危难之际,依旧选择去帮助他,从此处还是可以看出二人的情谊之深。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一荻选择将儿子托付给他们夫妇。

而真等张闾琳被伊雅格夫妇接手照料后,他们也时刻谨记赵一荻的请求,尽心照顾张闾琳抚养长大。

尽心抚养,执“义”护航

临行前,张闾琳死死地抱着赵一荻不松手,大哭大喊着要和妈妈一同去见爸爸。

母子分离,这是多么悲痛的时刻。

此时的赵一荻也早已泪流满面,但她还是强忍着情绪和伊雅格交代道:

“现如今时局动荡,还望二人尽心照料,并尽量隐藏我儿的身份,让他快乐成长。”

随后,赵一荻向伊雅格夫妇鞠了一躬。

伊雅格当即决定,一定要把张闾琳顺利平安地抚养长大,也不枉“张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为提防国内有心之人的加害,二人带着张闾琳回到美国后,便当即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华人区,转而来到美国洛杉矶。

他们给张闾琳取名“克尔”,并把他当作自己孩子悉心照料培养。就连平时的交流,也都是全英文。

所以当张闾琳在后来和父亲再次见面时,他已经不太会说国语。

包括在在20世纪90年代时,张闾琳几度回国,很多听起来磕磕绊绊的中国话其实也都是提前学习的。

但尽管如此,伊雅格夫妇依旧觉得此事还有纰漏。

因为他们认识许多在美华人,如果长时间把张闾琳留在自己身边,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为保万无一失,伊雅格决定把孩子寄养在好友科恩夫妇家中,一方面,可以避开眼线的监视。

另一方面,可以让年幼的张闾琳尽快融入美国的生活中。

因为科恩夫妇家中有着一个和他同岁的孩子,这样一来,小闾琳也不至于太孤单。

伊雅格夫妇经常以拜访科恩的由头,去看望张闾琳。

就这样,他在这两对好心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很快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而张闾琳也非常争气,功课不仅没有落下,成绩还能稳居班级前列。

中学毕业后,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加州大学,并攻读难度系数极高的航天专业。

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未来能成为一名航天专家,而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张闾琳完成了这一梦想。

大学期间,张闾琳也是遇到了那位和自己相濡以沫的人。

这名姑娘名叫陈淑贞,是陈济棠的亲侄女。只不过相爱时二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虽然张闾琳在养父母的照顾下衣食无忧,随后成家立业有了稳定的收入,但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都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情结。

有时候,工作了一天的张闾琳回到家中,会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人坐在窗前。

望着天上高挂的那轮明月,思索着大洋对面的祖国现在怎样了?亲生父母生活得又是如何?

但在他的记忆中,已经对亲生父亲的形象愈发模糊,以至于到后来甚至连张学良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或许你会说张闾琳有些忘本,但其实并非这样。

面对家庭变故,年仅10岁的孩子又能改变什么呢?有时候,忘却往往比记忆更难。

而其实也恰恰,反倒体现了伊雅格夫妇把孩子“保护”得很好。

父子相见,归国之路

此时被囚禁在台湾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也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儿子。

1952年,在旧金山华人区发生了一场火灾,报纸跨海渡洋竟然传到国内,足见灾祸之严重。

赵一荻已经和儿子断联15年之久,当初伊雅格夫妇给她的地址依旧是旧金山华人区的地址,不知他们已经搬家。

得知这一消息的赵一荻担忧万分,却无能为力。

于是在1955年,当她得知董显光夫妇即将赴美担任“大使”时,立即找来他们二人,并希望二位可以帮忙找到孩子。

就这样,董显光夫妇带着这份特殊的任务出发。

起初,他们只是想着低调地把孩子找到,这样也能避免节外生枝。

但当他们拿着赵一荻提供的地址后发现,这里早已物是人非,原先的居住区也变成了高尔夫球场。

事态紧急,董显光只得寻求媒体和政府帮助。

他们找到当年那份火灾记录的档案,发现上面并没有伊雅格和妻子埃娜的姓名,顿时松了口气。

他们又联系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并依据线索最终找到了已经移居到洛杉矶的伊雅格和张闾琳。

但不幸的是,埃娜已经去世12年之久。

从那时起,张闾琳终于再次和远在大陆的亲生父母取得联系,他也时常前往宝岛,去看望父母。

但由于此时的张学良尚未获得自由之身,所以就算是张闾琳前来看望,也会受到部分的限制。

直到1991年,张学良才得以重获自由,并在后来移居到了美国。

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加上国内外环境的不稳定,张学良终究是没能再次踏上归国的路途。

但他却没少让自己的儿子张闾琳往返于中美之间。其中,就有1994年张闾琳回国吊唁祖父张作霖这次。

起初,张闾琳是作为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前往中国考察调研。

张学良得知儿子要回国的消息后,在他出发前依旧在不停地嘱咐说:

“一定要回到东北,代我看看你的祖父!”

张闾琳把这句话谨记于心,工作完成后,便急忙与妻子搭乘上前往辽宁的火车。

等到他真正站在“大帅府”的门前时,内心反倒是有些不太平静了。

几十年的时光如电影胶片般从眼前掠过,记录着家族的变迁和自己的成长。

等到张闾琳来到大帅墓前时,他先是上前鞠了一躬,随后清晰有力地吐出了那九个字:

“我替您儿子来看您了。”

短短的一句话,究竟蕴含了多少辛酸与无奈?短短的一句话,再言语,就已是天人永隔,不复从前。

仿佛当年大帅府的繁华与热闹就近在眼前,可真当你想伸手去触摸它们之时,那些曾经的欢笑、吵闹、牙牙学语声、来回踱步声……

一幕又一幕,一帧又一帧,却又是真的咫尺于天边。

结语

此后的数年间,张闾琳也曾多次回国,一方面,代替父亲再度走访了沈阳、西安等地,回去后,他会将所见所闻讲给张学良听。

另一方面,这似乎也是他在找寻自己的那份“归家路”。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们常讲“落叶归根”,大抵也是在想念自己记忆中的那种感觉。

尽管张闾琳在祖国生活的时间不长,更别说在东北老家了。

但他依旧选择“常回家看看”,大抵也是眷恋于家乡给他的那份温情和安逸。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