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的一天,蒋介石针对国军的围剿工作召开紧急会议。而此时,红军历经九峰山战役后,已然挺进湖南地区。
关于红军下一步即将转移到何处的趋势,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当时的一众国军将领都不谋而合地认为,红军会前往湘西与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但老蒋的“智囊”杨永泰却予以否定。他指出:
红军会舍弃近道,绕道长江沿岸,进而北上川西。
这一想法提出后,不仅许多将领不同意,就连老蒋也表示反对。
要知道,大约在80年前,石达开率部出走的路线,就与杨永泰所提极尽吻合。但最终还不是落得个翼王被俘凌迟,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实际上,红军最后竟然果真选择走这条线路。
试想如若蒋介石当时采纳了杨永泰的意见,恐怕红军又会置身于困境之中。
那么这个杨永泰究竟是何许人也?号称“民国卧龙”“毒诸葛”的他又做出过哪些“成就”?
政海浮沉,变中求生他“年少有为”,在辛亥革命后,杨永泰任临时国会议员,投靠袁世凯。
但由于“袁大头”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很快就日薄西山,众叛亲离。
大概是察觉到大势变动,杨永泰于是转而来到广州,参加到护法运动中,并在此期间,加入政学会。
孙中山见眼前之人办事利索,有勇有谋,便有意加以培养。
于是许诺,待广州军政府成立后,由他担任财政厅厅长。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杨永泰每次都支支吾吾,一再推脱。
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广州军政府只不过是一具躯壳,真正的实权依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
再加上政学会中的不少人接连投靠西南军阀,他的心中也逐渐萌生出“脱孙”的念头。
于是很快,善变的小杨再次“跳槽”,转而投靠西南军阀岑春煊、陆荣廷等人。
但他也因此引得国民党中很多人的不满与怨恨,为他后来惨遭刺杀埋下伏笔。
或许是自己家乡的缘故,杨永泰这次决定大展宏图,长久坚定地干下去,怎奈天不遂人愿。
1920年,陈炯明杀回广东,杨永泰在陆荣廷被驱逐后,又投靠到北洋政府曹锟的麾下。
但是不到三年时间,曹锟垮台,屡屡受挫的杨永泰也只能跟着倒霉。
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杨永泰只得蛰居在上海,却无法有所作为。
虽然后来他也曾向李宗仁、白崇禧等军阀投过“求职信”。甚至为展示才能,他还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万言书。
尽管李、白二人都看到杨永泰的谋略和才干,却对他“善变”的人品不太放心,最终没有答应。
而正当杨永泰四处碰壁,一筹莫展之际,却意外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其实,老蒋起初是果断拒绝的,毕竟此人“投机分子”的标签属实堪忧。
不过杨永泰并没有放弃,他又洋洋洒洒地给老蒋写下一篇“削藩策”,并让好友熊式辉代为转交。
而当时老蒋已经被剪除各路军阀势力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看到这一计策后,当场连连夸赞,并要杨永泰抓紧来见自己。
就这样,杨永泰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剖析解读,成功得到老蒋的重用,跃居为蒋氏身边的高参智囊。
跃居幕僚,建言献策而在他上任后,就接连为蒋办了两件大事。
其一,便是策划“祭灵哭棺”事件。
孙中山去世后,蒋校长在台上哭得撕心裂肺,一把鼻涕一把泪,还发表了一场激情又动情的演讲。
但其实这背后所暗含的,是杨永泰对蒋介石作为“中山先生合法继承人”形象的塑造。
虽然这种行径有些做作甚至尴尬,但政治表演带来的效果往往就是:
人们明知这是在忽悠,却依然容易被表演者牵着鼻子走。
再加上老蒋手握部队,很快,他就跃居为广州国民政府一号人物。
其二,便是献出“削藩推恩”计策。
他对蒋介石提出,针对各路军阀展开不同手段进行压制。
例如,对冯玉祥采取经济手段;对阎锡山采取政治孤立;对李宗仁、白崇禧等采取军事手段;对张学良则采取外交手段。
如此实施下来,军阀的倾颓之势很快便显露出来。
蒋介石按照杨永泰的提议,表面任命以上“各路诸侯”到中央挂职,进一步达到整编军队、分化地方的目的。
尤其是老蒋提出的“军事整理案”,显然就是对军阀兵权的剥夺。
冯玉祥等人表示坚决反对,虽然后来看在胡汉民的面子上,也是不情不愿签了字,但很快就起兵倒戈。
这可把老蒋整急了,杨永泰不急不慢地说道:
“委员长,你放心,我有办法。”
面对军阀的群起而攻,杨永泰让蒋介石在其中挑拨桂系将领和时任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的关系。
随后又成功笼络了白崇禧手下大将李品仙。
而当蒋桂战争爆发后,桂系军队突如其来的倒戈相向,令李宗仁和白崇禧猝不及防,只能接受兵败的命运。
反观一向精明的冯玉祥,似乎也没能抵住杨永泰的经济压制。
当然,这一压制并非对他,而是对他的手下将领。
当时西北军中的许多将领,都因杨永泰给出的过高利益而接受贿赂,放下尊严。就连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的石友三和韩复榘也被接连收买。
看来老蒋是真下血本了。
兵败后的冯玉祥心有不甘,于是跑到山西找到阎锡山合作,意图联手反蒋。
不过阎老西的精明算计可不一般,甚至都到不要脸面的地步。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他接受了蒋介石开出的巨额财富和“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虚衔,同意不会起兵造反。
但他也不想得罪冯玉祥,于是“山西王”就把“西北王”软禁在建安,好酒好菜伺候着。
结果在1928年8月,蒋介石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决定压缩地方军。
见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这次阎锡山果断联冯,就连桂系也加入起兵反蒋的队伍,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杨永泰接连给蒋介石献出三点提议。
其一,开展空军、陆军协同作战,打击军阀势力。
其二,“银弹”外交。杨永泰专门沿着陇海战线办起供娱乐的战地俱乐部。
这种俱乐部广泛建造在流动列车上,其中大烟、赌具、中西餐、歌舞女等应有尽有。
不过,其自然不是供蒋的部队使用的,而是专门用来消磨瓦解军阀部队。
其三,便是成功笼络张学良加入蒋氏部队中。
通过以上三种计策,再加上帝国主义、江浙财阀的支持,蒋介石最终成为本次大战的胜利者,并基本在形式上统一中国。
逐利无常,惹祸上身而且,老蒋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一直遵循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就是杨永泰所提出。
1932年,蒋介石到达武汉,加紧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
杨永泰又写了一封万言书,并在其中说明,重心在于“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并将具体工作分为“管教养卫”,断绝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此之后,就是对红军内部进行渗透和瓦解。
杨永泰劝谏蒋介石,利用舆论优势,排演戏剧,广发传单,并对红军中欲“投诚”者予以厚待。
虽然第四次“围剿”失败,但也对红军造成重大的损伤。
而通过以上一系列“政治围剿”活动,苏区逐步被国民党军封锁,红军迫于压力向四川地区转移。
虽然之后杨永泰还顺手分化了刘湘势力,进而助蒋占领四川。
不过,蒋氏并没有采纳杨永泰对红军路线转移的预测意见,不然可能会对我军造成更大损伤。
杨永泰通过对蒋介石持续的计策输出,使自己逐渐成为老蒋身边话语权极具分量的一员谋士。
甚至于向上呈报的文件都要先经过杨永泰的审查,才能被送到蒋介石的手中。
但就这样一个地位如日中天之人,却在1936年时惨遭刺杀,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此时杨永泰虽然位高权重,却惹得不少人的嫉妒甚至记恨。我们知道,早年杨永泰就因为频繁“跳槽”的缘故,结仇无数。
而他作为政学系的代表人物,由其颁布的诸多政策,其实是威胁到了其他派利益的。其中,就有以陈氏兄弟为核心的CC系。
1935年10月,汪精卫被刺杀后,杨永泰想趁机取而代之,遭到CC系的坚决反对。
而双方针锋相对的局面也彻底搬上台面。无奈之下,杨永泰决定辞去职务,出国考察。老蒋自然不会同意。
为平衡各派势力,他决定任命杨永泰为湖北省主席。
就这样,杨永泰成为远离庙堂的一介封疆大吏,虽然大权在握,却也给了杀手可乘之机。
在这样的契机下,1937年2月底,杨永泰赴汉口参加宴会时惨遭杀害。
而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凶手陈燮起的幕后指使者,即原属胡汉民派的刘卢隐。
但目前关于这一议题,史学界仍存有争论。还有观点认为,杨永泰是被CC系特务所暗杀。
党派相争,深入剖析我们知道,派系林立的特点贯穿国民党始终,老蒋企图打造一种相互牵制的平衡,最终却也败于自己的这一算计。
诸如,有操纵党务的CC系,有负责军事的黄埔系,还有操控财务的宋子文、孔祥熙等人。此外,便是杨永泰所在的操纵行政的政学系。
政学系的前身是民国初年由李根源创办的“政学会”,杨永泰就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引荐人黄郛是其中一员。
虽然后来杨永泰被纳入蒋介石麾下,但始终无法进入党内高层的中枢系统。
甚至在他人看来,杨永泰只不过是扮演了蒋介石中众多谋士中的一分子罢了。
李根源此前评价道:
“杨永泰就好比云南的烟土,吸起来上瘾,用起来顺手,但时间久了就会中毒。”
而杨所在的政学系,在国民党中除操纵行政事务之外,还致力于对高层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这多少有些细思极恐。
一方面,他们服务于蒋介石,充当其把控政局的谋士。
另一方面,他们企图通过自己的一些思想,尝试影响决策层的意志,进而为自己派系谋取利益。
在当初国军入川后,杨永泰之所以能够分化“四川王”刘湘的势力,其中极具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懂得笼络人心。
他们通过金钱贿赂、扩大罪行等一系列措施,暗中替换掉刘湘的手下,取而代之的是蒋氏的心腹。
再比如,杨永泰在呈报蒋介石方案书的时候,往往会准备正、反两份不同方面的方案。
然后暗中观察蒋介石更倾向于哪种方案,届时再察言观色,果断递交。
不过杨永泰毕竟是“政学系”的人,他所提供的计策必然立足于自身派系,有时会无意甚至有意地对其他派系的利益造成损害。
正所谓树大招风,等到后期杨永泰他们真的身居高位时,也就传来众多不满的声音。
其中,就包括CC系的陈氏兄弟。
因为他们都效忠于蒋介石,但陈氏兄弟却找到了一个足以攻击杨永泰的突破口,那就是他曾经背叛过孙先生的事实。
这一点,杨永泰百口莫辩。
可就算是这样,老蒋似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为何?
虽然CC系和黄埔系对他极其忠诚,但他们所擅长的领域毕竟有限。
自从蒋介石于1927年组建了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和胡汉民这两股势力一直都对其进行牵制。
宁粤对峙后,老蒋二度下野。
至重新掌权后,老蒋才意识到自己相比于汪精卫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政权进行巩固与加强。
一方面,是由于两人的性格、思想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即蒋氏上台后,就一直在致力于剪除军阀,“剿共”。
所以此次蒋介石复出后,虽然把“行政院”院长的职位依旧给了汪精卫,但他自己也留有后手。
便是以杨永泰、黄郛为代表的政学系。
因此,老蒋重用政学系以及杨永泰本人的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牵制党内其他派系。
其二,为他“剿共”和“对日交涉”出谋划策。
其三,便是解决自己对政权建设人才缺乏危机的燃眉之急,进而稳定自己的地位。
所以杨永泰虽然仇家遍地,但他一直在中央服务蒋介石,其他势力难以对其造成直接的报复。
直到1935年,杨永泰被蒋介石任命为湖北省主席,得到一块自己的“地盘”。
对于老蒋的这一做法,人们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是蒋氏对杨越发重视,所以给他实权统辖地方,同时也能牵制其他的势力。
也有观点认为,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暗暗感觉到杨永泰对他的“操纵”,所以这才把其调离。
而杨永泰在调任地方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惨遭刺杀了。
结语总的来说,杨永泰确是一位极具谋略的人才,也不枉“毒诸葛”的称号。
但随着自身职位的升高,权力的扩张,杨永泰陷入派系相争的趋势是必然的,却也为其引来杀身之祸。
也有人说是由于当初他“削藩”时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失去蒋介石的庇护后,枪眼也都齐刷刷地对准了他。
但转念一想,虽然事后蒋介石为杨永泰举办厚葬,但或许就连老蒋自己也在暗喜。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是个大才不过给腐儒一样眼光狭隘且政治投机也就这样了
人精难敌世道[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