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不少省份开始调整施工图审查政策。
比如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城市)规定:2025年起全面取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图事前审查,改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自审承诺制”,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施工图质量负主体责任。
北京市对低风险工程(如小型厂房、普通住宅等)取消施工图审查,实行设计单位终身负责制,并通过“分类审查”“多审合一”优化审批流程。
深圳在2023年试点基础上,2025年扩大至全市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豁免审查”或“后置审查”,强化设计单位信用管理。
上海市明确对城市更新类项目、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简化审查程序,推行“分类审查”,仅对结构安全、消防等关键环节进行抽查。
以上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城市的政策动态,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风向标意义。
无论是从前置审查改为“事中事后监管”,还是从全盘检查变为对关键环节的“抽查”,抑或是简化审查程序甚至直接取消审查,都预示着审图环节的重大调整,对建筑业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
审图环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当初推出这项制度,也是经过深层次考量的。那为何现在开始简化这道程序呢?其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1、改革目标:响应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如北京试点项目审批时间缩短30%以上)。
2、技术支撑:目前已有多地推广数字化审图系统(如广东“粤建图审”平台),通过AI辅助审查提高效率;此外BIM技术的普及,也为简化审图流程提供支撑。
3、责任转移:从“政府把关”转向“市场主体责任”,强化设计单位“建筑师负责制+保险担保”模式,逐步将设计缺陷的责任转移至设计院。
4、行业问题倒逼:部分地区的审查腐败、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如某些地方审图机构与设计院利益捆绑)也倒逼监管部门改变策略。
以笔者看来,政策调整短期将引发阵痛(如审图公司倒闭潮、设计责任诉讼增加),但长期有利于淘汰低效产能,加快项目审批,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责任明晰化”方向发展。
至于图纸的质量,哈哈,有没有审图公司,我觉得影响不会太大,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