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近的一则招标信息。
3月27日,扬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国五冶集团、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以12.9亿元的报价,成功拿下扬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未来科创岛)一期EPC项目!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也算是久负盛名的大院了,这次联合本地设计院和大型施工企业共同拿下产业园区项目,背后有什么门道?
一、项目规模与意义:扬州数字经济的“引擎”
这个产业园定位为长三角数字科技产业高地,总建筑面积约24.6万㎡,涵盖高层办公、企业总部、商业配套等复合业态。
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目标是打造“扬州版中关村”。
划重点:
投资规模:12.9亿元的中标价,比招标控制价(13.89亿)低了近1亿元,这对成本控制要求极高。
工期要求:3年(1095天),这么大体量3年的工期并不算长,对设计施工协同能力是考验。
绿色与智慧:招标文件明确要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和智慧园区系统,未来可能成为工业项目的绿色标杆。
二、招标文件“潜台词”:商务标和技术标有哪些规定?
1. 商务标:价格战背后的“生存法则”
项目采用EPC模式,中标价压到12.9亿(所有报价中最低)。这意味着投标单位不仅要拼设计优化能力,还得在施工采购环节“精打细算”。
2. 技术标:设计院的“硬核内功”
资质门槛:要求设计单位具备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且优先考虑联合体模式。
清华建筑设计院+本地院的组合,既满足了一系列技术需求,又能加快地方政府审批效率,实现双赢。
设计深度: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全程介入,必须用BIM技术确保精度,还要配合竣工验收和后期运维。
产业适配性:设计方案需为数字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比如预留模块化办公空间、智慧管理系统接口等。
三、设计院“闯关秘籍”:高校背景成加分项?
这次中标的设计单位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招标文件里藏着几个关键要求:
1.文化挖掘能力:比如立面设计要融合“星际之门”科技感与扬州传统元素(木纹装饰、古窗格),而高校设计院这方面能力是优势;另外政府和业主对“清华”品牌的信任度,可能成为竞标时的隐形加分项。
2.产学研结合:项目明确鼓励“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而高校设计院在参数化建模、数字孪生等领域有天然技术储备。
3.本地化协作:联合本地设计院(扬州市院)规避了“外来和尚难念经”的问题,确保各项审批的快速通过。
总结:EPC模式下,设计院的角色从“后端服务”转向“全程主导”,只有技术、成本、管理“三头硬”,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对于普通设计人员,也要多参与EPC项目,积累与施工、采购团队的协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