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体校赴王家祠堂参观“铁面御史王东槐事迹展”

信息参阅吧 2025-03-30 04:23:12

为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全面构建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的育人环境,3月28日下午,滕州市体校赴王家祠堂开展“清廉学校”建设实践活动,参观“铁面御史王东槐事迹展”。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体校校长王伟带队,副校长王宜振、孙建及全体教职工参加活动。

参观中,全体教职工在讲解员引导下,认真观看历史展陈、“铁面御史王东槐”专题片,仔细聆听王东槐生平事迹介绍,深入了解其“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与清廉为民的品格风范。教职工们驻足廉政文化长廊,低声品读王氏家族家规家训,相互交流对廉洁奉公精神内涵的感悟。王伟强调,全体教职工要深刻感悟,将廉洁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日常,切实推动“清廉学校”建设走深走实。

通过此次沉浸式教育实践活动,体校全体教职工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清廉学校”建设,让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让清廉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王东槐,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谥号文直。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西盖村人。

王东槐画像

他与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同科进士,他一道奏折弹劾掉山东巡抚等十余位高官,他就是被誉为“古之遗直”的王东槐。

王东槐自幼勤学笃行,十七岁时不幸父亲辞世。他谨遵父亲“虽饥寒,勿废学”的遗训,刻苦攻读,立志成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人,次年中贡士,殿试后中进士,朝考后点了翰林。

其后,王东槐历任江西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等职,他为官清廉正直,情系民生,人称“铁面御史”。

勤勉做事

农工商学兵,职业虽不同,皆是本分,勤则职业修,惰则职业隳。能修本业,则父母妻子仰事俯育,有懒惰,则一家生活无依,几至荡家鬻产,沦为乞丐,贻笑乡里,莫此为甚,族人共凛之。

【译文】

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读书的、当兵的,职业虽然不同,但都是本分职业,勤劳的话,职业素养就会得到提高,懒惰的话,职业前途就会毁坏。做事勤劳,就能维持全家生活;做事懒惰,全家就会生活无依,甚至倾家荡产,沦为乞丐,让乡里耻笑,千万不能这么做,家族的人一定要勤勉从业。

王东槐在都察院户科给事中任上巡视北城。京师北城,是较难治理的地方。据《清史稿·忠义传》载,一次巡视北城中,有一王府役车横于路中,阻挡通行,他命人把押车的王府家奴拉来,当街责板。后又寻查到北城的曹七,作恶多端,无人敢惹,王东槐经过缜密查访,掌握了他大量犯法事实,将曹七绳之以法。王东槐为民除害,百姓拍手称快,北城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

不仅如此,他对贪官污吏更是毫不留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东槐补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他上任后,便埋头梳理平日见闻的诸多朝政弊端,上奏的第一道奏折就是《酌剂盐漕疏》。奏折中,他对贪官蠹吏层层盘剥、加大漕粮运输成本和盐务税银过高造成私盐泛滥等问题,一一提出应对措施。朝野上下,对他给予了“公忠体国”的高度评价。

光绪帝颁发给王东槐的圣旨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有关王东槐的军机处上谕档、题本、奏折等近30档,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关于王东槐的八档史料,这些奏本,多是弹劾贪官污吏,历陈官场弊端,提出整改建议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东槐归乡省亲,在家乡时,他了解到山东地方官员存在瞒上欺下、官匪勾结等问题后,极为震惊,毅然上书奏劾《沥陈山东地方官玩纵盗贼疏》。道光帝随即令户部左侍郎柏葰前往山东查办。此一案,朝廷以密旨严查,朱批多道上谕。核实后,包括山东巡抚崇恩、按察史徐思庄等10余位官员遭到弹劾并交部严议。

咸丰元年(1851年),王东槐调补湖北盐法武昌道,协同提督博勒恭武防御武汉。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王东槐因为母亲病故回武昌,办理母亲的丧事。十一月太平军威逼武昌,王东槐身穿丧服登城坚守二十多天。十二月四日,武昌城陷,王东槐牺牲。

廉洁为官

凡子孙居官者,当廉勤正直、崇尚气志、两袖清风,务政绩卓越,惠及百姓,如有贪腐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族人共警之。

【译文】

凡子孙担任官职的,应当做到廉洁勤政正直,尊崇气节和操守,两袖清风,应当做到政绩卓越,惠及百姓,如果为官贪污腐败被罢免贬斥,那么在宗谱上把他除名,族人要共同警惕。

王东槐“忠鲠敢言,守正不阿”,为朝野称颂。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表彰王东槐,颁旨嘉奖晋阶。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敕旨王东槐谥号“文直”。

在滕州市西门里街,建有一座王文直公专祠,当地人称“王家祠堂”。祠堂前院里有一块“御赐碑”,建于清光绪五年(1875年),石碑上刻着光绪帝御赐的碑文,光绪称赞王东槐人品正如其谥号“文直”一样——“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 为国尽忠,死而后已,这是王东槐一生的写照,也是盖村王氏家风家训浸润滋养下的王氏族人典范。

滕州市滨湖镇盖村王氏,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滕,至今约600余年,繁衍约27世。先有草谱传世,清道光七年(1827年)首次刊印。后经族人系统整理,形成盖村王氏完整的家规《族训卮(zhī)言》,主要内容包括守政策、睦亲邻、勤职业、尚俭约、戒不孝等。其家规家训要义是“居官则清正廉洁,为民则恪守本分”,这既是对盖村王氏祖先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也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

敦亲睦邻

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本支百世,圣王且然,况众人乎?盖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又有四务:曰矜幼弱;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争。此皆睦族之要义,如因一时小忿或毫末细节致起争端甚至同室操戈,如此,不惟获罪先人,亦族中之不肖子也。

【译文】

《尚书》说:要和同族九代相亲相爱。《诗经》说:子孙昌盛,百代不衰,人格高尚的人和君主都这样,何况平民百姓?使族人和睦有三个要点: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恭敬有贤能的人。又有四个方面应当做到:可怜弱小的人,抚恤孤寡的人,周济窘迫急难的人,化解争执矛盾。这些都是和睦族亲邻里的要点。如果王氏族人因为一时的愤怒或细枝末节的事情,出现争端甚至同室操戈,不但得罪了王氏祖先,也是家族中的不肖子孙。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0 阅读:2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