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但我没钱,你还养我吗?”96岁的台湾老兵电话问侄子。听到侄子的回应,老兵再也难抑泪水。
膝下无子女的老兵,在2019年试着电话征询侄子是否同意自己归家养老?“回来吧!大伯,我养你!”侄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让还在忐忑中的邓雪桂老人流下幸福的泪水。这伯侄情深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位96岁高龄的老兵叫邓雪桂,是位久居台湾的国民党老兵。
出生于1923年的邓雪桂是家中长子,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家户户都穷得揭不开锅,为了替父母减轻负担,养活弟弟妹妹,他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中的大梁。
穷人家的娃子要挣条出路,入伍当兵是最适合的选择,一来有军饷,平日里可以贴补家用;再者,万一真的博得一官半职,那么整个家族的未来也就有指望了。
就这样,二十岁出头的邓雪桂参了军。
1947年,局势紧张,军队只放他两天探亲假,因此除夕夜和家人守完岁后,邓雪桂稍作休息后便回了部队。
分别之际,邓雪桂表示等自己下次回来就修缮一下老家房子,明年春节一家人一起住新房子,同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弟弟妹妹要好好照顾父母。
明年春节邓家注定是住不上新房子了。
国民党大势已去,邓雪桂跟着部队去了台湾,而他心里最思念的,便是家里的母亲。
而长宁这边的罗桥镇大枫树村,因为离开得比较紧急,后来到了台湾又被切断了通讯,所以家里的人都不知道邓雪桂是活着还是死了。
母亲想念长子邓雪桂,因为整日以泪洗面,所以哭瞎了眼。
在很多很多个漫漫长夜,母亲很多很多次的自言自语说:“儿呀,你啥时候才能回来?”
村里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邓雪桂已经死了;可母亲不相信,坚持认为邓雪桂还活着。
邓母每天都会坐在村口的小道旁等待邓雪桂回来,而家人都曾劝过她。
“雪桂这么久不回来,恐怕早就……”
“你们不要诅咒雪桂,他肯定会回来的,我就在这里等他,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邓母每次听到有人说邓雪桂去世了,她总是非常生气的和别人理论。
邓雪桂的弟弟妹妹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而邓母每次见到家人们其乐融融的场景,都会非常难受。
1987年的下半年,老人家喊着大儿子的名字,永远闭上了双眼,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跟邓雪桂团圆。
然而造化就是这么弄人,就在邓雪桂母亲逝世的这一年,台湾居民竟然可以申请到大陆探亲了。
一位刚从台湾返回常宁的老兵突然告诉大家,邓雪桂并没有死,而且一直居住在桃园市。
邓家人这才知道,在之前的40余年里,邓雪桂跟随部队到了台湾,之后一直生活在那里。
远在台湾的邓雪桂也在急切地找寻回家的路途,在此时正好遇到一位即将回乡的战友,他拜托战友带一封家书回到他的故乡。一位老兵带来了邓雪桂的消息,邓雪桂还尚在人世!从老兵的口中他们得知邓雪桂辗转到了台湾。因为两岸局势的紧张,一直没有联系上。1987年底,局势有所缓和,老兵被允许回乡探望,这些还活着的老兵才有机会回到思念的家乡。
这封信终究是迟来了一年,等待游子远归的母亲,终究是与即将归家的儿子擦肩而过。
接到信后,邓雪桂的弟弟万分激动,他马上就做了回信寄往台湾省,希望哥哥能够早日回家。
但在这一封劝归家信中,邓雪桂的弟弟欺骗了他。
因为害怕哥哥得知母亲死讯后再没了回大陆的念想,万分思念哥哥的弟弟,在信中说,母亲一切都好。
按信中说老母亲还活着,他十分高兴,第2年早早地申请到了回乡名额。
当他满怀欣喜回到家,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他悲痛的肝胆俱裂,扑到母亲的坟头,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母亲,不孝孩儿,回来晚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邓雪桂的心中充满悔恨。
在祭奠完母亲之后,弟弟和两个妹妹就拉着邓雪桂慢慢的往家里走,一边走还一边哭泣,不断的说着,是儿子的错。
他回家的消息轰动了乡里,前来看望的乡亲们络绎不绝。看到当年离开家时还是英俊小伙的邓雪桂,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头,人们忍不住唏嘘一番。
其实居住在台湾的邓雪桂,生活并不容易。当年退伍后,因为没有文化,他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经济条件很一般。
据他回忆说,当年,在陌生的土地上,当地的生活水准要比内地高一些,物价自然也高。
一包烟要五角钱,但是邓雪桂支付了烟钱便买不起下一顿饭。
后来更是连刷牙的牙膏都买不起了,尽管慢慢习惯了当地的生活节奏,却被贫穷所束缚。
他在生活上很拮据,因为没有文化和能力,他找不到合适的活计来养活自己。
就那么一点钱,勉强生活而已。
可纵然如此,他还是舍得将节约下来的钱接济家人和乡邻,这份善心让人动容。
而且,因为是外地人,在当地的生存能力又不强,当地人是不愿意将自己家的女儿嫁给他们这样的退伍军人的,所以邓雪桂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完全是孤单一人。
后来邓雪桂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就搬到了桃园市居住,因为在这里住着二十多个和他同样来自常宁的老乡,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说说话,聊聊天。
看着家乡贫困的乡亲,邓雪桂想着反正自己也不打算结婚了,积攒下来的积蓄本来准备为母亲养老的,现在母亲也逝世了,不如就把钱拿出来帮着家乡搞建设。
于是邓雪桂挨家挨户,给村里人送钱送礼物,帮着亲戚朋友建新房子。听说当地在建设新小学,邓雪桂还毫不犹豫地送去了几百块钱。
因为他在外面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看到成了家的弟弟和侄儿侄女们一大家人依旧住在自己以前的旧房子里,邓雪桂决定拿出一万多块钱,为弟弟建造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子。
邓友爱家在这位大伯的资助下,生活水平和住房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88年的7月,邓雪桂当时提出了还要返回台湾的时候,亲人们都不同意,因为他们都觉得,邓雪桂年事已高,好不容易回来,还无儿无女,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再回到台湾。然而邓雪桂却解释到,因为自己已经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多年,有大半辈子了,已经习惯了那边的风土人情,老家的条件确实是不如台湾。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回来就会成为负担,还有在台湾还有自己需要陪伴的老战友。
在两边都有割舍不下的情怀,于是邓雪桂和亲人商量,自己每隔会回来一次,这次他们终于同意了。
自那之后,邓雪桂总是过几年就回来一次,而每一次都会广施钱财,帮助亲人及邻居们改善生活现状。
那些钱可能是他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也可能是他打工一点一点积起来的辛苦钱。可用在乡亲们身上,他一点也不心疼。
只不过,在这大方的背后,乡亲们永远不知道邓雪桂在台湾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2003年,他最后一次回家乡的时候,已经80岁了,他已经感觉到了力不从心,年老的身体无法承受接连的苦力,也经不起来回的颠簸了。
但他的尊严和老兵身上的气节,决定了他不会将自己这些困难,讲给大陆的亲人听,他只会给他们分享好的事情。
之后的十几年时光里,他再也没有踏上回家的路了,每当阖家团圆的时候,他一个人孤苦无依的老兵住在一起,从未享受过儿孙绕膝之乐。
在这十几年里,他的弟弟妹妹们相继离世,他身边的战友也接二连三地去世,邓雪桂真正成为了孤家老人,台湾对他来说完全就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了。
在岁月的侵蚀下,邓雪桂的腿脚越来越不利索,视力也越来越差,可在举目无亲的台湾,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守着孤零零的房子熬日子。
内心的孤独和身体的无助,日日折磨着这位老人。
终于有一天,在过完96岁生日后,邓雪桂鼓足勇气拨通了侄子邓友爱的电话。
而接到电话的邓友爱十分惊喜,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盼望着伯伯能回来和大家团聚,可说了这么多次都被他拒绝,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能孝敬伯伯的机会,邓友爱自然是非常愿意的。
他很开心地对伯伯说:“我愿意养你,回来吧!”可电话那头的邓雪桂由于激动加上耳朵听不见,根本没听清邓友爱的话,一直在重复着:“回去你养我吗?你会养我吗?我没钱。”
最后又直接挂断了电话。
邓友爱看懂了这个老人,知道他挂断电话实非本意,只是因为抹不开面子。
于是邓友爱拨回电话,再次邀请大伯回家,“大伯,我是你儿子,有没有钱我都给你养老。你等我去接你。”
邓雪桂依旧沉默着,也许是听到了亲人真切地呼唤,他逐渐啜泣了起来,“我活不了多久啦,不会拖累你的。”
邓友爱听到大伯这么说也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水,大伯最后担心的依旧是会不会拖累自己,真的让他心酸不已。
之前每次回来又是给钱又是给物的,如今大伯需要照顾,自己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听到侄子的话后,邓雪桂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外漂泊了七十多年,终于可以叶落归根了。邓雪桂挂断电话后,立即着手准备返回大陆的手续。
其实邓友爱的生活也不富裕,但他表示会尽量给大伯一个好的环境,还想到了将家里的谷库改成厕所,供大伯专用。
个人的命运总是难以逃脱历史的滚轮,两岸的分离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一些人在历经磨难后终与家人团聚,一些人却没能跨过四十年的岁月,最终带着遗憾离世。
邓雪桂老人的一生,是无数被分裂的家庭的小小缩影,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更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也更期待着两岸早日统一。
你养你侄子了没?或者你照顾过你侄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