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这届年轻人真的垮掉了吗?

桐桐看趣事 2024-12-21 18:00:51
大学生就业困境:多因素交织的难题

(一)就业难的表象与误解

当前大学生失业率达 20% 的统计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多认为是经济形势不佳导致就业岗位稀缺,尤其是优质岗位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对于 “好工作” 的定义较为模糊,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四五千的工资难以满足大学生对 “衣着光鲜” 工作的期望,他们普遍认为好工作的月薪应在 8000 至 1 万。

实际上,并非没有工作,而是符合大学生期望的高薪、体面工作相对匮乏,而基础服务性岗位虽存在,但面临着与低学历者的竞争,这些低学历者在吃苦耐劳和手艺活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在调研中发现,真正找不到基础服务性行业工作且身无分文的大学生比例极低,只是被媒体放大了现象。大部分年轻人处于对好工作的追求中,出现了明显的供需不匹配。

如今大公司的 HR 明显感觉到应届生简历水平不断提高,十年前金融机构 HR 筛选基础岗位时,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尚有机会,如今则多是 985、211 院校或海外名校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一轮筛选,这使得许多普通院校学生在求职初期就被淘汰。

(二)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剖析

大学生追求较好的工作岗位本身并无过错,因为他们在大城市面临着较高的综合成本,包括房租、房价、出行、手机等费用,在上海等城市,月薪低于 8000 元难以实现他们对生活品质的基本追求。与农民工或社会底层阶层不同,大学生在未被社会现实 “毒打” 之前,仍怀揣理想与梦想,难以轻易接受低薪的基础岗位。

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属于自主性失业,他们家庭背景优渥,毕业后可先去旅行、感知世界,无需急于就业,甚至对他人眼中的好岗位不屑一顾,愿意待业两三年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供给量增加,导致学历贬值,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但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大学期间就积极规划未来,如考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考取金融领域等各种资质证书,甚至开展创业规划,还有部分学生早早准备考公务员,他们意识到就业市场的严峻性,努力增加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筹码。

大学前教育内卷:家长与学生的双重压力

(一)初高中的激烈竞争态势

与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相对应,大学前的教育阶段,即小升初、初升高和高中升大学的过程,竞争同样激烈甚至更为 “内卷”。这种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宝妈群体成为焦虑营销的主要受众。家长群里弥漫着对中考、高考的焦虑,讨论着全校、全区、全市的排名,以及谁家孩子暑假已开始补课等话题。

(二)内卷背后的多重因素

以当前暑假为例,孩子们的行程被各种培训和游学填满,北京、上海等地的机票、酒店和高铁站十分拥挤。家长们认为,如果初升高的孩子不参加暑期提前培训班,开学后可能跟不上老师快速的讲课节奏,因为有些老师为了暑期培训,在正常授课时会加快进度。

尽管此前对教培领域进行了打击,但主要针对兴趣性培训,主课培训在各地仍普遍存在。从教师角度来看,由于财政对教师的补偿不足,教师为了提高收入而参与课外培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成本的增加。

家长们在暑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动辄一两万,甚至出国游学费用高达十来万,这种高昂的隐性成本让家长们倍感压力,也使得许多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因为他们担忧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高额成本。

综合思考与展望:寻求破局之道

从社会层面来看,应改变以大学生为唯一导向的观念,大学生不再是绝对的金字招牌,劳动者的价值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就业市场应更加多元化。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成本,大学生对收入和工资的刚性需求源于在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尤其是购房压力。

要解决当前教育与就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不能从单一角度入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减轻家庭养育成本等,以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付鹏的财经世界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