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个美国摄影师走遍延安,拍下22张罕见老照片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5-03-15 13:17:00

一提到延安,不由自主就让人心潮澎湃。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先辈们在此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的恢弘历史画卷。在延安这片热土地上,永远流传着动人的红色故事。

那么,过去的延安是什么样的呢?

哈里森·福尔曼

1944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从重庆出发冲破重重阻碍来到延安。在那里,他见到了延安的宝塔山、遇到了终生难忘的人和事,并拍摄了很多经典老照片。

哈里森·福尔曼用相机镜头,向全世界实报道了延安,报道了延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故事。

笔者挑选其中一部分老照片分享给大家。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不易,更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真谛。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40年代的延安,高大的城墙和城门都还在,山坡上的窑洞清晰可见。宝塔山上那傲然耸立的宝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象征,更是一座丰碑。

1944年,在延安的一个广场上,八路军战士们正在开大会。会场四周的树上,悬挂着宣传条幅。八路军战士们坐在地上,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1944年,延安的民兵正在开大会,哈里森·福尔曼站在最后面拍下了这张照片。民兵们身上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手里拿着红缨枪。延安民的兵们积极参与了抗战、维护治安和支持生产。

1944年,在延安一个大院子里,八路军和村民齐聚一堂,正在召开大会。这种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延安的一个窑洞前,几名民兵坐在台阶上,他们正在交流作战经验。他们手里拿着刚制作出来的土地雷。一想到敌人被炸得落花流水的样子,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

在延安郊外的一个山沟里,八路军战士们正在演练。个个犹如下山的猛虎,朝敌人发起冲锋。哈里森·福尔曼拍下了这一瞬间。

两名游击队员背着行李,即将撤离村子。临走之际,他们在门后悄悄挂上一枚诡雷。只要敌人一推门,就会引爆。民兵们的机智,让哈里森·福尔曼赞叹不已。

1944年,两个八路军侦查员,在村口被民兵拦住。一名八路军战士拿出路条交给民兵检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敌人伪装成老百姓进入村子实施破坏活动。

这才是八路军女战士的真实形象。镜头前的她,身上的军装是旧的,但非常整洁。看上去像是一名文职人员。

1944年,延安村民们抬着一筐筐水果,前来慰问当地的八路军。他们热切地看着战士们,就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1944年,延安的民兵们排着队走出城门,他们肩上扛着一节节圆木。这是一种土制大炮,叫榆木炮。。

在延安一条大路上,民兵们正在训练。他们身上背的武器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抗战时期,民兵们就是靠着这些十分落后的武器与敌人作战。

在延安的一个院子里,哈里森·福尔曼看到一群民兵正在忙碌。走近才发现,原来他们正在制作土地雷,在他们身后还背着一根绳子。

在山路边,哈里森·福尔曼遇到一名民兵。他手里拿着两枚地雷。镜头前,他露出了淳朴灿烂的笑容。这笑容太有感染力了!

1944年,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孩子们正在上课。教室太简陋了,他们用木板架在土坯上当课桌。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交通员,哈里森·福尔曼邀请他拍照。小家伙乐开了花,他从马上跳下来,以军姿站在路边。他腰间别着两枚边区造。

1944年,在延安一处工地上,八路军战士们正在挖土修路。在旁边的土坡上,一名战士竟然在打毛衣,胳膊里夹着线团。一招一式太熟练了,让人忍俊不禁。

1944年,延安民兵的孩子们,也都不甘示弱。他们扛起大刀加入儿童团,积极投身保家卫国。小小年纪,心怀家国,向小英雄们致敬!

两名民兵在撤离村子时,在房前的一个凳子下设置了诡雷。只要敌人挪动凳子,就会引爆诡雷。这些作战经验是民兵们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1944年,延安一个窑洞前,年轻帅气的八路军战士,正在修理一把锄头。他穿着草鞋,身后的墙上挂着各种农具。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脸上的笑容感动了所有人。

1944年,在一堵石墙前,美方观察团人员和延安的民兵站在一起合影。民兵们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坐在前排最中间的民兵,手里拿着美制武器。你看出是什么了吗?

这是延安的一个木材市场,路两旁堆放着各种木材。这些木材,支援了延安的生产和建设。

结束语:1944年,哈里森·福尔曼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延安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战的情景。如今,8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些老照片仍让人心潮澎湃。延安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向先辈们致敬!

0 阅读:28